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6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杂交棉花铃期是其一生中积累干物质最多、生长最快、需肥需水量最多的时期,也是棉花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此期管理可奠定棉花的产量基础。管理到位,则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发展,蕾铃率提高,棉花早发不疯长,稳发不早衰;  相似文献   
102.
杂交棉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高产栽培途径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方法,对杂交棉产量及其构成四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四要素对产量的作用以单株结铃数最大,衣分次之,铃重再次之,密度最小。据此结果提出杂交棉高产栽培途径及相应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3.
104.
盐杂2号(原名新洋838)系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新洋试验站育成的高产.优质、抗病杂交棉花新品种。2003~2005年经江苏省中熟抗病棉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多点鉴定及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丰产、早熟、抗病、抗逆、优质等特点。2006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  相似文献   
105.
苏棉19号是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新洋试验站于1989年用苏棉3号作为母本,本站品系87~405作为父本配组进行有性杂交,杂交后代在枯萎病重病圃中经多代连续单株选育于1996年育成的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棉花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6.
近年来,有关在生长肉猪饲粮中添加高剂量(125~250ppm)铜,可提高增重和饲料效率的报道较多。这些试验多数是在较全价的配合饲料条件下进行的。但对于添加高剂量铜与氨基酸,抑菌促长剂等组成的复合型添加剂喂猪的报道,目前尚少。为探讨在我县混合饲料条件下使用高铜复合添加剂对生长肉猪增重的效果,我们于1991年6月28日至8月28日,在县畜禽良种繁殖场进行了为期61天的饲养试验。  相似文献   
107.
网络化复混肥优化配料专家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复混肥生产配料过程中所涉及的植物营养,配方施肥和复混肥生产加工等领域知识的分析,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了基于网络的网络化专家系统,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信息技术将复混肥优化配料与Internet相结合的网络化复混肥优化配料专家系统的具体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08.
昆明地区橙斑白条天牛发生规律及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橙斑白条天牛(Batocera davidis Deyrolle)主要为害柳树。幼虫蛀食木质部及韧皮部。蛀成宽大的隧道,严重影响树木水分和养分的输导。危害较轻时形成枯枝、少叶,严重时则断头秃顶,甚至整株枯死。本研究对昆明地区橙斑白条天牛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为该害虫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9.
黄萎病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危害程度因发病的轻重而异。为摸索不同病级的黄萎病对棉花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损失,我们于1982年~1984年连续三年选用高抗枯萎而感黄萎的品种86—1、耐黄萎品种328在黄萎病田上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0.
野生金针菇的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采自全国7个自然保护区共计11个野生金针菇和2个常见栽培金针菇菌株,进行ITS-PCR和产物测序,经过与Gen Bank上已知序列的比对,结合传统形态特征鉴定,确定各菌株的拉丁名,并用MEGA6.0进行ITS序列的遗传距离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表明,金针菇的ITS1比ITS2进化速率快,变异位点和简约信息位点差异较大;13株金针菇种内遗传距离为0~0.014,种间遗传距离为0.029~0.045;ITS系统发育树也支持将13个菌株分为3个类群,即3个种,这与分子鉴定和传统形态鉴定结果相吻合,且同一菌种地域分布越近的菌株越容易聚为一支。研究表明,ITS序列分析可用于野生金针菇的分子鉴定和种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