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农学   6篇
  46篇
综合类   68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土壤腐殖酸对毒死蜱水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腐殖酸的VIS-UV光谱特征和E465/E665的测定结果表明,各种土壤腐殖酸的VIS-UV吸收曲线相似,但吸收峰强度和E465/E665差异较大,进而推得它们的腐殖化程度排序为:紫色潮土腐殖酸>中性紫色土腐殖酸>酸性紫色土腐殖酸>腐殖土腐殖酸,说明它们在组成上有共同的本性,但结构和性质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研究它们对毒死蜱水解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来源土壤腐殖酸均促进了毒死蜱的水解,但它们的影响程度有明显的差异。对于腐殖化程度最低的腐殖土腐殖酸,浓度为120mg L-1时,对毒死蜱水解的促进作用最大,而随着腐殖酸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却越来越弱;而对于其它三种样品,腐殖酸溶液对毒死蜱水解的促进作用随着腐殖酸浓度增大而加强,其中以腐殖化程度较低的酸性紫色土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可见,毒死蜱的水解速率与土壤腐殖酸的浓度和腐殖化程度有关。其中,腐殖酸腐殖化程度的影响机理主要与腐殖酸的酸性和腐殖酸的吸附—催化作用有关,其具体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从定性和定量方面去研究,以更好地指导毒死蜱农药的合理施用和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建立了四川丘陵区黄红紫泥土壤油菜肥料效应函数模型.结果表明磷的效应最大,其次是氮和钾.当施肥水平小于0.25时,K>N,超过0.25时,N>K.NP和NK对油菜产量具有显著正交互效应,而PK为显著负交互效应.交互效应大小随施肥水平的增加而提高。通过计算机模拟获得了油菜最高产量和最经济的肥料配方.分析了肥料对油菜产量结构的影响,提出了最适产量结构指标。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静态吸附解吸试验结合模拟淹水试验,研究了聚丙烯酰胺(PAM)与四种化学强化剂(石灰石L,石膏G,沸石Z,腐殖质H)联用对土壤磷的吸持特性及土壤磷素向水体迁移释放的影响。吸附解吸试验结果表明:PAM和四种化学强化剂(添加量为5%)联用均能提高土壤固磷能力,磷平均解吸量和解吸率均小于对照(CK),其中以PAM+石灰石(P0.2+L)吸附能力最强,PAM+腐殖质(P0.2+H)次之;磷吸附动力学过程除PAM+石膏(P0.2+G)和P0.2+H符合抛物面扩散方程外,其余处理均符合Elovich方程和双常数方程。淹水试验结果表明:单施PAM时,0.1%PAM(P0.1)、0.2%PAM(P0.2)及0.4%PAM(P0.4)均可降低生物有效磷(BAP)的释放强度。当不同强化剂与PAM复合后,除P0.2+H外,其余均能有效抑制生物有效磷的释放,降低释放强度,其中以P0.2+L效果最好,上覆水体平均浓度和平均释放强度最低,分别为0.267 mgL-1和1.852 mgm-2d-1。干湿交替后,单施PAM抑制生物有效磷释放的效果明显降低,不同PAM施用量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PAM与化学强化剂复合后,除P0.2+H外,其余处理均能持续抑制生物有效磷向水体的释放。  相似文献   
14.
水钠锰矿对Cr(Ⅲ)离子的吸附解吸及氧化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取等温吸附热力学方法,探讨了锰氧化合物(水钠锰矿)对Cr(Ⅲ)离子的吸附解吸和氧化特征及温度、pH等因素对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r(Ⅲ)初始加入量的增加,总铬吸附量逐渐增大,用Langmuir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吸附等温线数据;达到反应平衡时,水钠锰矿对Cr(Ⅲ)离子的氧化量与加入初始Cr(Ⅲ)的浓度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而水钠锰矿对Cr(Ⅲ)的氧化率,随初始Cr(Ⅲ)浓度增加而减小;温度是影响水钠锰矿对Cr(Ⅲ)的吸附和氧化的重要因素,35℃时的吸附量显著低于25℃时的吸附量,而35℃时的氧化量、氧化率明显高于25℃时的氧化量、氧化率,表明升温对吸附反应不利,而对氧化反应有利;溶液酸度对于Cr(Ⅲ)的吸附和氧化有着不同的影响,随着pH的升高,Cr(Ⅲ)离子氧化量、氧化率增大,然而,水钠锰矿对总Cr的吸附量则随着pH的升高而减小,表明pH的升高有利于氧化反应,而对吸附反应不利。  相似文献   
15.
