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92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240篇
林业   474篇
农学   299篇
基础科学   348篇
  209篇
综合类   2396篇
农作物   291篇
水产渔业   266篇
畜牧兽医   1385篇
园艺   442篇
植物保护   224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200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277篇
  2013年   202篇
  2012年   257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257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250篇
  2006年   237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66篇
  1999年   178篇
  1998年   176篇
  1997年   172篇
  1996年   158篇
  1995年   160篇
  1994年   137篇
  1993年   155篇
  1992年   155篇
  1991年   115篇
  1990年   126篇
  1989年   85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41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30篇
  1980年   29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4篇
  1965年   6篇
  1959年   6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盐渍辣椒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脱盐盐渍辣椒发酵工艺,用HS–SPME–GC–MS方法测定脱盐盐渍辣椒发酵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盐渍辣椒脱盐后,其氯化钠、总糖、总酸、还原糖、氨基酸态氮含量均有显著降低(P0.05);脱盐盐渍辣椒发酵的适宜工艺为接种6%的植物乳杆菌菌液,添加4%蔗糖,发酵5 d;脱盐盐渍辣椒接种发酵后,其酯类、醛类物质相对含量分别较发酵前增加了24%、448%,醇类、烯烃类相对含量分别降低了18%、31%,接种发酵使辣椒中的酯类和醛类物质增加。  相似文献   
992.
采用大区对比试验方法,比较BR-F非农药作物杀菌器(以下简称BR-F)和常规药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综合测算不同处理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采用BR-F防治稻瘟病两次的防治效果与常规药剂相似,且对水稻纹枯病及稻曲病具有兼治效果。BR-F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水稻病害的防治成本,提高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同时BR-F不伤害田间天敌,安全、环保。  相似文献   
993.
前期试验中发现芽孢杆菌(Bacillus spp.)WL1和WL2等6株细菌的菌液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其中WL1、WL2和M15菌株无菌体发酵液对致病疫霉的抑制作用也较强。为深入了解其抑制作用,以筛选出对马铃薯晚疫病更具生防潜力的菌株,本试验比较了这6株菌株的菌液和其中3株菌株的发酵液对致病疫霉游动孢子释放、游动孢子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抑制效果以及菌液在马铃薯离体叶片上病害的预防效果。结果显示,对游动孢子释放、游动孢子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抑制作用以WL2菌株最强,在最低菌液浓度(1×10~4 cfu/m L)下,病菌萌发率及释放率均在36%以下,显著低于对照(47%以上);菌液处理不同时间后,对游动孢子释放、游动孢子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的综合抑制作用仍以WL2菌株最强,处理18 h后其抑制强度保持不变,其次是M15菌株,对孢子释放和游动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也不随处理时间延长而明显下降;发酵液抑制不同时间后,也以WL2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游动孢子释放、游动孢子萌发和孢子囊直接萌发所需时间仅为1.0~1.5 h,而WL1和M15则需处理2.0 h或2.5 h以上。预防效果也显示,经WL2菌液处理后的马铃薯离体叶片病情指数最低(14.4),相对保护率达到81.2%。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多效唑对水生生物在组织水平的毒性效应及其致毒机制。[方法]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多效唑不同浓度暴露下对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体内2种解毒代谢酶和2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雄性斑马鱼比雌性更容易受到多效唑的胁迫,各种酶在斑马鱼体内的变化规律不同。多效唑对雄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表现为激活-抑制-恢复,对雌鱼SOD表现为先抑制后激活但影响不显著;对雌鱼过氧化物酶(POD)表现为抑制,对雄鱼POD的抑制在后期才有所表现;对雌鱼羧酸酯酶(Car E)表现为高浓度抑制低浓度激活,后期恢复,对雄鱼Car E整体表现为激活;而对雄鱼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则表现为高浓度中后期产生抑制,对雌鱼GST未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或激活效应。[结论]雄鱼体内Car E的活性在多效唑较低浓度下最先做出应激反应,可作为污染物早期预警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995.
本试验旨在通过探究饲料中添加不同脱霉剂产品对保育猪死亡率和增重效果的影响,寻找岀更为有效的脱霉剂。将60头13kg左右的三元杂小母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头,3个试验组日粮中分别添加3中不同的脱霉剂,对照组为不添加脱霉剂的空白对照组,试验期为30天。结果表明:试验期间,4个组均无腹泻、阴户红肿及死亡。组间平均日增重比较,除脱霉剂A组比脱霉剂B组高0.09kg(p0.05)外,其余各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从本次试验结果看,脱霉剂A更适合本猪场使用。  相似文献   
996.
