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9篇
农学   2篇
  58篇
综合类   75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潮白河流域水质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潮白河是北京市主要的供水水源地,其水质安全对于维持北京市正常的生产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潮白河水质进行了全面评价,结果表明:潮白河的水质呈现从上游至下游不断恶化的趋势,上游的北甸子桥、石匣断面及密云水库的水质属轻度污染(Ⅱ级),基本满足功能水体要求;至中游溪翁庄镇断面,水质开始迅速降低,属于重度污染水体(Ⅳ级);至河南寨西断面,水质恶化为严重污染水体(V级),不能满足北京市地表水资源规划利用水质要求。分析其污染原因,主要与近年来该流域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大量排污有关,因而需要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尤其是对上游重点水源保护区污染源的治理,以确保潮白河的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72.
采用室内土壤培养试验,探讨了外源添加耐砷真菌棘孢木霉(TrichodermaasperellumL.)和零价铁对土壤砷的有效性和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向污染土壤中添加耐砷真菌棘孢木霉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中水溶态砷和NaHCO,提取态砷含量均呈稳定增加趋势,耐砷真菌促进了土壤中砷的溶出和释放;培养30d时,耐砷菌处理土壤有效砷含量比同期对照增幅达3.9%-10.7%,水溶态砷以As(V)为主,未检测到As(Ⅲ)、一甲基胂(MMA)、二甲基胂(DMA)等其他形态的砷;随着外源零价铁的加入,土壤中砷的活性大大降低,其有效砷含量降幅为76.5%-90.4%;在耐砷菌与零价铁联合作用下,相比于单纯的零价铁处理,土壤有效砷含量显著增加(p〈0.05),因耐砷真菌棘孢木霉的加入导致零价铁对土壤砷的固定效率下降7.0%-11.1%。耐砷菌导致土壤砷活化可能主要与残渣态向非专性吸附态砷的转化等过程有关,外源零价铁对土壤砷的固定作用可能与非专性吸附态向无定形及弱晶质氧化物结合态、残渣态砷等转化过程相关;耐砷菌的加入抵消了零价铁对土壤砷的部分固定效果,但短期内(〈30d)不会构成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3.
铁氧化物固定土壤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氧化物及其前体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它既可单独使用亦可与其他钝化剂联用。尽管应用铁氧化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取得了部分成功,但对长期、大规模应用的效果及其稳定性等,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认识。在对铁氧化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探讨了植物和微生物对铁氧化物稳定砷效果的影响,旨在为污染土壤修复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4.
文章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为例,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现状与资助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从建立课题导师指导制、探索专项课题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与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更好地激励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5.
种植年限对三江平原农田土壤剖面性质及碳、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系统探讨三江平原湿地开垦后不同种植年限对土壤剖面性质及碳、氮含量变化等的影响规律,分析其相互关系,为该地区现有种植方式下耕地质量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方法,系统调查了三江平原宝清县北部、抚远县东南部两个垦区中不同农业利用年限土壤剖面层次、容重、植被组成等的变化,并采集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样品,测定相应的碳、氮含量,分析其含量变化与种植年限的相互关系。【结果】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土体中相应层次的形成和分化愈明显,腐殖质层厚度愈变薄,二者间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容重则随种植年限延长而增加,且二者间呈直线相关;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均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减少,二者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二次多项式(Y = b0 + b1x + b2x2)形式表示;表层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与种植年限间亦呈显著负相关,且亦可用二次多项式形式来表示;土壤C/N比值亦随种植年限而变化,但与其所处的环境条件具有一定关系,且近年来其比值有下降的趋势。此外,还讨论了湿地农业利用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立地条件对湿地性质的影响及湿地保护等相关问题。【结论】在当前三江平原耕地种植方式下,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耕层变薄、有机质及氮素含量下降的趋势较为明显,必须通过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强化耕地养分管理、改进耕作方式等措施,防止这种趋势的继续,保证区域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6.
长期稻-稻-绿肥轮作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为探讨湘南红壤稻田多熟制增产潜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从1982年开始,对红壤稻田布置了冬种紫云英(T1)、油菜(T2)、黑麦草(T3)翻压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影响的长期轮作制度定位试验。3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1)与冬闲(T4)处理相比,绿肥还田能促进水稻增产,其平均增产效果和年均增产率为:T1> T2> T3,且其增产稳定性较好;(2)与T4处理相比,绿肥还田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其中T1处理下活性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在有机质中所占比例最大;(3)与T4处理相比,绿肥还田能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加速土壤矿化,促进水稻对磷素和钾素吸收,其中,T1处理下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2和T3处理显著高于T4处理,T1处理比T2和T3处理更能促进土壤磷素释放与吸收,致使T1处理土壤全磷累积相对缓慢,也更需要补充外界钾素;(4) 稻-稻-紫云英轮作是一种较好的轮作模式。  相似文献   
77.
