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1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1.
本研究将以橡胶木屑为主栽培的大球盖菇与常见食用菌的营养成分进行比较,以期从营养的角度为推广橡胶-大球盖菇模式提供依据。以常见的香菇和平菇为对照,比较大球盖菇的三大类营养成分、功能性成分、矿质元素和氨基酸的含量与香菇和平菇的养分差异。结果表明,与香菇和平菇相比,大球盖菇中占比最大的粗蛋白、总糖、氨基酸总量分别比香菇和平菇高 35.4%和 30.3%,52.7%和 21.3%,58.3%和 45.6%;占比较小的粗脂肪、粗多糖、总黄酮、粗纤维、矿质元素则总体持平或略低。综上所述,以橡胶木屑栽培为主栽培的大球盖菇的营养总体上较丰富,是推广橡胶-大球盖菇模式的有利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农田的温室气体净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吉林省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农田的温室气体的净排放。【方法】以吉林省玉米主产区农田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玉米留茬垄侧种植技术、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玉米留茬直播种植技术和玉米灭高茬深松整地种植技术)为例,分别计算土壤固碳量、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农业物资投入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系统计算其温室气体净排放。【结果】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均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碳(SOC)的含量,其中,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CT2)固碳潜力最大,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了1 955.07 kg C&;#8226;hm-2&;#8226;a-1,玉米留茬直播种植技术(CT3)固碳能力最小,仅提高了1 492.26 kg C&;#8226;hm-2&;#8226;a-1,传统耕作模式(CK)则减少了173.70 kg C&;#8226;hm-2&;#8226;a-1;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CO2排放当量(CO2-eq)排放总量平均为5 259.25 kg&;#8226;hm-2&;#8226;a-1,而CK的CO2-eq排放总量为5 367.96 kg&;#8226;hm-2&;#8226;a-1;4种模式的温室气体排放均主要发生在农业生产物资投入环节,其中氮肥投入为主要的排放促进因素。综合计算表明,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不同,CT2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最大,其CO2-eq减排量为1 897.56 kg&;#8226;hm-2&;#8226;a-1,而CT3则最小,其CO2-eq减排量为225.75 kg&;#8226;hm-2&;#8226;a-1,而CK模式则为-6 004.87 kg&;#8226;hm-2&;#8226;a-1。【结论】吉林省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均提高SOC含量,且抵消了土壤和物资投入排放的温室气体,是温室气体的汇,而传统耕作没有提高SOC含量,没有抵消土壤和物资投入排放的温室气体,是一个温室气体源。  相似文献   
13.
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内间作生姜的生长及抗性生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南北行向的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宽行间间作生姜的生长及其抗逆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在宽行中间12 m宽的区域内,不同位置间作的生姜产量间存在一定差异,以宽行东侧约3 m宽区域的生姜株高、茎粗和叶片SPAD值表现最好,产量最高,其次为西侧区域,在宽行中间6 m宽的区域则不适宜生姜生长;不同位置间作生姜叶片的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总体上无显著性变化(P>0.05)。综上所述,在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宽行中靠近橡胶树的两侧较适宜生姜种植(特别是东侧),不同位置间作对生姜抗逆生理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2008年和2009年对玉米苗期-拔节期、喇叭口期-授粉期、成熟期田间杂草群落的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进行监测。结果显示,玉米与向日葵、苜蓿、甘薯、花生间作系统中,玉米-向日葵间作模式能明显降低田间杂草总密度和生物量,但抑制效果随着玉米的生长,越到后期效果越不明显,第二年的抑制效果也明显弱于第一年。2008年,玉米-向日葵间作处理杂草总密度在苗期-拔节期、喇叭口期-授粉期、成熟期分别是对照的44.46%、43.64%和76.23%,总干重分别是对照的12.65%、20.77%和58.14%;2009年,总密度在各时期分别是对照的78.33%、81.19%和88.26%,总干重分别是对照的52.99%、88.28%和83.55%。此外,玉米-向日葵间作还能提高成熟期田间杂草的生物多样性,2008年多样性指数是对照的1.15倍,2009年是对照的1.13倍。玉米与苜蓿、甘薯、花生间作模式与对照相比不能降低甚至还增加了田间杂草的发生与危害,但均比对照提高了杂草的生物多样性。初步表明,玉米与向日葵间作,既能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又有一定的控制杂草效果。  相似文献   
15.
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是中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农业是“双碳”战略实施中不可忽视、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种植业是中国农业的主体,研究探索中国种植业碳中和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相关关键问题进行理论认识梳理,分析国内外种植业固碳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研究进展,探讨了中国种植业实现碳中和的技术路径,并提出了提升中国种植业碳中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研究表明,目前关于种植业是“碳源”还是“碳汇”存在不同认识,急需建立标准化的农田碳核算方法体系。中国种植业实现碳中和需要基于系统观视角,从农用物质投入、农田生产过程管理、种植末端的废弃物处理等全过程统筹,从作物品种及种植模式、土壤水肥管理、农机耕作等全环节兼顾,通过农资合理减量、提升养分效率、物质循环利用、作物技术创新“四大”路径实现种植业减排增汇,形成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因此,中国种植业要实现碳中和,急需强化种植业碳中和科技创新能力,重点需要强化农田生态系统碳中和科技创新、加强全国农业双碳平台基地建设、成立全国农业“双碳”研究联盟、谋划牵头农业碳中和国际科学研究合作项目。  相似文献   
16.
