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0篇
  17篇
综合类   31篇
畜牧兽医   1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评估化学计量学模型预测中国泌乳奶牛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组成的精度,分析影响模型预测精度的原因。本研究选择了3个经典的奶牛瘤胃VFA模型,分别为M UR模型、DIJ模型和BAN模型。试验数据来自我国主要科研团队的18篇论文,包括14篇SCI、3篇中文核心期刊和1篇未见刊的英文文章,论文数据含动物饲粮、体重、干物质采食量、饲料添加剂、VFA各组分比例。采用预测误差均方(MSPE)和一致性相关系数(CCC)2种分析方法对3个经典的奶牛瘤胃VFA模型的估算精度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BAN模型乙酸比例估算精度最高(决定系数=0.140,P=0.007),预测误差均方根为6.8%,误差主要来自整体偏差的偏离(47.8%)。3个模型无法预测丙酸、丁酸、其他酸比例。总之,BAN模型预测乙酸比例的精度是3个模型中最高的,但预测精度仍然偏低,误差来源于整体偏差的偏离,迫切需要利用更多数据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VFA化学计量学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2.
反刍家畜胃肠道甲烷排放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减少反刍家畜胃肠道甲烷排放有助于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和提高家畜饲养效率。本论文从中国反刍家畜胃肠道甲烷排放现状、瘤胃甲烷生成机制、甲烷生成的日粮营养影响因子和甲烷减排策略与潜力4个方面系统综述反刍家畜胃肠道甲烷排放的研究进展。目前,中国反刍家畜甲烷总排放量超过10 Tg,占全球胃肠道甲烷排放的比例超过15%。反刍家畜胃肠道甲烷排放主要来自瘤胃和后肠道,其中瘤胃甲烷占胃肠道甲烷生成总量的80%以上。二氧化碳还原路径利用瘤胃内的氢和二氧化碳合成甲烷,是瘤胃内生成甲烷的主要路径。瘤胃内的氢还可被相关微生物利用,合成挥发性脂肪酸和微生物蛋白等代谢产物,进而被机体利用。减少反刍家畜胃肠道甲烷排放的关键在于促进瘤胃内氢的利用,以及阻断瘤胃内的氢被甲烷菌利用合成甲烷。甲烷减排的日粮营养调控策略包括优化日粮组成、改善饲料品质、提高瘤胃流通速率、添加氢池和甲烷抑制剂等。大多数营养调控策略的甲烷减排效果小于40%,最新研制的3-NOP抑制剂的甲烷减排效果最高可达80%。但是,一些减排策略的产业化应用还受添加剂残留、抗生素禁用、食品安全、产品价格和消费者喜好等因素影响。牧场管理和遗传选育也是降低甲烷排放量的重要手段,过去100年来已实现每千克标准乳的甲烷排放量减排效果为57%。未来反刍家畜胃肠道甲烷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低排放品种的遗传选育、不同营养调控策略间的组合效果、甲烷减排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家畜生长性能与健康、食品安全、消费者喜好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4.
5.
本试验用青稞秸秆替代燕麦干草作为唯一粗饲料来源,研究其对生长期藏绵羊体增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选择18只4~5月龄健康河谷型藏绵羊,随机分为2组,即:青稞组(青稞秸秆300 g/d+精料300 g/d)和燕麦组(燕麦干草300 g/d+精料300 g/d)。试验期4周,第1周为预试期,第2~4周为正试期。正试期结束后,按公母各占1/2原则,各组分别选取6只羊屠宰采样。结果发现:青稞组与燕麦组藏绵羊的体重、日增重、脾脏重和脾脏指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青稞组与燕麦组藏绵羊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 A、Ig M、溶菌酶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青稞组中溶菌酶含量有高于燕麦组的趋势(P=0.083);青稞组与燕麦组血清、胸腺和脾脏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来看,与燕麦干草相比,饲喂青稞秸秆不会降低生长期藏绵羊的体增重及免疫性能,且有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因子(溶菌酶)含量的潜力,可作为藏绵羊的粗饲料来源。  相似文献   
6.
