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0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2篇
  3篇
综合类   88篇
农作物   42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性信息素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与诱杀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 ,系统研究了性信息素在棉铃虫预测预报与诱杀防治中的作用。小面积测报的多点试验结果表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产的性信息素诱芯与英国进口诱芯的诱蛾效果相当 ,明显优于江苏省金坛激素所的诱芯 ;性信息素对1、2代棉铃虫的诱蛾效果优于树枝把 ,对主要危害世代 3、4代的诱蛾效果低于树枝把 ;田间系统查虫查卵的趋势和发生量拟合度验证了上述结果。但当大面积棉田连片使用性信息素时 ,诱蛾效果与小面积测报效果有较大的差别。在 3、4代棉铃虫的蛾峰期 ,每 0 .13 4hm2 棉田放置 1个诱芯盆 ,当性信息素区田间蛾量急增进入盛发期时 ,田间卵量同时进入盛发期 ;当性信息素诱盆蛾量累计为全代蛾量 40 %和 80 %时 ,当天或第 2天田间累计卵量也达到全代卵量的 40 %和 80 %。不同用量试验结果表明 :在 3、4代棉铃虫的蛾峰期 ,每 0 .13 4hm2 棉田放置 1个诱芯盆 ,诱蛾效果较好且经济 ;与相同面积棉田内插放 40个树枝把的诱蛾效果比较 ,前者所诱棉田的雄蛾量降低 1.3 6~ 1.45倍 ,雌蛾交配率下降 3 5 .68%~ 44 .75 % ,落卵量减少 9.90 %~ 17.80 % ,幼虫量减少12 .3 6% ,蕾铃被害量下降 4.49%~ 10 %。  相似文献   
122.
  【目的】  东北春玉米生产中普遍存在种植密度偏低、肥料施用不合理、耕层质量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玉米持续增产及养分效率的提升。研究综合农艺措施下玉米产量、植株氮素吸收与利用及土壤氮素平衡,为春玉米高效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7—2019年,以玉米品种‘富民108’为供试材料,在吉林省农安县进行田间试验。整合密度、耕作方式、氮素施用量和施用时期等技术要素,设置了高产高效模式(HH)和超高产模式(SH),同时设置农户模式(FP)和基础地力模式(CK)作为对照;为计算肥料利用率及土壤氮素平衡,在FP、HH和SH模式下各自增设不施氮肥空白处理。在玉米6个生育期,取植株样品测定氮素含量和吸收量,同时取0—40 cm土壤样品测定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在成熟期考种、测产。  【结果】  3年试验玉米籽粒产量均表现为SH>HH>FP (P<0.05),SH比HH、FP处理平均提高了8.76%、20.16%。氮素偏生产力(PFPN) 3年均以HH处理最高,SH处理最低,HH比FP、SH处理平均分别提高37.92%、45.65%;氮素农学效率(AEN)和氮素回收效率(REN)均表现为HH>SH>FP,HH处理的AEN和REN分别比SH、FP处理提高了21.21%、35.72%和9.69%、63.56%。植株氮积累量在苗期至拔节期FP、HH、SH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生殖生长阶段(R1至R6)植株氮素积累量占氮素总积累量的比例为SH (36.21%)>HH (34.60%)>FP (29.75%)>CK (26.33%)。籽粒氮素积累量来自花后吸收的比例随着产量的增加而提高,SH、HH、FP、CK处理花后氮素吸收量的贡献率分别为48.43%、44.78%、40.40%、35.39%。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含量在玉米开花期前均以FP处理最高,而开花期到成熟期以SH处理最高,与FP、HH处理相比,SH处理的0—20 cm 土层土壤无机氮含量平均分别提高了12.00%、4.05%,20—40 cm土层土壤无机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4.81%、4.93%。HH处理氮素表观损失量显著低于FP和SH处理,而土壤氮素盈余量均以FP处理最高,比HH、SH处理分别平均高了23.36%、5.25%。玉米净收益HH比FP、SH处理分别提高了14.38%、18.30%。  【结论】  高产高效模式显著提高了玉米氮素利用率,降低了土壤氮残留率和氮损失量,而超高产模式虽然使产量进一步显著增加,但降低了氮素利用效率,增加了土壤氮素残留与表观损失量。综合考虑产量、氮素利用率、经济效益及潜在环境风险,将种植密度由6.0万株/hm2提高至7.5万株/hm2,氮肥播前一次性基施改为减量分次施用,配套秋季深翻、夏季深松的高产高效模式,可以实现春玉米产量和氮效率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3.
在大田条件下,比较研究了高梁-苏丹草杂交种(皖草2号、京科草1号)与高梁、苏丹草的生物产量和饲用品质。结果表明,与高梁和苏丹草相比,高梁-苏丹草杂交种的生物产量高,其中,皖草2号的鲜、干物质产量比苏丹草722选分别高83.8%和121.9%,京科草1号的鲜、干物质产量比722选分别高98.6%和139.9%;杂交种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高,无氮浸出物含量低;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的产量及总能量均最高,高梁次之,苏丹草最低,杂交种饲用品质的改善主要是粗蛋白和粗脂肪的显著提高;从物质分配和能量形成的角度分析,茎秆和叶鞘是鲜物质产量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在干物质产量和能量的形成过程中,茎秆、叶鞘和叶片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4.
克幼脲及其复配剂防治抗性棉铃虫的药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25.
20%灭多威混剂对棉玉米螟的防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通过利用20%灭多威与40%久效磷和50%甲基1605乳油的不同配比混配,并于棉田3代玉米螟卵孵高峰期进行了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筛选出的混配剂A1对玉米螟具有90%左右的治虫和保铃效果,且药效稳定;经对A1配方进行室毒力测定,证明该剂的共毒素数为140.15,有明显的增效作用;30hm^2的面上示范结果又有力地验证了上述室内外试验的有关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26.
127.
江苏省棉花育种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江苏省棉花种植和育种现状,分析近期审定棉花品种的丰产性、纤维品质和抗病性等,提出加强协作、利用生物技术、强化品质育种、同步改进产量要素、注重抗性筛选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8.
2012年射阳县水稻主要病虫害有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其发生特点为水稻纹枯病重发生,褐飞虱中等偏重发生,白背飞虱中等发生,其它病虫中等偏轻发生。究其原因,一是灰飞虱带毒虫量下降,病毒病为害减轻,二是稻纵卷叶螟前期基数较低导致发生量较小,三是气候条件不利于稻瘟病流行;针对上述特点,积极运用各种行之有效措施,减轻了病虫的发生与危害,共挽回稻谷55.7万t,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9.
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创新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是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的组织载体,也是农业科技需求的主体。专业化和规模化农业经营,已被认为是中国农业生产所面临问题的解决之道。近年来,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驻镇驻村专家始终将创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养农村农业人才和搭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创新科技服务方式和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件大事常抓不懈,更加注重将种养户松散型的生产经营集中起来,积极帮助和领导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科技型企业,通过充分发挥驻镇驻村专家的科技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成员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的指导作用,构建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科技服务平台,解决一家一户想办而难以办到的事情,降低农民产后低价或无销路等市场风险,保证农民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30.
陕西省苹果施肥状况与评价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通过分析1994-2000年陕西省关中灌区与渭北旱原农户信息监测资料,研究了两个苹果主产区的施肥状况,根据施肥量优化结果对施肥状况进行了评价,同时对苹果施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结论为:(1)农户间化肥投入不平衡现象严重,生产中需增加钾肥比例;(2)有机肥施用量下降;(3)施肥技术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