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篇
  11篇
综合类   12篇
畜牧兽医   3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L-茶氨酸是天然存在于茶树中的一种非蛋白氨基酸,属于酰胺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应激、抗肿瘤、保护神经、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多种作用。目前主要用于食品、保健品和医药领域,而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还较少。已有的研究证明,L-茶氨酸能够提高猪和鸡的生产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本文概述了L-茶氨酸的来源与理化性质、安全性评价和生物学功能,重点综述了其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研究,旨在为将L-茶氨酸更好地应用于畜禽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2.
放牧与舍饲条件下山羊肌肉发育和抗氧化能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在放牧、舍饲条件下幼龄山羊肌肉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发育性变化。【方法】选择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经产湘东黑山羊母羊25头,进行同期发情处理,怀孕后产羔,获得36头羔羊,不记公母。出生后20 d内所有羔羊均仅喂以母乳。在0、7、14 d,每个时间点分别随机选取4头屠宰;21 d时,将剩余的24头羔羊随机分为放牧组和舍饲组,每组12头,除母乳外,放牧组以牧草为食,舍饲组补给精料及与放牧组相同的牧草,40 d断奶;在42、56、70 d时,两组每个时间点分别随机选取4头进行屠宰。称量宰前活重、胴体重,采集背最长肌,测定肌肉中粗蛋白(CP)、肌内脂肪(IMF)、氨基酸(AA)、脂肪酸(FA)的组成和含量及主要抗氧化酶活性,包括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1)羔羊宰前活重、胴体重随日龄显著增加(P<0.05),相较于舍饲羊,放牧羊宰前活重较低(P>0.05),但胴体重较高(P>0.05)。(2)无论是放牧还是舍饲,肌肉干物质中CP水平随日龄呈线性增加趋势(P<0.05),IMF含量呈升高趋势(P>0.05);相较于舍饲羊,放牧羊CP水平较低(P>0.05),IMF含量明显较高(P<0.05)。(3)肌肉中氨基酸总量(TAA)、成人必需氨基酸(AEAA)、婴儿必需氨基酸(BEAA)在不同日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TAA随日龄有升高趋势(P>0.05),鲜味氨基酸(FAA)随日龄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相较于舍饲羊,放牧羊TAA、AEAA、FAA含量较低,BEAA则较高,但均差异不显著(P>0.05)。(4)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在放牧条件下随日龄变化不显著(P>0.05),舍饲时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显著降低(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必需脂肪酸(EFA)显著升高(P<0.05);与舍饲羊相比,放牧羊SFA、PUFA、EFA比例较低(P>0.05),MUFA较高(P<0.05)。(5)随着年龄的增长,CAT、SOD活力在0-14 d呈升高趋势,14-42 d有所降低,之后继续呈增加趋势,整体变化不显著(P>0.05),GSH-Px活力呈显著性二次曲线变化(P<0.05),T-AOC呈升高趋势(P<0.05),GSH含量在放牧组呈线性降低趋势(P<0.05),在舍饲组变化不显著(P>0.05);相较于舍饲羊,放牧羊SOD、GSH-Px、T-AOC活力较高(P>0.05),CAT活力较低(P>0.05),GSH含量则显著较低(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山羊宰前活重、胴体重显著增加,但饲养方式(放牧、舍饲)对其影响不显著,而肌肉中CP水平逐渐增加,IMF沉积呈升高趋势,氨基酸、脂肪酸的组成一致,含量有差异,相应指标是舍饲羊优于放牧羊。整体来看,舍饲羊肉质稍优于放牧羊。但山羊肌肉抗氧化能力随日龄逐渐增强,且放牧羊高于补饲羊。因此,根据当地和养殖场的条件,以及幼龄山羊肉质阶段性发育规律,合理选择放牧、舍饲等饲养方式,如可以将二者结合或轮换等,以获得更好的肉质和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3.
