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6篇
林业   14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64篇
  32篇
综合类   60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3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苜蓿丫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capsid nucleopolyhedrosisvirus,AcMNPV)能够增强粘虫痘病毒(Pseudaletia separata entomopoxvirus,PsEPV)的侵染力。将两种病毒的混合悬液滴于50mg的饲料上,接入3龄末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的幼虫进行生物测定。当每头幼虫接入1.0×10~4 OBs的AcMNPV和1.0×10~7 OBs的PsEPV的混合液时,幼虫的死亡率为95.00%,而单独用1.0×10~7 OBs·虫~(-1)AcMNPV处理时,则幼虫不感染;单独用1.0×10~7 OBs·头~(-1)PsEPV处理时,只获得46.33%的死亡率。将AcMNPV多角体蛋白与病毒粒子分离,进一步测定,单独用1.0×10~6 OBs·虫~(-1) PsEPV侵染3龄末幼虫时,幼虫不被感染,而用同样浓度再混以AcM- NPV多角体蛋白或病毒粒子时,则会有41.67%和36.67%的死亡率,说明多角体蛋白或是病毒粒子的包涵体蛋白是产生增效作用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2.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大量增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影响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活体内产量的增殖条件研究表明.饲毒龄期是影响病毒产量的主要因子,其次是饲毒剂量,龄期与饲毒剂量的组合也影响病毒产量.以4.32×105PIB/幼虫的剂量饲喂4龄初幼虫,在25℃条件下,可获得最高的病毒产量.幼虫死亡率达88.1%,病毒产量平均为4.71×109PIB/幼虫.以实际接种量为基准.PIB增加10000倍以上.  相似文献   
113.
近年来,我国家禽和生猪产业发展迅速,家禽存栏占全球的28%,其中水禽占80%左右;生猪存栏量约占全球总量的50%,猪肉产量约占全球总量的46%。促进家禽和生猪健康,对保障畜牧业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至关重要。20世纪初以来,美国启动了家禽改良计划和猪瘟等猪病消灭计划,家禽和生猪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对我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课题旨在借鉴美国家禽和生猪疫病控制计划,结合我国畜禽疫病防控现状,提出促进我国家禽和生猪健康的有关疫病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14.
为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预案体系、技术准备、物资储备、工作机制,提高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的科学性、时效性和针对性,本研究围绕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系统地研究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发达国家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5.
大豆灰斑病叶部病斑严重度的分级标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学敏  李长友 《大豆科学》1991,10(4):330-334
根据单个叶片病斑面积总和与整个叶片面积的比值,以及自然侵染的最高病斑/叶面积比,将大豆灰斑病叶部病害的严重度划分为0~6七个级别,并制出各级别标准图片和绘出模式图。  相似文献   
116.
117.
采用生物测定法测定了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青岛分离株对美国白蛾4龄、5龄和6龄幼虫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HcNPV对4龄、5龄和6龄美国白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99×105OBs/ml、1.69×106OBs/ml和8.04×106 OBs/ml;以1.48×107OBs/ml病毒处理时,4龄、5龄和6龄幼虫的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为6.14d、8.63d和10.31d,以1.48×108OBs/ml病毒处理时,4龄、5龄和6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5.30d、5.92d和7.12d。在相同病毒浓度下,LT50随着虫龄的增加而增加;4龄美国白蛾幼虫在1.48×106OBs/ml、1.48×107OBs/ml和1.48×108OBs/ml等3个病毒浓度处理下的LT50分别为7.65d、6.14d和5.30d,在相同虫龄条件下,LT50随病毒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以上结果为应用该病毒分离株防治美国白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8.
<正>全世界现存15种鹤、中国有9种,而扎龙保护区即分布6种,特别是丹顶鹤,全世界现存野生丹顶鹤2000余只,而扎龙保护区就有400多只,因此扎龙湿地又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栖息繁殖地。  相似文献   
119.
基于Bernoulli分布的全球疯牛病发生风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数据挖掘基础上,基于地理信息技术(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s,GIS),结合概率风险评估的方法和理论探讨在全球尺度上疯牛病的发展风险。结果显示:(1)疯牛病主要发生在畜牧养殖业高度集约化和饲喂工业化发达的国家,全球化和工业化程度的增加将增加全球疯牛病致病因子的扩散和传播的风险。(2)当前国际上牛养殖密度最大的主要区域集中在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泰国、缅甸和巴基斯坦,以及欧洲南部国家、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以及南美洲等地区。饲养量大、饲喂密集区在给定疯牛病接触风险条件下,暴露风险显著增大。(3)从全球疯牛病发生的历史看,疯牛病在1986年首次确诊,1986-1991年为扩散期,到1992年疯牛病发生和流行达到高峰,达到3.0×10-5的风险概率。在欧盟范围内疯牛病的发病高峰在1992-1993年,1992年BSE发生的流行率为4.28×10-4,1993年欧盟疯牛病流行率为4.13×10-4,1994年疯牛病的流行率降低到2.92×10-4的概率水平,即在1992-1993年期间,欧盟每百万头牛的疯牛病阳性检出数量就达400~500头,可以认为1991-1994年这段时间为欧盟疯牛病发生的极高风险期。在这一阶段内从欧盟输出的反刍动物及产品会给进口国家和地区带来极其显著的BSE外来释放风险。目前国际上疯牛病的风险高值区还主要集中在欧洲地区,包括欧洲的比利时、捷克、丹麦、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荷兰、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士、英国,以及亚洲的日本,这些国家在理论上还可能存在疯牛病潜在病例;次风险区在斯洛文尼亚、加拿大、瑞典、卢森堡、美国等国家,这些国家至少发生1头BSE感染病牛的风险期望值也在0.800 9左右。此外芬兰、希腊的疯牛病发生风险期望值也较大。从疯牛病风险区域和国家输入反刍动物及其产品会给输入国家和地区带来外来释放风险。  相似文献   
120.
依据斜面力学原理和光电测试技术,设计一种农业物料滑动摩擦系数自动测量装置,并以荔枝为例,测得荔枝果皮与橡胶板和尼龙板之间的滑动摩擦系数,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快速、准确、方便的测定农业物料的滑动摩擦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