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3篇
  4篇
综合类   14篇
园艺   6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重庆市土地整理为例,从编制、评审、施工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难以按额完成的成因。并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2.
采用权的最小平方法,从激励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交易功能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市璧山县大路镇农地产权制度绩效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该镇农地产权制度绩效的综合评价系数为0.663 9,处于中度效率水平.对大路镇农地产权制度绩效贡献大小依次为激励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交易功能.农地产权改革应着重发挥对农地产权制度的激励约束功能,提高耕地垦殖率,遏制耕地撂荒,提高农业投入,严格控制违法"农转非".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了解农村基层干部土地产权意愿,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提供政策建议和改革方向。 研究方法:参与式快速农村评估。研究结果:农村基层干部普遍认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成员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集体所有权权能不完善;耕地撂荒和土地细碎化严重,土地承包期太长。研究结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建立农户退出机制,赋予所有者完整的所有权权能,建立动态化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农户分享发展成果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为了验证全国农用地分等汇总成果与原省级成果分布规律的一致性与继承性,以及汇总成果与区域本底资源匹配程度的差异程度,该文以重庆市为例,采用统计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对重庆市农用地等别转换前后的成果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其国家级自然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的分布规律与标准耕作制度、土壤和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过以省级成果的标准粮产量作为等别的转化纽带,成功实现了省级自然等、利用等和经济等向国家级相应等别的成果转化;转化后结果显示,国家相应等别的面积比例分布规律与重庆市等别面积比例一致;转化后的国家农用地等别与区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国家级农用地分等汇总前后等别分布规律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了验证全国农用地分等汇总成果与原省级成果分布规律的一致性与继承性,以及汇总成果与区域本底资源匹配程度的差异程度,该文以重庆市为例,采用统计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对重庆市农用地等别转换前后的成果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其国家级自然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的分布规律与标准耕作制度、土壤和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过以省级成果的标准粮产量作为等别的转化纽带,成功实现了省级自然等、利用等和经济等向国家级相应等别的成果转化;转化后结果显示,国家相应等别的面积比例分布规律与重庆市等别面积比例一致;转化后的国家农用地等别与区  相似文献   
16.
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对引入外部性的因素法体系的农用地估价进行探讨。分别用两种因素法对九龙坡区农用地进行定级估价,并对两种估价结果进行比较。引入外部性后,9个级别中3个级别的基准地价降低,但是单元总体的价格是增加的。  相似文献   
17.
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从县级层面提出并验证了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得出了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理论潜力、现实潜力与可腾退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差异较大,对现实潜力进行分级更能科学地指导区域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工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撂荒地微观空间分布特征,为解决撂荒地提出了有操作性的对策;同时,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对撂荒地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一是撂荒地主要分布在远离场镇、交通条件差、灌溉设施缺乏、坡度较大、土地肥力低的地方;二是水田撂荒少,旱地撂荒多,道路交通两侧表现得最为明显;三是撂荒地分布和坡向无显著相关性。研究结论: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二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到地尽其用;三是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四是改革农地产权,建立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移土培肥工程通过对淹没区表层土壤资源的二次分配和有效利用,对工程覆土区的生态效益和潜在经济效益有重要的影响。采用差异显著性及相关性等统计学原理的方法,对比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开县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覆被条件下,土壤颗粒、养分及其耦合效应的移土培肥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采用移土培肥和未采用移土培肥相比较,4种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土壤养分整体均值的增加范围为5.3%~142.9%;土壤颗粒分布中,粉粒含量的总体均值减少了3.8%~32.7%,而粘粒增加了30.1%~325.2%;土壤可蚀性K值总体均值的比值在(1∶1.042)~(1∶1.440)之间。(2)养分均值在组间和组内都大致表现出差异显著(P<0.05);土壤颗粒分布在组间比较中,除收割地外的其他3种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土壤,仅粘粒含量存在差异显著,而在组内比较中,砂粒和粉粒都表现出差异显著;在土壤可蚀性K值的组间和组内比较中,仅有收割地的土壤可蚀性K值存在差异显著性。(3)在采用移土培肥工程措施后,豌豆地、红薯地以及柑橘地这三类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土壤颗粒分布对土壤侵蚀敏感强度的影响要高于其土壤整体养分的影响;而对于收割地,则是其土壤整体养分的含量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贡献比土壤颗粒分布的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20.
江汉平原地区是黄金瓜类甜瓜种植面积较大的区域,常年种植在3000hm2左右,但市场上黄金瓜类品种多而杂,良莠不齐,种植产量、品质及种子价格差异很大,给瓜农选种及生产带来一定困难。为了筛选出适宜江汉平原栽培的早熟、高产、优质、种子价格合理的品种用以指导瓜农从事甜瓜生产,我们收集了中甜1号(F31)等7个同类型的甜瓜品种(俗称黄金瓜)进行了严格的品比试验。1 基本情况及方法1.1 试验地情况 本试验设在荆州市荆州区部城镇新生村,土质为沙壤上,疏松肥沃,排灌便利。2月23日播种,中棚套小拱棚9cm x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