不同牧草品种对体外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采用改进的体外产气技术评价了10种不同牧草的体外产气特性.利用非线性回归方程获得了Gompertz模型的发酵动力学参数(理论最大产气量、产气速率常数和延滞时间),分析了不同品种牧草间发酵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及发酵动力学参数与营养成分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牧草间产气动力学参数差异显著(P<0.05).理论最大产气量、产气速率常数和产气延滞时间分别以苏丹草、黑麦草和桂牧1号最高,而以鲁梅克斯、鲁梅克斯和苏丹草最低.相关分析表明理论最大产气量和累积产气量分别与OM含量、NDS/CP值及(NDS-Ash)/CP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而与CP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产气速率常数与营养成分无显著相关性.产气延滞时间与半纤维素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NDS/CP值和(NDS-Ash)/CP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01).结论认为牧草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比例决定了体外发酵产气的特性.  相似文献   
34.
研究玉米秸秆中添加乳酸菌和烷基多糖苷时对其黄贮品质与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采用3×3双因素试验设计,即乳酸菌设3个水平(0、1×1010、2×1010 CFU·kg-1),烷基多糖苷设3个水平(0、0.10、0.20 g·kg-1),每个处理3个重复。玉米秸秆黄贮完成后,采用体外发酵技术评定其瘤胃发酵特性。结果表明:随乳酸菌添加水平的上升,黄贮玉米秸乳酸含量、比表面积、外观总评分、酸性洗涤纤维和干物质含量显著(P<0.05)提高,氨氮/总氮显著(P<0.05)降低,体外发酵潜在最大产气量显著(P<0.05)增加、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极显著(P<0.01)增加、产气速率显著(P<0.05)降低;随烷基多糖苷添加水平的升高,黄贮玉米秸外观总评分、酸性洗涤纤维和干物质含量、以及体外发酵后Zeta电位、电子迁移率及干物质消失率显著(P<0.05)升高;黄贮玉米秸粗蛋白质、pH值、乙酸和异丁酸含量以及体外发酵后丁酸、异丁酸、戊酸和异戊酸的摩尔百分比受乳酸菌与烷基多糖苷交互作用(P<0.05)的影响。结果表明:乳酸菌添加量为2×1010 CFU·kg-1,烷基多糖苷添加量为0.2 g·kg-1时,既能够保证玉米秸秆较好的黄贮品质,同时又能提高其降解特性。  相似文献   
35.
稻谷中转Bar基因水稻含量的实时荧光定量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转Bar基因稻谷外源基因片断(Bar,CaMV35s)为检测对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建立稻谷中转Bar基因稻谷成分的定量检测方法.分别设计两对内参基因(SPS,RBE4)引物和外源基因(Bar,CaMV35s)引物,应用RT-PCR法对混合稻谷中不同量转Bar基因稻谷(30%、20%、10%、5%、0.9%、0.5%)进行定量检测,检测结果分别为:1、SPS与Bar基因组34.22%、22.14%、11.36%、6.21%、0.74%、0.32%;2、RBE4与Bar基因组28.68%、17.26%、11.92%、6.24%、0.75%、0.35%;3、SPS与CaMV35s基因组32.23%、21.87%、11.15%、4.35%、0.7%、0.37%;4、RBE4与CaMV35s基因组32.35%、22.54%、8.62%、4.62%、0.71%、0.36%.综合分析得出SIS与CaMV35s基因组合对转Bar基因稻谷定量检测的结果较为准确,可见RT-PCR法可以作为定量检测稻谷中转Bar基因稻谷成分的可信方法之一,但其准确性随转Bar基因成分含量的降低而降低,且与所选择的内参基因和外源基因引物有关.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析橙皮苷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凋亡的阻抑效果及其分子作用机制,为其在促进奶牛乳腺器官生长发育和维持泌乳功能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000μmol/L H2O2处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8 h构建细胞凋亡模型,再用120μg/mL橙皮苷处理24 h,然后采用CCK-8法测定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活性,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和DNA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Bcl-2、Bax和Caspase3基因表达水平,并以Western blotting检测Bcl-2、Bax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CK)相比,H2O2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活性极显著下降(P<0.01,下同),发生凋亡的细胞比例极显著升高,且DNA片段呈梯状条带;橙皮苷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活性显著升高(P<0.05,下同),且细胞凋亡程度低,发生凋亡的细胞数目较少。与H2O2组相比,H2...  相似文献   
37.