研究在全周期胶园宽行间作豆薯和大豆的产量、品质和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大豆产量显著降低40%(p0.05),间作豆薯产量略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上,单作和间作处理豆薯和大豆不同位置的可溶性糖、淀粉、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间作提高了间作带中间区域豆薯的粗脂肪含量。单作豆薯和大豆平均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均显著高于间作处理的不同位置(p0.05);单作豆薯和大豆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于间作处理且显著高于单作小区两侧(p0.05);而单作豆薯和大豆土壤速效磷则低于间作处理,其中单作豆薯显著低于间作豆薯小区中间区域(p0.05)。综上所述,豆薯比大豆更适合间作于全周期胶园,间作对作物的品质总体上没有影响,但对降低土壤无机氮含量较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的适宜播期,以疣柄魔芋(Amorphophallus virosus)为供试材料,分别以种植面积较大的常规胶园和光照条件更优的全周期胶园为间作林,研究2016年2月25日(SD1)、3月25日(SD2)、4月25日(SD3)三个播期对疣柄魔芋生育期、叶片性状、块茎产量、块茎可溶性糖、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全周期胶园林下疣柄魔芋生育期各播期差异不显著,常规胶园林下疣柄魔芋生育期随播期延后而缩短,SD1与SD3差异达显著水平。全周期胶园林下疣柄魔芋叶片数和叶柄基部直径随播期延后而显著增加,叶柄长度受播期影响不显著;常规林下不同播期疣柄魔芋的叶片数无显著差异,叶柄长度和基部直径随播期延后而降低,SD1和SD3差异达显著水平。全周期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的平均产量以SD1播期最高,为22.76 t·hm-2,但三个播期间差异不显著;常规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的产量随播期延后而逐渐增加,以SD3播期的产量最高,为10.90 t·hm-2,与SD1差异达显著水平。播期对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淀粉含量无显著影响。综上可知,全周期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在2月25日—4月25日间均适宜播种,适当早播有利于其产量形成;常规成龄胶园林下间作疣柄魔芋以3月25—4月25日之间为宜,适当晚播有利于其产量形成;全周期胶园林下疣柄魔芋产量显著高于常规胶园。研究结果可为橡胶园林下疣柄魔芋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文章研究了南北行向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宽行内间作无架豇豆产量及其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在宽行中间12m间作区域内,不同位置豆荚鲜重产量间存在一定差异性(P<0.05),大小顺序为M10行>E4行>W7行>W4行>E4,其中M10行产量最高,为1 0360.79 kg/hm2,显著高于W7行、E4行和W4行;无架豇豆结荚期不同位置净光合速率(Pn)高低顺序为E7行>W7行>E4行>W4行>M10行;不同位置蒸腾速率(Tr)大小顺序为E7行>E4行>W7行>W4行>M10行。初步研究结果说明,在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宽行中间6m区域内无架豇豆生长较为良好,豇豆结荚期不同位置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总体趋势均表现为东侧高于西侧。  相似文献   
19.
胶园林下栽培大球盖菇的产量与子实体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胶价低迷,迫切需要提高单位面积效益,而橡胶林下栽培食用菌是重要措施之一。本研究以大球盖菇为对象,采用地栽方式,研究在胶园林下试种栽培大球盖菇的产量表现,并对大球盖菇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发展橡胶林下栽培大球盖菇的林-菌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栽培期间绝大部分时间段,胶园林下的气温和湿度在适宜大球盖菇生长的范围,初步试种的产量在3.46~5.22 kg/m2,平均为4.28 kg/m2。大球盖菇干品中,总糖、粗蛋白和粗脂肪三大类营养成分总含量为80.5%~85.8%,灰分为9.15%~9.62%,功能性成分粗多糖、粗纤维和总黄酮含量分别为5.46%~6.42%、5.25%~7.35%和0.153%~0.197%。在测定的7种矿物质元素中,钾和镁元素含量相对较高。总体而言,开伞和未开伞的大球盖菇营养成分差别相对较小,而菇盖营养成分要高于菇柄。综上所述,胶园林下环境能满足大球盖菇生长并获得一定的产量,其菇体的营养较丰富。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延长疣柄魔芋叶柄和芋头叶柄采后保鲜期,对疣柄魔芋叶柄和芋头叶柄采后的生理生 化变化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通过监测贮藏过程中芋柄中的水分含量、呼吸强度、糖类和粗纤维含量的变化, 探讨魔芋叶柄和芋头叶柄在不同温度及添加保鲜剂条件下品质变化规律。【结果】疣柄魔芋叶柄和芋头叶柄在 室温条件下储藏时间分别为 12、14 d;4℃条件下储藏时间分别可达 25、29 d;添加保鲜剂在室温条件下的贮藏 时间均为 13 d。整个贮藏过程中,芋柄的呼吸强度在 0.015 mg/kg·h 上下波动,魔芋叶柄和芋头叶柄的初始含 水量分别为 93.63%、93.77%,室温条件下贮藏结束时魔芋叶柄和芋头叶柄的含水量分别为 87.19%、86.29%;4℃ 条件下贮藏结束时魔芋叶柄和芋头叶柄的含水量分别为 92.15%、93.00%。4 ℃和室温条件对呼吸强度没有显著 影响;4℃条件能显著延缓芋柄在整个贮藏期水分的损失;4℃和添加保鲜剂在贮藏前期对还原糖、总糖和粗纤 维含量影响较大,对贮藏后期品质变化影响较小。【结论】保鲜剂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贮藏过程中疣柄魔芋 叶柄和芋头叶柄中营养物质的变化,延长保鲜期的效果不明显,而在低温环境中贮存,水分损失和品质劣变缓慢, 能有效延长保质期,是一种比较适宜的贮存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