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4篇
  53篇
综合类   49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针对山东省水稻种植、育种等研究工作的资料查找主要依靠大量的纸质信息以及经验积累,造成的水稻信息不全面且实时性差这一现象,采用信息技术,以水稻相关研究所需要的种植信息、植株信息、气象信息、土壤信息等数据作为支撑,构建山东稻作区水稻及相关信息的数据平台,实现了山东省稻作区全面完整数据信息的共享,为广大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作者提供方便,增强研究的便捷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82.
地膜覆盖技术应用带动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对保障我国农产品安全供给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地膜应用量和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大量残留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进行,对农业环境的安全与健康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本文在青岛市5个农业主产区选择了27个代表性作物种植片区,对常年覆膜农田土壤地膜残留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青岛市农田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在10.7~69.3 kg·hm~(-2)之间,平均残留量为32.3±15.7 kg·hm~(-2),中位值27.3 kg·hm~(-2),其中有7个作物种植片区的残膜量均值超过40 kg·hm~(-2),最高残留量均值达到69.3 kg·hm~(-2),具有一定的残膜污染作物损害风险。青岛市农田土壤中地膜残留量与种植模式、覆膜年限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而与当季残膜回收率有关。农田土壤中残膜大小以大于100 cm2的最多,且90%以上残膜分布在0~20 cm耕作层。为控制农田土壤地膜残留污染,提出3点建议:一是建立和完善地膜残留污染综合治理机制;二是强化超薄型聚乙烯(PE)地膜的质量提升与达标地膜的应用;三是积极研发推广生物可降解地膜,从源头解决PE地膜残留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83.
稻草还田的土壤肥力与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年稻草还田定位试验和3年田间示范试验研究表明,稻草直接还田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具有显著效果.长期定位试验化肥 稻草还田区水稻产量相对无肥区(CK)增产80.8%,但与等量NPK的纯化肥区差异不显著.示范试验结果表明,短期稻草还田具有显著增产作用,增产率达3.7%~6.8%.氮肥的增产作用显著,建议氮肥和习惯氮肥处理增产率分别为38.8%和47.4%,而氮肥的农学产量效益分别为每公斤纯氮增产谷粒13.7 kg和11.7 kg,肥料报酬率随施氮量增加而递减.经济效应分析表明,稻草还田配施减量氮肥可降低肥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4.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稻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以湖南省7个稻田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分析了无肥对照(CK)、化肥(NPK)、中量有机肥 化肥(MOM)和高量有机肥 化肥(HOM)4个处理下0~20 cm土壤重金属Zn,Cu,Cd和Pb全量及其有效态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加大了稻田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的风险。仅施化肥对土壤Zn,Cu,Cd和Pb全量、有效态含量及活化率的影响均较小,而中、高量有机肥处理明显提高了土壤Zn,Cu,Cd的全量、有效态含量及活化率,只对土壤Pb的影响较小。且高量有机肥处理下其增幅最大,土壤Zn,Cu,Cd全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6.1%,18.7%和8.3%,有效态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87.3%,65.8%和41.4%,活化率分别比对照增加了77.5%,32.0%和29.8%。有机肥的"激活"效应是导致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大幅提高的主要机制。各试验点土壤全Cd含量均大大超出了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0.30 mg/kg),表明各试验点稻田土壤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Cd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85.
秸秆覆盖对夏玉米田棵间蒸发和近地层气象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玉米田秸秆覆盖处理试验观测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后棵间蒸发明显降低,且随着覆盖量的增加,显热通量增加,潜热通量减小,棵间蒸发逐渐降低,夏玉米全生育期内5000kg/hm^2覆盖和15000kg/hm^2覆盖分别比无覆盖处理的棵间蒸发低51.4mm和75.4mm,秸秆覆盖后近地层气象要素发生了改变,显热通量的增加使得近地层空气温度升高,潜热通量的减少使得近地层水汽压降低;秸秆覆盖阻挡了太阳辐射向地面的传播,土壤温度也随着覆盖量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86.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土壤磷素及水稻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基于16年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了无肥对照(CK)、无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C)、NPK化肥配施(NPK)、NPK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NPK+C)、减量施肥(F+1/2C) 5个处理,通过测定各处理土壤P素肥力指标和水稻植株P含量,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P素肥力特性和水稻P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模式显著改变了0~20 cm土壤P素肥力特性和水稻对土壤P素的吸收利用,对20~40 cm土壤P素肥力影响不大。NPK化肥配施与无肥对照相比,耕层土壤Olsen-P和全P含量分别提高了108.8%和31.9%,各生育期水稻植株P含量(含稻谷)差异显著。NPK化肥配施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与NPK化肥配施相比,耕层土壤Olsen-P和全P含量分别提高了84.3%和19.4%,土壤P素活化系数达到2.96,差异显著,各生育期水稻植株P含量(稻谷除外)差异显著。无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与无肥对照相比,耕层土壤P素肥力指标、水稻植株P含量(含稻谷)差异均不显著。减量施肥处理与NPK化肥配施相比,土壤肥力性状无明显差异,植株中P含量略有下降,稻谷中P含量差异不显著。施NPK化肥基础上的有机物循环利用明显改善了土壤P素肥力性状,提高了土壤P素活化度,促进了水稻对P素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87.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分析国内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资源,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指出“提高农业生产力,满足当代人口对粮和纤维不断增长的需求”与“改善环境质量,恢复生态平衡,为人类的子孙后代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条件”应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两个基本的目标,21世纪的中国农业必须走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8.
89.
为了揭示设施土壤中Cd与PAEs复合污染效应,通过盆栽试验验证了设施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和脱氢酶活性对Cd-PAEs复合污染的响应。结果表明:移栽后20 d,施加低浓度Cd(≤2.0 mg/kg),可使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增加,设施和大田土壤中分别增加了42.7%和96.5%。移栽后20 d时,施加PAEs(40,80 mg/kg)使设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分别降低了56.2%和46.7%;移栽后30 d时,施加PAEs(40,80 mg/kg)使大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分别降低了39.8%和提高了21.6%。Cd处理使大田土壤脱氢酶活性降低,但并未使设施土壤脱氢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施加高浓度PAEs(80 mg/kg)使大田土壤的脱氢酶活性提高了33.6%,但却使设施土壤脱氢酶活性降低了40.0%。Cd-PAEs复合效应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表现为协同作用,但土壤脱氢酶活性则产生了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90.
品牌化是提高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进程。荷兰已形成众多具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探索荷兰农业品牌发展的优势,归纳分析其成功因素,对中国农业品牌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中国的农业资源优势,对我国农业品牌建设和国际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