不同来源可溶性有机质对稻田土壤中砷甲基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省石门县雄黄矿区砷污染水稻土为试验用土,采用离心管培养试验探究了由猪粪、牛粪、鸡粪和水稻秸秆制备的4种可溶性有机质(DOM)对土壤中砷甲基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有机碳(TOC)浓度的DOM可显著改变水稻土壤中砷的形态,且不同处理中各形态砷含量均随TOC浓度增加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当土壤溶液TOC浓度为320 mg·L~(-1)时,4种DOM处理的土壤溶液中甲基态砷含量分别占总砷的75.8%(猪粪DOM)、75.7%(牛粪DOM)、68.3%(鸡粪DOM)和61.8%(水稻秸秆DOM);土壤溶液中甲基态砷含量与TOC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TOC浓度增加可显著促进土壤中砷的甲基化。各处理对土壤砷甲基化的激发作用大小排序为猪粪DOM(0.016 1μg·L~(-1))鸡粪DOM(0.014 7μg·L~(-1))牛粪DOM(0.009 9μg·L~(-1))水稻秸秆DOM(0.008 2μg·L~(-1));添加320 mg·L~(-1)TOC浓度的DOM处理中土壤砷甲基化功能基因arsM拷贝数均高于对照(添加等体积超纯水),其中猪粪处理最高,为3.36×10~9copies·g~(-1),约是对照的2倍;不同DOM作用下土壤pH变化规律为水稻秸秆牛粪鸡粪猪粪,土壤EC值变化规律为水稻秸秆鸡粪牛粪猪粪。综上,不同来源的DOM可差异性地影响水稻土壤中砷甲基化效率,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有望减少土壤中砷的甲基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水稻直穗病发生。  相似文献   
78.
水铁矿结构稳定性及对砷固定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铁矿是砷污染土壤和水体修复中最常用、最有效的钝化剂。水铁矿等铁氧化物对砷的赋存形态和生物有效性具有显著影响,并对环境中的砷具有很强的固定作用;但水铁矿在环境中容易转化,极大地影响了其对砷固定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从水铁矿的结构及影响其稳定性因素的分析入手,综述了水铁矿与砷的交互作用,探讨其在修复砷污染土壤方面的可行性,旨在为利用水铁矿修复砷污染土壤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从降低农田中砷有效性等角度,对砷污染农田修复和安全利用技术与方法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9.
山东寿光不同农业利用方式下土壤铅的累积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采用田间实地调查、地统计学和ICP-MS等方法,研究了基于GIS分析的山东省寿光市农业土壤中铅的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比较了农业利用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农田中铅的平均含量为(17.97依1.22)mg·kg-1,与1990年山东省土壤背景值比较,有8.59%的样本出现了累积趋势,而以国家土壤质量域级标准(GB 15618-1995)为基础进行分析则尚未发现超标样本;研究区域内4种主要农业利用方式比较,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下土壤的铅含量最高,达(19.83依5.34)mg·kg-1,其后依次为露天菜地、设施菜地和对照土壤;研究区域内土壤铅含量在空间分布上以东北部、西部和西南部较高,且有由东北和西南向中部逐渐降低的趋势.设施种植条件下,土壤铅含量有随设施年限增加而升高的趋势(P<0.05),年累积速率为0.40mg·kg-1,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含铅量较高的有机肥大量施用有关.总体来说,目前研究区域土壤中铅含量尚处于正常范围,但从长远看仍需要注意其累积问题.  相似文献   
80.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研究以湖南省祁阳县为例,探讨了南方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养分含量的时空变化及剖面含量分布,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1980年)的土壤养分状况相比较.结果表明,水稻土有机质、全氟、碱解氮及速效磷平均含量高于旱地,而速效钾含量低于旱地土壤.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相比,水稻土和旱地的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都明显增加,水稻土的增加幅度要高于旱地土壤;而速效钾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水稻土下降程度小于旱地.水稻土各剖面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远高于旱地土层,各土层全磷含量略高于旱地,而全钾含量则略低于旱地土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施肥水平与施肥结构、耕作制度、田间管理等可能是造成研究区域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