以黄土丘陵区4种典型植物种群(狼牙刺、白羊草、铁杆蒿、达乌里胡枝子)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室内模拟试验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0—30cm土层的各径级根系密度参数(根长密度、根体积密度、根表面积密度)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分离速率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4种植物的根系径级主要集中在0D≤1.0mm之间,86%~93%的根长和46%~61%的根表面积分布在此范围内,且根系径级越大,根系各密度参数越小;(2)4种植物各径级根密度参数对土壤理化性质(容重、有机质、团聚体)的影响各不相同;狼牙刺根系直径为0D≤1.0mm的根密度参数与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相关;铁杆蒿在0D≤1.0mm径级的根密度参数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所有径级的根密度参数与土壤团聚体均呈显著正相关;白羊草在0D≤5.0mm径级区间内的根可有效改善土壤的容重,在0D≤2.0mm径级根密度参数与土壤有机质、团聚体呈显著正相关;达乌里胡枝子在3.0D≤5.0mm径级的根对土壤容重影响显著,直径D1.0mm的根对土壤团聚体有显著的影响;(3)土壤分离速率与根系各密度参数呈负相关。除达乌里胡枝子外,其他3种植物在0.0D≤1.0mm径级上根密度参数与土壤分离速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草莓镶脉病毒(Strawberry vein banding virus,SVBV)是侵染草莓的主要病毒,但其侵染草莓的机制尚不清楚。论文以SVBV的P6蛋白为诱饵筛选森林草莓(Fragaria vesca)c DNA文库的寄主因子,为解析SVBV侵染草莓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VBV接种森林草莓,提取出现明显症状叶片的总RNA,Dnase I处理后,用SMART法反转录合成ds c DNA,均一化处理c DNA并酶切纯化,将400 bp的短片段去除,其余片段连接到p GAD-T7质粒载体上,构建森林草莓初级c DNA文库。同时将SVBV P6构建到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 GBK-T7上,再将p GBK-P6和p GBK-T7分别转化酵母菌株AH109,阳性酵母菌株接种SD/-Trp液体培养基,鉴定诱饵载体对酵母细胞的毒性。将转化p GBK-P6的酵母菌分别涂布SD/-Trp、SD/-Leu-Trp和SD/-His-Trp平板,测定菌落生长情况,分析P6蛋白对酵母报告基因的自激活活性。然后用森林草莓初级c DNA文库质粒转化含有诱饵载体p GBK-P6的AH109酵母菌株,共转化子依次涂布SD/-Leu-Trp、SD/-Leu-Trp-His和SD/-Trp-Leu-His-Ade/X-α-Gal平板,最终筛选蓝色且长势较好的阳性菌落,提取酵母质粒并测序,Gen Bank中初步比对候选基因,利用Uniprot在线网站的gene ontology(GO)通路注释互作蛋白因子,分析互作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结果】3种c DNA文库平均库容超过2.0×106 cfu,平均文库重组率为97%,文库插入片段平均扩增长度1 kb,表明森林草莓c DNA文库符合试验标准。最终利用SD/-Trp-Leu-His-Ade/X-α-Gal培养基筛选得到230个酵母阳性克隆,经过序列相似性比对,除去重复序列、载体序列和移码序列,共筛得15个与SVBV P6互作的寄主因子。GO通路注释结果表明这些寄主因子参与了13种生物过程,包括泛素化、转录因子调节、防御反应、代谢过程、氧化还原和胞内氨基酸代谢等过程;这15个寄主因子的分子功能多样,包括乙酰转移酶活性、萜烯合酶活性、脱氢酶活性、金属离子结合活性、蛋白激酶活性和水解酶活性等。【结论】成功构建了森林草莓酵母c DNA文库,筛选出15个与SVBV P6互作的森林草莓寄主因子,为进一步探明SVBV与森林草莓互作的分子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8.
根据GenBank发布的几丁质酶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到菊花1个几丁质酶基因ChCHI(GenBank登录号为KX881373)。ChCHI基因cDNA全长为1 385 bp,包含960 bp开放阅读框,编码319个氨基酸。ChCHI属于亲水性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5.5 k D,等电点为6.38,为稳定蛋白,二级结构预测表明该蛋白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蛋白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表明,ChCHI基因编码的蛋白属于糖苷水解酶19家族几丁质酶,与薇甘菊(ACO25187.1)几丁质酶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序列一致性为87%。qRT-PCR分析结果显示,SA处理可以明显提高贡菊叶片中ChCHI的表达量。菊花ChCHI在对抗环境胁迫的分子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9.
UV-B辐射促进红壤水稻土中碳氮转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母质相同而有机质含量不同的两种水稻土(高有机质土,HO;低有机质土,LO)为对象,研究了三种强度的紫外(UV-B)辐射对两种土壤碳、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UV-B辐射强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TOC)含量降低,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增加;UV-B辐射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降解和硝态氮的增加。在高强度的UV-B(2.83 W·m~(-2))辐射处理96 h后,LO和HO土壤的TOC含量分别减少了9.89%和10.16%,而DOC含量分别提高了39.24%和50.50%;同样辐射条件下,LO和HO土壤NO_3~--N含量分别比接受辐射前增加了74.48%和81.87%。因此,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保护土壤碳库,减少氮素损失,应尽量避免地表裸露以降低UV-B辐射对土壤碳、氮转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明确系统小麦面粉粉路与小麦面粉、面片色泽的关系,笔者测定了20种系统小麦面粉的L~*,a~*,b~*值、灰分含量、蛋白含量、麸星面积、黑点面积及面片色泽与褐变情况。结果表明:小麦面粉色泽的影响因素除原粮及其清理效果外,粉路对小麦面粉色泽的影响很大。小麦面粉的b~*值、灰分含量、蛋白含量、麸星面积和黑点面积,各系统内部呈现后路高于前路;XF粉、后路B粉、T粉、前路B粉、前路M粉、D粉、S粉、前路M粉各系统之间呈现递减趋势;L~*,a~*值与之相反。不同粉路制成的面片色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暗,在8 h至24 h之间面片色泽变化最大,褐变较明显,前路M粉的面片在24 h内的L~*值较其他粉路的L*要高,面片色泽较白,褐变较慢,其次是B粉、T粉、D粉;在4个粉路系统中前路M粉最好,属于优质粉,褐变最严重的是吸风粉,其面片色泽深、暗、黄,属于劣质粉。因此,粉色优质的小麦面粉粉路推荐为B磨粉的前路、M磨粉的前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