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49篇
  免费   406篇
  国内免费   405篇
林业   1164篇
农学   616篇
基础科学   697篇
  570篇
综合类   4671篇
农作物   757篇
水产渔业   617篇
畜牧兽医   2173篇
园艺   773篇
植物保护   322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226篇
  2022年   206篇
  2021年   223篇
  2020年   276篇
  2019年   373篇
  2018年   424篇
  2017年   256篇
  2016年   338篇
  2015年   300篇
  2014年   642篇
  2013年   527篇
  2012年   620篇
  2011年   675篇
  2010年   580篇
  2009年   551篇
  2008年   581篇
  2007年   510篇
  2006年   485篇
  2005年   406篇
  2004年   368篇
  2003年   368篇
  2002年   326篇
  2001年   278篇
  2000年   228篇
  1999年   223篇
  1998年   175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155篇
  1995年   160篇
  1994年   200篇
  1993年   164篇
  1992年   144篇
  1991年   136篇
  1990年   133篇
  1989年   122篇
  1988年   122篇
  1987年   90篇
  1986年   73篇
  1985年   81篇
  1984年   73篇
  1983年   66篇
  1982年   55篇
  1981年   41篇
  1980年   36篇
  1979年   20篇
  1978年   9篇
  1965年   9篇
  1964年   18篇
  195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正>目前,随着集约化养殖的发展,饲料残剩、溶失及其代谢产物的低降解率是影响水产养殖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叶元土等(2002)研究发现,养殖生产中投喂的饲料中没有被利用部分沉积于水域环境中,对养殖水域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担。黄鳝配合饲料在形态上主要经历了粉状、颗粒、膨化颗粒3个阶段。膨化颗粒饲料经过膨化加工工艺,能改善淀粉的糊化度,提高养殖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率。  相似文献   
132.
舒城县油茶低产林类型与综合改造技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城县是安徽省油茶重点发展县,油茶产业开发走在全省的前列。本文阐述了舒城县现有油茶低产林类型、改造模式及其技术措施,对分类实施油茶低改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3.
水芹[Oenanthe javanica (Blume) DC.]为主要水生蔬菜之一,其栽培立地条件和在地茬口与水生蔬菜豆瓣菜(西洋菜)类似[1].除部分地区实行水芹周年单一栽培模式外,大部分地区水芹主要栽培季节为秋、冬、春三季.就大田露地栽培时期而言,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区一般大田栽植时期为8 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采收结束期为翌年3月下旬4月上旬(图1).因此,同一地块,从4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共有4~5个月可用于配茬栽培,形成多种栽培模式,进而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下面,主要以生产实践应用或试验研究结果可行的模式为例,介绍部分水芹田配茬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4.
以苦荞品种‘晋荞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4个氮肥处理:CK(不施氮,对照)、LN(低氮)、MN(中氮)、HN(高氮),研究耕作方式与氮肥用量对苦荞根系形态、农艺性状、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间,根系形态、农艺性状及产量总体随施氮量基本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基本以中浓度(MN)处理时最高;不同氮肥处理下的灌浆时期对粒重的贡献率均以中期>后期>前期;不同耕作方式处理间,根系形态、农艺性状及产量以深耕和常耕处理优于浅耕处理,籽粒灌浆速率(G_(mean))以深耕处理时最快;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产量与株高、根系表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深耕及中浓度氮肥处理时更利于苦荞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5.
<正>蔬菜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确保四季蔬菜的均衡供应,促进师宗县"菜篮子"工程的健康发展,改变现有蔬菜生产结构不合理、种植技术水平低、经营粗放等现状,是创建高效农业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36.
137.
138.
139.
140.
为了充分挖掘和提高作物抗旱性及水分利用效率,通过选用新品种是最有效且易行的技术措施,以期解决品种应用盲目和抗旱应对被动的问题。本研究在山西晋中盆地大田条件下,以生产上推广应用的11个不同基因型玉米新品种为试材,于拔节期设置3种不同水分处理,分析了其产量、抗旱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水分条件下,各品种产量、抗旱性排序不同,其中‘大丰30’、‘迪卡M753’的丰产性、稳产性和抗旱性综合表现最好,正常供水下,其产量分别可达13634 kg/hm2和14478 kg/hm2,抗旱指数分别达0.999和1.029;同时在分析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效率后,得出在拔节期补充灌溉45 mm时,既可获得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同时灌溉水分生产效率也最高,分别为29.77 kg/(mm·hm2)和30.92 kg/(mm·hm2)。因此,‘大丰30’和‘迪卡M753’可作为主干型品种在该区域进一步验证和应用,且在该区域运用非充分灌溉,对保护水资源和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