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4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3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胡萌  魏湜  杨猛  矫海波  魏玲  王燚  吉彪 《玉米科学》2010,18(1):103-107
对不同密度条件下3个不同株型春玉米的光合特性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初始荧光(F0)上升,单株功能叶片光合速率(Pn)、PSⅡ的潜在活性(Fv /F0)、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 /Fm)下降;产量构成因素表现为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先上升后下降,穗粒数下降,百粒重变化因品种而异。先玉335、金玉4号和吉农大302最高产量分别为9 638.45、8 523.94、8 330.92 kg/hm2;先玉335最适播种密度为75 000株/hm2,吉农大302为60 000~67 500株/hm2,金玉4号为45 000株/hm2。先玉335群体产量与LAI、单株F0呈正相关,与单株Pn、Fv /Fm、Fv /F0呈负相关;吉农大302与金玉4号群体产量与LAI、单株F0呈负相关,与单株Pn、Fv /Fm、Fv /F0呈正相关,且金玉4号的相关程度要高于吉农大302。  相似文献   
22.
现今用于山羊的麻醉剂较多,常用的有静松灵、846合剂(速眠新)、眠乃宁、戊巴比妥钠、盐酸氯胺酮、MD合剂等[1-7].静松灵对山羊具有较强的镇痛和肌松效果,麻醉深度也较易控制,但抑制呼吸和心肌收缩,并且很难缓解,还能使体温略微升高[2].846合剂麻醉山羊时诱导时间较长,麻醉深度容易控制,对呼吸的抑制小,但是镇静、镇痛、肌松效果一般[2];眠乃宁对山羊有良好的镇静、镇痛、肌松效果,且诱导时间短,作用时间长,但是对呼吸系统有明显抑制,麻醉深度也不易控制[3].并且846合剂和眠乃宁中的盐酸双氢埃托啡在1998年被我国列为毒品而禁止使用[1].安氟醚麻醉剂、速眠新Ⅱ麻醉剂对山羊肝脏和肾脏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且安氟醚吸入麻醉对肝功能的影响大于速眠新肌肉麻醉,但是后者对肾功能的影响大于前者[4].因此,山羊的复方化学麻醉制剂的研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3.
将右旋糖酐侧链进行功能化修饰,制备了一种富舍醛基的改性多糖.利用这种改性多糖作为还原荆和稳定剂合成银纳米粒子,并研究了该银纳米粒子与阿霉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共振光散射光谱.研究表明,体系的lg(△IRLS)值与阿霉素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Ig(△IRLS)=0.874 4+0.704 7c,线性范围为1.36×10-6~4.08×10-6mol/L,检出限(3σ)为1.30×10-7mol/L.  相似文献   
24.
基于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趋势,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创新策略。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 L.)是原产于北美的一种多年生C4能源植物,能够增加土壤碳固存,并且可用于提取和生产纤维素乙醇减少能源消耗。上世纪90年代初,柳枝稷在我国西北地区种植成功并表现出了良好的生态适应性。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是一类广泛分布在土壤中与植物根系共生的真菌。这类微生物不但能够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其抗逆性,还能在植物-土壤系统碳转移和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围绕丛枝菌根真菌的固碳机理、柳枝稷的作用与固碳机理、丛枝菌根真菌与柳枝稷的协同固碳机理及丛枝菌根真菌参与土壤碳氮循环等方面的内容做了详尽的综述,并为进一步开展有关丛枝菌根真菌与柳枝稷协同固碳机制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5.
为了客观评价重组禽流感H5+H7二价灭活疫苗(H5N1Re-8株+H7N9Re-1株)的免疫效果及当前禽流感免疫程序的合理性,提高本地区禽流感防控工作水平,采用血凝抑制试验(HI)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某养殖场免疫的100羽蛋鸡进行不同时间段H5、H7亚型禽流感抗体水平检测。结果:在免疫后21~252 d,HI和ELISA检测禽流感H5亚型抗体合格率均为74%~100%;禽流感H7亚型HI检测抗体合格率为78%~100%,ELISA检测抗体合格率为76%~100%。结果表明:HI与ELISA抗体检测结果基本相符,在免疫后21~252 d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达到国家规定≥70%的要求,重组禽流感H5+H7二价灭活疫苗免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6.
我国柃属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园林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燚  包志毅 《林业科学》2007,43(8):118-122
我国是柃属植物的现代分布和分化中心.介绍我国柃属植物的种质资源及其分布,阐述常见种类的优良性状及其园林应用状况和应用前景,对其在园林中的配置应用进行分析.认为:柃属植物种类繁多,适合作为绿篱、植物造型、盆景、植物群落中的中下层树木、地被植物,有些还可以用作岩石园植物,是一类极具发展潜力的园林植物材料,但目前研究和开发利用很少,急需组织力量开展研究,以丰富园林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27.