天然有机质不同分子量组分对紫色土镉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中广泛分布的天然有机质(NOM)对重金属土壤环境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为深化对NOM调控重金属土壤环境行为的认识,本文采用批量平衡试验方法,研究了NOM不同分子量组分(F0,未分级NOM;F1,<5000;F2,5000~10 000;F3,10 000~30 000;F4,>30 000)对紫色土Cd吸附-解吸的影响,分析了NOM效应与其组成和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添加NOM及其组分(0.1%、0.2%、0.5% C)均增加了土壤对Cd的吸附性能,与未添加NOM对照相比,土壤Cd吸附量增加6.25%~61.22%,而解吸率降低16.22%~56.52%;NOM组分添加量越高,对土壤Cd吸附能力的增加作用越显著;等添加量条件下(0.5% C),F1、F3、F4组分土壤Cd的吸附量明显高于F0,而F2的作用则相反,其中F1处理的土壤Cd吸附量较F0高约37.98%,解吸率降低了约38.63%,而F2则使土壤Cd吸附量降低了约6.68%,解吸率增加18.02%;随NOM组分分子量的增加,其C、H元素含量增加,而O含量减少,O/C、(N+O)/C元素比值降低,反映出高分子量组分氧化程度更低,极性更弱。研究表明,NOM组分对土壤Cd吸附的影响与其分子量大小的变化并不存在线性依存关系,低分子量组分F1可能主要通过影响土壤pH而改变对Cd的吸持能力,而高分子量组分则还受其结构复杂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批平衡试验法,比较研究了重金属镉在针铁矿和针铁矿-腐植酸复合胶体中的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两种吸附剂对Cd2+的等温吸附特征均可用Langmuir、Freundlich和Linear方程加以描述。其中以Langmuir方程的拟合效果最佳,线性相关系数为:0.991、0.999,由此推导出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1.667和45.455mg·g^-1,表明腐植酸与针铁矿复合胶体较单一针铁矿的吸附力有所提高,且所吸附的镉均难以解吸,平均解吸率分别为5.871%和1.068%。胶体对Cd^2+的吸附是一个快速反应过程,4h达到吸附平衡。Elovich方程是拟合吸附动力学过程的最优方程(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和0.997)。通过计算镉在针铁矿和针铁矿-腐植酸复合胶体中的吸附自由能变化量(ΔG的绝对值均〈40kJ·mol^-1),推测镉在两种胶体中的吸附为物理吸附过程,其吸附机理可能有氢键、偶极作用力和范德华力等作用,而不存在化学键合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土壤中分离并纯化获得1株芽孢杆菌(Bacillus)。通过该菌菌液对Cd2 和Cu2 的吸附实验,探讨了该菌株对上述2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该菌株对2种重金属离子都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但对Cu2 的吸附能力比对Cd2 强;其吸附行为可以用Langmu ir和Freund lich吸附方程描述,但更符合Freund lich吸附方程。与此同时,研究还考察了吸附条件的影响,并获得了最佳的吸附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18.
利用in vitro方法研究了腐植酸(HAs)的两种活性组分——富里酸(FA)和胡敏酸(HA)及其不同比例(HA/FA)对土壤As在胃与小肠阶段生物可给性的影响,分析了As的生物可给性与HAs影响下As形态转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添加量≤1%C时FA和HA均可提高交换态As的分配比例,FA能显著促进土壤As由铝型As和铁型As向残渣态As转化,且随用量的增加转化作用增强,而HA的这种作用强度较弱,在HA添加量为5%C时甚至表现出相反的作用;FA和含3%C的HA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As胃阶段生物可给性,FA和HA均显著增加了土壤As肠阶段生物可给性;HAs添加总量为1%C时,不同HA/FA的HAs均增加了土壤As的生物可给性,HA/FA为5/5时胃肠生物可给性最大,HA/FA为7/3时肠阶段生物可给性最小;HAs对土壤As生物可给性的影响与其影响As形态分布密切相关,在胃阶段对土壤生物可给性As具有显著影响的形态是交换态As和钙型As,单位交换态As对生物可给性As的贡献比钙型As大,在肠阶段对生物可给性As影响显著的是钙型As。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中推荐的基于动力学模型的一阶衰减(FOD)方法估算了重庆市直辖十年以来因城市生活垃圾(MSW)产生的CH4排放量.结果表明,1997年至2007年间重庆城市生活垃圾CH4排放量总体呈递增趋势.对甲烷产生率k值及生活垃圾构成中可降解有机碳比例对CH4排放量估算结果的影响分析表明,可降解有机碳较对估算结果的影响更大,两者不确定性的交互作用对估算量带来的不确定性约为33%.  相似文献   
20.
还原容量(RC)是衡量胡敏酸(HA)还原特性的重要指标。采用饱和H2振荡法和土壤溶液法对HA分别进行化学和微生物预处理,分别以硝酸铁(Fe(NO3)3)、柠檬酸铁(FeCit)作电子受体,测定了三种HA(上海巨枫SH,天津光复TJ,缙云山JY)的本底还原容量(NRC),化学还原容量(CRC),微生物还原容量(MRC)。对不同电子受体条件下、不同初始状态和不同种类的胡敏酸的RC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种HA中,以缙云山土壤提取的胡敏酸RC值最高,还原容量最大,分别为20.21?0.26mmolc mol-1C (NRC)、26.02?1.12mmolc mol-1C (CRC)和29.29?1.56mmolc mol-1C (MRC)。两种电子受体中,采用Fe(NO3)3得到的RC明显高于在FeCit条件下。另外,溶液态HA的RC明显高于固态。由此证明胡敏酸还原容量是一个相对量;其容量大小不仅和自身结构、性质有关,也受到HA初始形态和不同电子受体的影响。对比三个还原容量指标发现CRC和MRC显著大于NRC,而CRC和MRC之间无明确大小关系,因此用CRC来表征HA被微生物还原后的还原容量(MRC)还需作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