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5篇
综合类   30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张洋  张荣  孙小凤  高旭升  吴丽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42-943,1059
介绍了青海省硒资源的发展现状,结合青海省硒资源的高原特色优势,探讨了青海省硒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为青海省硒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毛叶苕子是重要的肥饲兼用绿肥作物.分析不同品种毛叶苕子产草量及氮(N)、磷(P)、钾(K)吸收能力,以期筛选出适宜青海地区绿肥栽培的品种(系).[方法]在田间条件下,分析了50份毛叶苕子品种(系)分枝期和初花期地上部生物量和N、P、K累积量,及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变化.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价不同毛叶苕子N、P...  相似文献   
13.
甘肃农田土壤氮磷钾养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自1983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由于经过多年的地力培肥,农田土壤养分发生了变化。1998年土壤养分调查结果揭示了甘肃省不同地域的主要耕种土类及耕地类型的土壤氮磷钾养分变化特征,为今后土壤养分资源的综合评价和科学施肥管理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湟水流域农田不同类型土壤细菌数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菌是土壤微生物中数量最大的一个类群,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细菌的数量同土壤的水肥气热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经对湟水流域不同土壤类型及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土壤细菌分离培养,细菌的数量、分布特点与其所处的土壤类型、土壤肥力、海拔高度以及种植利用方式、作物种类等均有直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稻田控释氮肥的施用效果与合理施用技术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选用新型控释氮肥(LP)5个类型,采用其不同用量和组合,在南方典型双季稻区第四纪红壤发育的水稻土上进行早稻和晚稻的一次性基肥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控释氮肥,稻田表层土和表面水的NH4+-N含量极显著地低于常规氮肥(尿素);控释肥的氮素释放过程与水稻吸氮过程基本一致。控释氮肥用量以N75kg/hm2较适宜,其用量比尿素N150kg/hm2相比仍可维持高产;早稻施用控释氮肥,可成功地实现施肥、播种、抛秧的一次性技术配套与结合,减轻劳动强度,适当提高种植密度有利于高产;晚稻采用条施的方法可显著地提高产量。与尿素N150kg/hm2比较,早稻选用控释氮肥LPS40或LPS60较好;晚稻选用LP70和LPS80并按LP70(50%)+LPS80(50%)的比例搭配,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和维持高产。控释氮肥具有缓释作用,其供应氮素持久;LPS40和LPS60用量N150kg/hm2且高密度栽培时有一定的后效,可分别提高再生稻产量10%和16%。  相似文献   
16.
青海东部地区春油菜"3414"肥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春来  张荣  孙小凤  韩燕  杨文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471-12472
[目的]确定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春油菜的最佳氮、磷、钾施肥配比,为春油菜的配方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青杂2号为春油菜供试品种,施肥采用农业部推荐的“3414”最优回归设计,共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配方处理进行春油菜的氮、磷、钾施肥配比试验。[结果]各施肥处理中,N,P,K:(N101.25kg/hm2、P:0,112.80kg/hm2、K2O45.00kg/hm2)的产量最高,为3802.5kg/hm2;其次是N2P2K0(N101.25kg/hm2、P2O5 75.15kg/hm2、K2O0kg/hm2),产量为3735.0kg/hm2。通过“3414”肥料效应试验,获得青海东部地区春油菜肥料效应函数方程,由此数学模型得出理论上的氮、磷、钾最佳施肥量为:N128.60kg/hm2,R0590.60kg/hm2,K2O55.10kg/hm2,最佳产量可达3471.5kg/hm’。[结论]综合分析不同施肥方法的推荐施肥量,并结合青海东部农业生产实际,建议氮、磷、钾的施肥量分别为N120.00kg/hm2、P2O5 90.00kg/hm2、K2O 50.00kg/hm2。  相似文献   
17.