味觉受体自从被发现以来,人们因对其浓厚的研究兴趣增加了研究的强度和深度,人们对哺乳动物感知味觉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包括味觉感知过程的分子基础及其功能等方面。这不仅对人和动物的日常饮食调控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可以为治疗某些疾病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本文综述了味觉受体和味觉感知过程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加深对味觉受体分子基础的认识,促进对味觉感知过程的理解,为哺乳动物营养平衡和健康饲养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确定的体外透析管法测定饲料蛋白质和氨基酸消失率的适宜酶促反应条件是:温度35℃,胃蛋白酶溶液浓度0.001g/ml,胰蛋白酶溶液浓度0.00-25g/ml(pH7.6)透析液体积300mg(1.0000g样品),胰蛋白酶处理时间24h。依据体外透析管法的测定结果,建立了估测饲料蛋白质和氨基酸消化率的回归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探讨能量、蛋白质或能量与蛋白质同时限制饲养对断奶羔羊血浆和胃肠道上皮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48头28日龄断奶羔羊,按随机区组原则分配到以下4组中:对照组、40%能量限制组、40%蛋白质限制组以及40%能量与40%蛋白质同时限制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羊.试验分为营养限制期(7周)和营养恢复期(9周),共16周.结果表明:能量或蛋白质限制显著降低第21天血浆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同时显著提高第21天丙二醛(MDA)含量(P<0.05),此外,蛋白质限制显著提高第41天MDA含量(P<0.05);能量与蛋白质同时限制显著降低第21天血浆过氧化氢酶(CAT)、GR活性,第41天血浆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第21天、第41天和第111天血浆T-AOC(P<0.05),同时显著提高第21天和第41天血浆MEA含量(P<0.05).试验第42天,能量限制显著降低瘤胃上皮和空肠黏膜谷胱甘肽(GSH)含量、空肠黏膜CAT和GR活性(P<0.05);蛋白质限制显著降低瘤胃上皮和空肠黏膜GSH含量、空肠黏膜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T-AOC(P<0.05);能量和蛋白质同时限制显著降低瘤胃上皮和空肠黏膜GSH含量和CAT活性,空肠黏膜SOD、GSH-Px和GR活性以及T-AOC(P<0.05).试验第112天,能量限制显著降低空肠黏膜SCD活性和T-AOC(P<0.05);蛋白质限制显著降低瘤胃上皮和空肠黏膜T-AOC以及空肠黏膜SOD活性(P<0.05);能量和蛋白质同时限制显著降低瘤胃上皮和空肠黏膜T-AOC以及空肠黏膜GSH含量和SCD、GR活性(P<0.05).由此得出,对断奶羔羊进行能量、蛋白质或能量与蛋白质同时限制饲养会降低羔羊血浆和胃肠道上皮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并且该影响在试验观测期内不随营养水平的恢复而彻底解除.  相似文献   
9.
日粮阴阳离子平衡对生长猪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动物体内酸碱平衡一直是生物化学家和生理学家所关心的问题,营养学家把它视为与生长发育和代谢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因子。通过改变日粮的酸碱平衡就有可能改变畜禽体内的酸碱状态,从而影响营养代谢,乃至影响畜禽的生产性能。调节酸和碱的摄入与排出,可以调控体内的酸碱平衡。酸是指能释放出的H 的物质,是H 的供体,如碳酸、硫酸、磷酸等;碱是指能接受H 的物质,是H 的受体,如HCO3-、HPO42-、OH-等。健康动物体液酸碱度一般维持在735~745范围内。日粮的阴阳离子平衡(DietaryCationAnionBalance,DCAB)…  相似文献   
10.
绵羊对4种蛋白饲料日粮营养物质消化动态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用3头35 kg左右的美利奴绵羊研究不同蛋白饲料日粮对绵羊营养物质消化的影响。为自身对照试验设计,整个试验分4期进行,每期3头羊饲喂同一种蛋白饲料日粮。4种蛋白来源分别为棉籽粕、大豆粕、葵粕和菜籽粕。试验结果表明:绵羊采食蛋白来源为棉籽粕的日粮时,干物质、有机物和氮采食量最高,而菜籽粕采食量最低。饲喂棉籽粕日粮,干物质、有机物和纤维素十二指肠流量显著高于大豆粕日粮和菜籽粕日粮(P<0.05)。大豆粕日粮粗蛋白在前胃的消失率最高为33%,其余3组日粮粗蛋白前胃的降解率为16%~20%。到达小肠的菌体蛋白(MCP)量各组间无差异,而到达小肠过瘤胃饲料蛋白的量(率)棉籽粕组显著高于葵粕组、菜籽粕组、大豆粕组。大豆粕组粗蛋白在小肠的表观消化率最低为48%,其余3组日粮粗蛋白小肠表观降解率均为6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