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3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6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71.
我国草地鼠害防治与研究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基于教学、科研、管理及生产管理的实践,分析了我国草地鼠害防治与研究的发展历史,将我国草地鼠害防治与研究史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分别是自然生态调控阶段、基于预防医学的鼠害防治阶段、以化学药物为主的草地害鼠防治阶段、草地鼠害的综合防治(IPM)阶段及草地鼠害的精确性可持续控制阶段,并界定了各个阶段的标志性时间段,概述了每个阶段的重大事件、对策和防控技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学术活动及重要论著。  相似文献   
72.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承担着生产、生态和生活等多种功能,在构建生态屏障、促进牧业经济以及维系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过度利用草原的共同影响,我国草原发生大范围退化。草原退化提高了啮齿动物栖息地适合度,促使其种群数量增加,最终导致草原鼠害发生。草原害鼠采食牧草降低草地生产力,掘洞造丘消弱草原固碳、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携带病菌威胁人畜健康。因此,控制草原鼠害事关退化草原治理修复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国家开展了一系列草原鼠害研究和工程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由于草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不断提升,现有草原鼠害防治成果难以满足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需求,相关理论和技术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学科交叉、技术集成等亟待加强。本文总结了中国草原鼠害发生和防治的现状,并对草原鼠害防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从管理和技术层面对加强草原鼠害防治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3.
【目的】分析啮齿动物营养生态位特征,了解动物所占据的营养层,揭示啮齿动物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食物资源利用变化。【方法】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栖息的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为研究对象,采用贝叶斯碳氮稳定同位素质量平衡混合模型,分析高原鼢鼠不同组织的食性信息及其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高原鼢鼠不同组织中同化的食物种类基本一致,但在食谱中的贡献率各有差异。地上部分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在血液(24.33%)、肌肉(19.63%)和毛发(14.00%)组织中的贡献率均最高;地下部分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在不同组织中的贡献率均最高,分别为66.01%,17.79%和10.72%。不同组织中同化食物种类和营养生态位宽度变化一致,在植物地上部分表现为血液(8种,1.742)<肌肉(10种,2.049)<毛发(13种,2.227)组织,植物地下部分为血液(5种,1.100)<肌肉(14种,2.370)<毛发(15种,2.469)组织,且地上和地下植物在高原鼢鼠血液组织(1.100)中的生态位重叠度远低于肌...  相似文献   
74.
选取甘肃省玛曲县典型鼠害型秃斑块,依据秃斑直径聚类并按面积从小到大依次划分6个梯度(Ⅰ、Ⅱ、Ⅲ、Ⅳ、Ⅴ和Ⅵ),以无秃斑草地为对照(CK),调查不同秃斑面积下的植物群落特征、土壤种子库以及土壤理化性质,采用约束性排序方法分析环境因子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秃斑块内植物盖度、高度和生物量均低于对照(CK);秃斑块土壤种子库主要分布于0~2 cm土层中(除斑块Ⅰ),其中秃斑块Ⅱ和Ⅵ种子库密度较大;各面积秃斑块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均低于CK(P<0.05);偏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土壤温度和平均入渗速率显著影响秃斑块植物群落特征(P<0.01)。综上,植物平均高度随秃斑块面积增加而降低,秃斑块土壤中并不缺少种子,而是缺少种子萌发、生长的条件,秃斑块土壤有机质、土壤温度和平均入渗速率是影响种子萌发及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5.
毒草种类识别是开展毒草危害面积调查、危害程度评估以及科学防治的前提.研发快速、高效和适用于大范围的毒草种类识别技术对于退化草地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SOC710VP近红外高光谱成像仪,获取了高寒草甸11种主要毒草的光谱数据.采用Savitzky-Golay平滑处理、导数变换、归一化变换、均值中心化和对数变换等方式对高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预处理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后,分别用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径向核函数(SVM-RBF)、K临近算法(Knn)、朴素贝叶斯(NB)、决策树(DT)等算法对降维后光谱数据进行分类预测,以混淆矩阵总体精度为检验标准,筛选可用于高寒草甸主要毒草的近红外高光谱数据识别算法.结果表明:1)6种数学变换处理中,对数变换后样本光谱反射值差异最大;2)对数变换、平滑处理、均值中心化变换经PCA降维后PC1和PC2累计方差贡献率>85%;3)5种分类算法中,SVM-RBF算法分类精度最高,分类精度达到99.35%;4)使用前8个主成分分类时,分类精度SVM-RBF>RF>NB>Knn>DT.  相似文献   
76.
77.
以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栖息的高原鼢鼠(Moyspalax baileyi)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7~10月,利用PVC管模拟高原鼢鼠洞道,使用录像设备和震动波检测设备记录高原鼢鼠室内震动信号和震动信号发生部位,并用Matlab软件分析震动信号特征.结果显示:(1)高原鼢鼠利用鼻吻部敲击洞道侧壁产生震动信号;(2)室内震...  相似文献   
78.
高原鼠兔干扰下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青藏高原东缘玛曲县高寒草甸栖息的高原鼠兔,以有效洞口数代表其干扰强度,选择3个干扰强度样地并连续3年调查了植物群落的变化.应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物种累积曲线和冗余分析研究了高原鼠兔干扰对高寒草甸植物不同物种、功能群和生活型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高原鼠兔干扰强度和年份的增加,群落物种累积丰富度和物种累积速率均降低...  相似文献   
79.
为探究高原鼢鼠不同干扰强度下鼠丘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选取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高原鼢鼠典型分布区,根据鼠丘面积占比表征鼢鼠干扰梯度,人工调查各干扰区鼠丘斑块特征和植物群落特征,解译无人机图像得到鼠丘斑块空间格局指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全子集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鼠丘斑块平均半径、高度、体积、面积、边缘长度、数量和植物物种丰富度随干扰强度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鼠丘斑块欧氏邻近距离和地下生物量随干扰强度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但鼠丘斑块形状和聚集指数随干扰强度增加而不变;相关性分析表明鼠丘面积与斑块欧氏邻近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鼠丘平均高度、斑块边缘长度、斑块形状和斑块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结果表明,鼠丘斑块面积和聚集属性指示了鼠丘空间格局变化,并解释了草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地下生物量变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