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20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21.
水稻土中铁氧化还原循环的光照水分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稻土中铁的氧化还原循环与CO2和CH4排放关系密切。采用恒温厌氧培养试验分别在黑暗、光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水分状况对水稻土中铁氧化还原过程、水溶性碳含量及CO2和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和光照是调控土壤铁氧化还原过程及其耦合的碳转化过程的关键环境因子。避光时增加含水量缩短铁还原最大速率出现的时间,促进CH4排放。光照条件下含水量小于50%时增加含水量可促进亚铁的再氧化,大于50%时则抑制了亚铁的再氧化。避光时增加含水量可增加体系的水溶性无机碳含量(WSIC),WSIC与CH4的排放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光照可显著降低体系的WSIC,降低幅度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在含水量25%~200%范围内,光照可使CO2和CH4排放量分别降低95.80%和96.08%。  相似文献   
22.
黑垆土长期轮作培肥土壤有机质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黄土旱塬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材料,分析了不同轮作与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在轮作系统引入豆科作物后,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增加,且豆科作物茬口的氧化稳定性低于小麦茬口,利于养分的释放和肥力的持续供给。培肥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表现在:长期不施肥或单施化肥氧化稳定性升高,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老化。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施能明显提高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降低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苜蓿连作土壤剖面Kos的变化显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氧化稳定性也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23.
土壤微团聚体中氧化铁的异化还原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取有代表性的吉林、湖南、四川和广东4个省份的水稻土,采用超声波分散提取不同粒级的微团聚体,通过30℃恒温厌氧培养,测定培养过程中Fe( )产生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土壤中铁还原程度大小与土壤的地带性分布有一定关系,吉林和四川水稻土中铁还原量大,而湖南和广东水稻土中铁还原量较小;对不同大小的微团聚体来说,除广东水稻土外,不同大小的微团聚体之间的铁还原程度均表现为:<0.001mm的微团聚体(14~35mg/g)>0.001~0.05mm的微团聚体(5~15mg/g)>0.05~0.25mm的微团聚(<6mg/g);不同组分中的铁还原主要由盐酸可溶性氧化铁的数量决定,不同土壤及不同团聚体中铁还原差异主要是由不同组分中氧化铁的化学形态决定。对于广东水稻土,其<0.001mm和0.05~0.25mm的微团聚体中的有机质数量可能是限制铁还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4.
纳米银是应用最广泛的人工纳米材料之一,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能与陆地上80%的植物形成互惠共生关系,并能改善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促进光合作用,提高抗逆性。而纳米银与AMF共同作用对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尚不清楚。本实验选择能源植物甜高粱为供试植物,在未灭菌土壤中利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纳米银水平下接种外源AMF对甜高粱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银对外源AMF有一定毒性,抑制了菌根侵染植物根系。纳米银施加浓度的增加造成了光系统Ⅱ(PSⅡ)供体侧受到伤害,结构被破坏;并且抑制了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PSⅡ潜在活性(Fv/Fo),降低了PSⅡ的光能效率;而接种外源AMF则可通过增加热耗散以减少对PSⅡ结构的破坏,对植物起到保护作用。研究证实,在未灭菌条件下,接种外源AMF可以缓解纳米银对甜高粱的植物毒性,其效应与纳米银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25.
黄河中下游湿地土壤铁还原氧化过程的温度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壤中铁的还原氧化过程因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有机污染的降解及含碳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问题关系密切而备受关注。温度可能通过影响铁还原菌或者Fe(II)氧化菌的活性、底物的生物可用性等而影响铁的还原过程。以黄河中下游地区新乡市原阳大米产区的湿地土壤为样品,利用厌氧泥浆控温培养试验方法研究了黄河中下游湿地中土壤铁还原氧化过程的温度敏感性。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湿地土壤铁的还原容量在16~31℃范围内不受温度影响,但在16~40℃之间升高温度可显著增加铁还原过程的最大速率、速率常数,亦可缩短最大速率出现的时间。铁还原的温度敏感系数介于1.18~3.05之间,且随温度上升而升高。光照可降低铁还原的温度敏感性,平均降幅39.0%。光照时土壤中Fe(II)氧化对温度不敏感。光照条件和铁氧化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能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因素之一。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土壤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与土壤呼吸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6.
黄土高原旱地小麦多年定位施用化肥的产量效应分析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5  
以已进行18年的小麦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背景,研究了长期施用化肥条件下小麦的增产效应及其对小麦吸收养分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氮肥对小麦有增产作用,可以提高小麦籽粒的含氮量;18年施用氮肥平均增产1 080.5 kg/hm2,增产率达85.2%;单施磷肥无明显的增产作用,平均减产率为3.2%,但可提高小麦籽粒的含磷量;氮磷配施  相似文献   
27.
以黄土旱塬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材料,分析了不同轮作与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在轮作系统引入豆科作物后,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增加,且豆科作物茬口的氧化稳定性低于小麦茬口,利于养分的释放和肥力的持续供给。培肥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表现在:长期不施肥或单施化肥氧化稳定性升高,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老化。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施能明显提高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降低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苜蓿连作土壤剖面Kos的变化显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氧化稳定性也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28.
长期施肥条件下小麦农田氨挥发损失的原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采用密闭通气法在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连作小麦的原位氨挥发损失。结果表明,小麦昼夜都有氨挥发损失,全天的氨挥发速率在小麦孕穗期为14.69±4.86.g/(hm2·d),灌浆期为18.84±4.09.g/(hm2·d),成熟期为20.91±3.28.g/(hm2·d);昼间的氨挥发损失随小麦生育期的推移迅速增大。单施N、P的氨挥发速率进入灌浆期后开始大幅度增加,单施M的氨挥发速率进入成熟期才大幅度增加。肥料配施可以明显增加小麦孕穗期昼间氨挥发损失速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小麦灌浆期和成熟期昼间氨挥发速率。作物夜间的氨挥发损失小于白天相同处理的氨挥发损失,占白天氨挥发损失平均速率的比例也因生育期而异,孕穗期57.34%±15.93%、灌浆期37.78%±17.84%、成熟期13.73%±11.19%。小麦生育期氨挥发损失与土壤养分含量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灌浆期降水对氨挥发的影响也因施用肥料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29.
30.
<正>目前,羔羊肉市场供不应求,消费量急剧攀升,虽然许多地区都在大力发展肉羊业,但远远不能满足羊肉日益增长的需求。引进适应本地区的优秀肉羊品种来杂交改良本地羊,生产优质肉羊具有很大潜力。研究通过比较全面地测定羔羊肉中的营养成分,旨在为该品种育种工作和肉羊的杂交改良提供参考数据,也为老百姓餐桌上的合理膳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