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0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182篇
林业   402篇
农学   315篇
基础科学   290篇
  236篇
综合类   1959篇
农作物   304篇
水产渔业   352篇
畜牧兽医   1059篇
园艺   424篇
植物保护   199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69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206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87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287篇
  2013年   231篇
  2012年   300篇
  2011年   282篇
  2010年   304篇
  2009年   264篇
  2008年   242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69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51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93.
94.
正池塘养殖是我国河蟹养殖的主要方式,蟹种放养也以直接放养为主,即挑选肢体健全、活力较好的蟹种一次性放入池塘中用于成蟹阶段的养殖。蟹种质量参差不齐常常导致成蟹养殖早期的成活率无法控制,给饵料投喂和生产管理带来很大的盲目性,且蟹种下塘后影响伊乐藻生长,无法为河蟹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就难以保证河蟹正常快速的生长。为了克服传统养殖模式的弊端,湖北地区养殖户通过对蟹种强化培育来  相似文献   
95.
蛴螬为害花生的产量损失及经济阈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蛴螬是为害花生最严重的地下害虫,造成极大经济损失。为指导花生田蛴螬防治,本文研究了花生开花下针期蛴螬虫口密度与花生受害状况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济阈值。结果表明,在花生开花下针初期,荚果被害率(y_1)、荚果受害指数(y_2)、产量损失率(y_3)与蛴螬虫口密度(x)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回归方程分别为y_1=2.3694x-4.2992、y_2=2.0347x-3.5203、y_3=1.7589x-2.44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779、0.9856和0.9736。以花生产量损失率为标准提出经济阈值为:采用目前生产上常用的防蛴螬杀虫剂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等防治时,经济阈值为3.2~4.1头/m~2。该研究可以指导蛴螬防治的科学用药,有助于提高蛴螬综合防控水平。  相似文献   
96.
生猪养殖业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目前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猪肉生产大国之一.中国集约化养猪业高速发展,但若养殖业产生的大量废弃物未能及时妥善处理,超过了周围自然环境的净化能力,就可能发生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畜禽养殖生产所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农业污染源之一,对养殖场周边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97.
利用东北农作区58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基于Simula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of Applied Water(SIMETAW)模型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农作区春小麦生育期内作物需水量(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c)和灌溉需要量(Evapotranspiration of applied water,ETaw),以及典型站点春小麦的灌溉需求指数(Irrigation demand index,IDI)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东北农作区日平均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降水量下降趋势不明显,平均太阳辐射及作物蒸散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春小麦生育期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要量呈下降趋势,其分布均表现为西多东少。50年来春小麦作物生育期需水量下降主要集中于松辽及兴安岭南部地区,东部地区变化趋势不明显;生育期灌溉需要量下降集中于松辽及兴安岭地区,三江平原地区略有增加,长白山地区多年保持平稳。  相似文献   
98.
21世纪以来,中国出现了"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状态,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基于这一背景下的养老模式探究在国内学界引发激烈的探究,社会发展步伐紧促,新型养老模式的探索亦步亦趋中。考虑到不同地方的发展仍存在较大差异,笔者仅依据江苏盐城的现状,结合新常态下应运而生的"互联网+、医养融合、异地养老"等养老模式,针对养老难题提出解决方案。因地制宜方能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辩证运用新型模式,促进积极老龄化的健康态势发展。  相似文献   
99.
在农村,活跃着许多"职业农民",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现代观念。在这群人中有一大批是女性。她们,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她们的性格,或奔放或温婉;她们的经历,或坎坷或平顺;她们的梦想,或远大或平凡,然而,她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质——对土地情有独钟。她们怀着对农村的热爱、对农业梦的追逐,把务农作为毕生职业,她们立足农村、扎根土地,绽放着属于她们的美丽。  相似文献   
100.
如何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是保障农业增产增效的关键。实际生产中有多种因素影响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采用。本文在2010年冬至2011年春我国北方麦区遭受几十年不遇气象干旱的背景下,以曲周县—中国农业大学万亩小麦玉米高产高效技术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双高基地)早春农民采用麦田中耕划锄这一技术为例,通过大样本的农户调查,分析了这一有利于土壤保温、保墒的抗旱节水措施在实际生产中为农民所采纳的情况。结果表明,所调查农户(n=150)中虽然有97.2%的人肯定了划锄在小麦保墒保温中的积极作用,但采纳这项技术的农户仅占总调查样本的4.8%。导致农民不愿采纳这项技术的主要原因有没有合适的划锄工具(35.7%)、缺少劳力(24.8%)、劳动强度大(16.8%)及经济不合算(12.2%)等。采用划锄技术消耗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于采用该技术农民获得的增收预期过高,是造成大多数农民不愿采纳这项技术的深层次原因。在调查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技术位率的建议,即国家增加对技术应用的补贴、研制合适的机械以及建立专业的农业技术服务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