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2篇
  15篇
综合类   114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37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1株净水贫营养细菌的筛选及其低营养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不同环境中分离出38株贫营养细菌。经16S rDNA序列分析,主要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产卟啉杆菌属(Porphyrobacter)和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等18个属。采用化学需氧量(CODMn)和总有机碳(TOC)2种检测指标从中筛选到1株对微污染水源有较好净化效果的菌株Y11,其对水体CODMn和TOC的降解率分别为48.01%和46.83%。该菌株经生理生化反应进一步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饥饿试验表明,Y11在低营养的环境下能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222.
对产壳聚糖酶突变株Mitsuaria sp.141-2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所产的壳聚糖酶为诱导酶.最适作用pH值4.0,最适作用温度37~42℃.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优化的产酶条件:壳聚糖0.50%、装液量100 mL·500 mL-1三角瓶、起始pH值7.0、接种量2%、温度30℃、培养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酶活力可达3.631 U·mL-1.  相似文献   
223.
为探究超高淀粉马铃薯品种‘陇薯8号’的淀粉积累特性及调控的关键基因,以露地平播种植的‘陇薯8号’为试材,对盛花期(T1)至其后15(T2)、30(T3)、45(T4)和60 d(T5)的块茎进行蔗糖、淀粉含量测定与转录组测序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取样期内,蔗糖含量在T1—T3期显著降低,之后有所回升;总淀粉含量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不断增加,其中T2—T3为激剧增长期,T3—T5增长较缓慢。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4 634个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块茎中的转录表达数据,4个相邻时期比较组T1 vs T2、T2 vs T3、T3 vs T4和T4 vs T5的差异表达基因总数分别为1 ...  相似文献   
224.
225.
试验旨在建立一套不使用瘤胃液作为接种物的新型体外产气方法,并利用该方法研究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对反刍动物的饲用价值。从接种物驯化、温度、接种物与底物比例(ISR)和碳酸氢钠添加量等维度对新型体外产气法(非瘤胃液)的实施条件进行筛选和优化,然后对两种预处理(PTⅠ和PTⅡ)玉米秸秆在水洗前后开展体外试验,收集甲烷累积产量。结果表明:(1)以微晶纤维素为发酵底物筛选出多轮驯化后的工厂污泥作为接种物,进一步优化得到最适厌氧消化条件为55℃、ISR=2、不添加碳酸氢钠,在该条件下能够稳定实现3 d内纤维原料产气潜力的充分释放。(2)预处理后秸秆产CH4潜力和产CH4速率都有提高,水洗后产CH4潜力和产CH4速率较水洗前有所降低,PTⅡ对体外产气没有抑制作用。(3) PTⅠ和PTⅡ分别可使秸秆厌氧消化3 d产CH4量提高19.4%和53.4%,据此可推算每克秸秆经PTⅡ处理后瘤胃消化净能约等于0.50 g葡萄糖消化净能。由此可见,以驯化后的厌氧污泥代替新鲜瘤胃液作为接种物进行3 d体外产气试验,是一种评估反刍动物饲用秸秆预处理效果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226.
为研究发酵饲料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免疫指标、抗氧化指标和炎症指标的影响,试验将120头平均初始体重为(8.64±1.31)kg的28 d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1、2组分别添加2%、4%发酵饲料,试验共进行18 d。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和试验2组的平均日增重均显著提高9.09%(P ≤ 0.05),而料肉比分别显著降低3.95%和4.6%(P ≤ 0.05),腹泻率分别显著降低27.32%和35.46%(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血清中的IgA和IgG含量分别显著提高62.26%和57.87%(P ≤ 0.05),而试验2组血清中的IgA含量显著提高71.70%(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血清中的IL-6含量显著降低68.02%(P ≤ 0.05),而试验2组血清中的IL-6和TNF-α含量分别显著降低70.52%和45.66%(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1组和试验2组血清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41%和7.35%(P ≤ 0.05),而试验2组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44%(P ≤ 0.05)。综上,日粮中添加发酵饲料可显著改善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抗氧化能力,降低炎症反应。 [关键词] 发酵饲料|断奶仔猪|免疫|抗氧化  相似文献   
227.
甘肃打造马铃薯种业强省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升甘肃马铃薯种业发展水平,攻克种质创新难关,通过对甘肃省马铃薯种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摸清了马铃薯种业在甘肃省发展的优势和制约瓶颈,确定了种业强省的思路、策略及目标,围绕种质资源、脱毒种薯繁育等方面,提出构建新型育种主体、突出商业化育种、科研平台与繁育基地水平提升建设、种薯监督管理、品牌打造及机制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28.
陇东旱塬区种植冬油菜和冬小麦后,土地闲置期可复种马铃薯,但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对马铃薯为害严重,科学合理防治蛴螬、金针虫对保证马铃薯产量非常重要。为筛选出陇东旱塬区复种马铃薯田防治蛴螬、金针虫危害的低毒高效的适宜药剂,以马铃薯品种陇薯7号为指示品种,蛴螬、金针虫为防治对象,选用3种高效低毒杀虫剂对各药剂的拌种或喷沟处理进行田间防效试验,调查各处理蛴螬、金针虫虫口基数,出苗期的出苗率、受害率、安全性和成熟期的受害率、安全性。结果表明,35%噻虫嗪种衣剂、60%帮巧时种衣剂防效均达85%以上,且拌种处理和喷沟处理无显著差异。60%帮巧时悬浮种衣剂拌种和喷沟防效均好,分别为88.44%、90.36%;折合产量高,分别为16 407.41、17 066.14 kg/hm2,较空白对照分别增产16.71%、21.40%,较常规药剂对照分别增产12.07%、16.57%;保产效果好,分别为95.39%、96.20%。见于此,60%帮巧时悬浮种衣剂可作为陇东旱塬区复种马铃薯田蛴螬、金针虫防治的候选杀虫剂;并建议用48.00 mL的药量稀释10倍液后拌种薯100 kg,将525.00 mL的药量稀释250倍液,按225 L/hm2喷沟。  相似文献   
229.
噻虫嗪和吡虫啉拌种对马铃薯甲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噻虫嗪和吡虫啉是具有触杀、内吸和胃毒活性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植食性害虫效果显著,近年来已成为新农药创制领域研究的热点。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Say)是国际公认的毁灭性检疫害虫,以成、幼虫取食茄科植物茎叶、花蕾和叶芽等部位。一般田块减产30%~50%,严重地块达90%以上。目前,我国马铃薯甲虫仅在新疆马铃薯种植区发生,但对其周边省份马铃薯生产构成威胁。本试验选用噻虫嗪和吡虫啉于马铃薯播前进行一次性拌种,探讨出苗90天后的叶片对马铃薯甲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