为探究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ALA)对低温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调控效应,以绥玉13(低温敏感型)和郑单958(耐低温型)为试验材料,于三叶一心期叶面喷施20mg/L ALA,在昼/夜温度为14℃/5℃的低温条件下培养48h,恢复常温48h后取样,分析外源ALA对玉米幼苗生长、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参数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显著抑制两个玉米品种幼苗的株高、叶面积、鲜重和干重。低温处理导致幼苗SPAD值下降,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及光化学猝灭系数(qP)水平降低,初始荧光(Fo)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升高。外源ALA能够促进低温胁迫下玉米幼苗形态建成与物质积累,叶片SPAD值增加。外源ALA能够缓解由低温胁迫导致的叶片Pn、Tr、Gs和Ci下降,提高Fm、Fv/Fm、Fv/Fo及qP水平,降低Fo和NPQ水平。由此可见,外源ALA能够促进叶片光合作用,提高PSⅡ反应活性,促进物质积累,增强玉米苗期的抗低温能力,且对低温敏感型玉米品种的缓解低温伤害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8.
先玉335、郑单958和京科968抗虫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先玉335、郑单958、京科968为材料,以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黏虫(Mythimna separata)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为供试昆虫,探究玉米品系大喇叭口期对玉米螟和黏虫及抽雄期对禾谷缢管蚜抗性差异,测定其主要抗虫化合物丁布类物质的含量。结果发现,京科968对玉米螟及禾谷缢管蚜抗性均高于另外两个品系;对黏虫的抗性,郑单958和京科968高于先玉335。大喇叭口期京科968中丁布类物质含量最高,抽雄期郑单958和京科968中主要丁布成分含量均高于先玉335,上述组织中丁布合成相关基因在郑单958及京科968中的表达量也均高于先玉335。本研究揭示杂交玉米抗虫性与抗性相关化合物含量及其相关基因表达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为抗虫玉米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9.
杂交水稻制种母本结实对高温的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般认为,杂交水稻制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比水稻大田生产更为严格,但确实的证据一直较少。2013年长江流域出现罕见连续高温天气,中国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江苏盐城的高温一直持续到常年的制种授粉适宜期。本研究以同一杂交水稻制种组合不同播期批次所经历的不同温度条件为处理,探讨其经历不同气温历期后的结实率差异,及其与高温等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3批次父本和母本在结实敏感生育阶段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高温逆境。其中,3批次父本的结实率较常年略有降低,但批次间的结实差异不显著;而3批次母本的结实率较常年降低30%~40%(绝对值),且其在不同批次间差异极显著。此外,母本结实率与其经历的危害温度天数呈极显著相关。本研究表明,杂交水稻制种可能确实比普通水稻生产对高温反应明显更敏感。进一步测定各关键不育系及杂交水稻制种的高温受害条件,确立即时性高温御防技术将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0.
金艳梅  张晓庆  王冲  李美  王燚  严沁 《草业学报》2016,25(7):104-111
分析不同放牧时间对羊肉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择40只乌珠穆沁去势公羔,按照体重和出生月份接近的同质原则随机分成5个处理组:舍饲组(0H,对照),放牧2 h组(2H)、放牧4 h组(4H)、放牧8 h组(8H)和放牧12 h组(12H)。舍饲组圈养,4个放牧组在清晨6:00出牧,依组次分别在8:00、10:00、14:00和18:00归牧。试验期102 d,预试期15 d,正式期87 d。放牧试验结束后,从各组挑选体重接近的6只屠宰,取背最长肌,测定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抗氧化物浓度。结果表明,1)放牧时间显著影响羊肉中抗氧化物的浓度。舍饲组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P<0.001)高于4个放牧组,且4个放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放牧4~12 h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显著(P=0.020)低于舍饲组,但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显著(P<0.001)高于舍饲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2)放牧时间与羊肉中的MDA、SOD水平呈二次曲线关系,MDA先降低,至放牧10 h后升高,SOD先升高,至放牧10 h后降低;GSH-Px水平与放牧时间呈负线性关系,放牧时间越长其值越低。3)放牧4,12 h组的PUFA和高度氧化多不饱和脂肪酸(HP-PUFA)均显著高于放牧2 h和舍饲组(P<0.01)。PUFA和HP-PUFA沉积量与抗氧化物浓度之间关系密切。绵羊每天放牧2~10 h,可以改善羊肉的氧化稳定性,防止PUFA氧化,从而延长高品质羊肉的保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