为提高杏鲍菇菌糠的饲用营养品质,采用L_9(3~4)正交设计,将长枝木霉(5×10~3、5×10~4、5×10~5 cfu/g)、枯草芽孢杆菌(5×10~5、5×10~6、5×10~7 cfu/g)、酿酒酵母(5×10~6、5×10~7、5×10~8 cfu/g)和杰丁毕赤酵母(5×10~5、5×10~6、5×10~7cfu/g)进行组合接种到杏鲍菇菌糠中,分别记为a、b、c、d、e、f、g、h、i,以不加菌为对照组,密封发酵144 h,检测发酵菌糠的各营养指标;然后以该发酵菌糠为底物,体外模拟瘤胃发酵48 h,检测菌糠的瘤胃发酵特征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混菌发酵显著增加了a、c、d、f、g、h、i组的粗蛋白质量分数和a、b、c、d、f、h组的粗脂肪质量分数;显著减少了d组的中性洗涤纤维质量分数和a、d组的酸性洗涤纤维质量分数;4种微生物对混菌发酵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杰丁毕赤酵母的影响显著;混菌发酵对杏鲍菇菌糠的瘤胃发酵特征指标无显著影响;菌种最优组合配方为长枝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杰丁毕赤酵母分别为5×10~4、5×10~5、5×10~7、5×10~7 cfu/g。  相似文献   
38.
表面活性剂分为化学表面活性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两大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作为新型反刍动物饲料添加剂,可通过改变瘤胃液乳化特性、瘤胃微生物种群数量、分泌酶活性、酶吸附能力和瘤胃发酵模式,来增强瘤胃微生物对粗饲料的降解能力,进而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综述提出了表面活性剂在反刍动物瘤胃营养调控领域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39.
本试验旨在初步探究并比较安琪与乐斯福两种不同来源酵母对奶牛瘤胃发酵特性的作用,预测其对奶牛生产性能可能的影响,从而为研究酵母在反刍家畜生产中营养生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单因子区组试验设计,两种活性酵母均设置4个添加水平(0、0.025%、0.050%、0.075%),分别以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为底物,采集奶牛瘤胃液进行48h的体外发酵试验。结果表明,两种酵母对两种底物体外发酵产气量、产气参数、中性洗涤纤维消失率(NDFD)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提高了玉米秸秆(P0.05)和水稻秸秆(P0.01)的DMD;添加两种酵母对玉米秸秆体外发酵液pH值及NH3-N浓度均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影响(P0.05),但均显著降低了水稻秸秆体外发酵液pH值及NH3-N浓度(P0.05);乐斯福酵母对两种底物DMD的提高作用均显著高于安琪酵母(P0.05)。通过整体比较可以推断,乐斯福酵母的添加效果要明显优于安琪酵母,且以0.075%为最佳添加水平。  相似文献   
40.
发展中国特色生态畜牧业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述了生态畜牧业的概念及主要特征,分析了我国畜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必要性,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生态畜牧业的5个基本模式即草地生态畜牧业、山区生态畜牧业、农区生态畜牧业、城郊生态畜牧业和绿色生态畜牧业及畜牧生态工程5个基本设计即平面设计、垂直设计、时间设计、食物链设计和总体设计,探讨了发展中国特色生态畜牧业的6种基本途径即观念上的更新、系统科学与现代管理、资源-生产-加工-销售同步发展、普及“高效转化”技术系列、环境保护与农牧结合畜牧业的发展和加强领导与强化法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