青海东部黄河谷地土地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旭升  孙小凤  韩燕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11):106-107,110
青海东部黄河谷地位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有着十分重要的土地资源。通过分析黄河谷地土地资源现状,达到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通过调查,选取简要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因子,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青海东部黄河谷地土地利用方法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以"青引1号"燕麦和箭筈豌豆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燕麦+箭筈豌豆混播比例和施肥量对燕麦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等的影响,以期为燕麦在高寒地区的高效栽培和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对10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累积贡献率达到89.12%的3个主成分因子;对各处理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值分析表明,燕麦+箭筈豌豆混播比例4∶1+120kg·hm~(-2)(N)综合得分最高,较其它处理具有较高的株高(133.03cm)、穗长(18.36cm)、单株茎质量(8.12g)、单株叶质量(1.25g)、叶茎比(0.154)、鲜草产量(30 330kg·hm~(-2))、干草产量(13 267kg·hm~(-2))、鲜干比(2.29)、粗蛋白质含量(14.39%)和较低的灰分含量(2.91%)。说明燕麦+箭筈豌豆混播比例4∶1+120kg·hm~(-2)(N)是当地最适宜的牧草栽培群落结构和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箭筈豌豆、毛叶苕子与春小麦间作是西北地区推广的新型种植制度。利用15N自然丰度法,研究小麦间作对该系统中豆科绿肥的生物固氮量及其向小麦的氮素转移量,以期为该系统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青海西宁和甘肃武威两地分别进行盆栽试验,供试绿肥包括箭筈豌豆和毛叶苕子,设置小麦单作、绿肥单作、小麦||绿肥间作等共5个处理,所有处理不施用氮肥,利用15N自然丰度技术,分析箭筈豌豆、毛叶苕子的生物固氮量及其向小麦的氮素转移量,调查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小麦和绿肥作物的生物量,分析了影响绿肥生物固氮的因素。  【结果】  与单作相比,间作处理明显降低两地小麦和豆科绿肥的地上部干物质量,但间作系统中地上部干物质量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间作后,小麦和箭筈豌豆、毛叶苕子的氮素积累量显著下降 (西宁小麦除外),但绿肥单作、小麦||绿肥间作模式下总氮素积累量均明显高于小麦单作。与单作相比,间作豆科绿肥的生物固氮效率无明显改变,但固氮量显著降低 (武威毛叶苕子除外),其中,西宁、武威两地间作箭筈豌豆的生物固氮量 (0.24、0.48 g/pot) 较单作 (0.88、0.78 g/pot) 分别显著降低了82.1%和38.5%,西宁间作毛叶苕子的生物固氮量 (0.38 g/pot) 较单作 (0.81 g/pot) 显著降低了51.2%。西宁毛叶苕子的生物固氮效率和生物固氮量均显著高于武威;两地箭筈豌豆的生物固氮效率差异不大,间作下的生物固氮量在武威较高。间作条件下,两种豆科绿肥生物固定的氮素均可向小麦转移,西宁、武威两地箭筈豌豆氮素转移量分别为0.13、0.19 g/pot,分别占间作小麦吸氮量的31.6%和24.7%;毛叶苕子的氮素转移量分别为0.09、0.06 g/pot,分别占间作小麦吸氮量的23.8%和11.4%。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地上部干物质量是影响生物固氮量和氮素转移量的最主要因素。  【结论】  在不施氮肥条件下,间作小麦对豆科绿肥生物固氮效率无明显影响,但显著降低豆科绿肥的地上部生物量,进而降低总的生物固氮量。间作春小麦吸氮量的11.4%~31.6%来自于豆科绿肥,箭筈豌豆向小麦的氮素转移能力强于毛叶苕子。品种和生长环境都会影响豆科绿肥的总生物固氮量,因此,还需进一步研究与小麦间作的豆科绿肥的种类和品种,以提高间作绿肥对小麦的氮素转移效率。  相似文献   
20.
土壤As动态影响下枸杞质量评价及环境风险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农场3种类型农田进行20cm表层土壤砷(As)含量检测。第1种为新开垦原生地,第2种为20年耕种地,第3种为50年耕种地,检测As含量分别为16.29、14.90、14.04 mg·kg-1。3种土壤As含量均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25 mg·kg-1)和绿色食品标准(20mg·kg-1)。多年耕种并没有造成农田表层土壤As积累。农田灌溉用河水中未检出As。生产中使用的22种农药、肥料均检测到As,其中15种杀虫剂、杀真菌剂、除草剂、植物激素等,每年输入土壤As 4 513.59 mg·hm-2;7种肥料每年输入土壤As 258015.24mg·hm-2。施肥是土壤中As输入的重要来源,最主要的输入源是磷酸二铵,占到50%;其次为复合肥、鸡粪和有机肥。每年随作物输出As总量为4 380 mg·hm-2。模拟田间灌溉,进行土壤柱淋漓试验,农田20 cm表层土壤每年随灌溉淋漓输出As为245 230.65 mg·hm-2,这与随着肥料、农药输入量几乎相等。表层土壤As处在一个输入、输出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从土壤中输出的As,随灌溉水输入到水系统中,继而造成水系统As的积累,最终将影响到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