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10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篇
  14篇
综合类   28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 毫秒
111.
大气CO2浓度增加对树木生长和生理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系统综述了国际上在不同组织层次和时空尺度上开展的大气CO2浓度增加对树木生理和生长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的实验方法。包括细胞水平上酶的变化;叶片水平的生理反应。  相似文献   
112.
桉树工业人工林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动态研究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以定位监测与时空互代相结合的方法,于1998—2003年,从不同连栽代数、层次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等方面对桉树工业人工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动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①从1998—2003年,第1代林分出现的物种数为78种,第2代林分只有39种,第2代林分出现的物种数比第1代减少了50%;以达到主伐时的林分监测结果比较,第2代林分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_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别比第1代林分下降39.39%、17.76%和5.45%。 ②在1个经营周期(6 a)内,桉树工业人工林的物种丰富度呈先快速增加,后稍下降,再增加的“S型”变化;Shannon_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呈先快后慢的逐渐递增趋势;由于在1个经营周期内,物种的恢复总是达不到原有(第1代)的水平,因此,连栽和短轮伐期经营必然导致物种多样性的降低。 ③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草本层,连栽具有降低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提高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3.
兴安落叶松人工群落生量物与净初级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于1988年对帽儿山林场老山人工林实验站21年生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 (Rupr) Rupr.]人工林群落生物量、生物量增量、枯死量、凋落量及凋落物层现存量等进行了测定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推算了群落净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群落的生物量为145.615t/ha,其中乔、灌、草各层的植物量分别为142.358t/ha、2.686t/ha和0.571t/ha;落叶松林净生产量为13.861t/ha·a,其中乔、灌、草各层净生产量分别为12.539t/ha·a,0.874t/ha·a和0.448t/ha·a;林分立枯量为3.122t/ha,年凋落量为3.577t/ha,林地凋落物层现存量为23.20t/ha。与其它森林植物群落相比,落叶松人工林群落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4.
红树植物群落(或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滩盐渍土的特有的木本植物群落,具有防浪护岸固沙,保护和改善当地生态系统,促进滩涂养殖业发展等重要作用.国内外对红树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等已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而有关红树植物群落土壤腐殖质组成和特性的研究国内未见报道.本文在对广西英罗港不同红树植物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以及红树植物中元素分布特征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各红树植物群落的土壤腐殖质组成、特性及结合形态进行分析比较,为红树植物群落的保护、恢复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5.
【目的】探究川西亚高山森林火烧迹地土壤总呼吸速率(Rs)和异养呼吸速率(Rh)的季节动态及其影响因素,比较火烧迹地与对照样地Rs和Rh的变化,为火干扰条件下森林土壤碳循环及其碳排放估算提供依据。【方法】以火烧8年后的川滇高山栎林火烧迹地和对照原始林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9月—2011年12月采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通过挖壕沟方法测定Rs及Rh,同时测定5 cm深处的土壤温度(T5)和土壤体积含水量(W5),分析Rs和Rh与非生物因子的关系。【结果】休眠季火烧迹地Rs和Rh均显著高于对照样地(P0.05),而生长季和全年Rs和Rh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T5与Rs和Rh呈极显著的指数正相关关系(P0.01);W5仅在生长季与对照Rs和Rh相关性不显著(P0.05),其余时间均对Rs和Rh产生显著影响(P0.05),即W5低于25.8%时对Rs和Rh产生显著影响(P0.05),超过37.7%时其影响作用不显著(P0.05);T5和W5双因子与Rs和Rh的拟合模型明显优于单因素模型,表明该区域土壤碳排放受T5和W5的协同影响;不同季节火烧迹地的温度敏感性(Q10)均低于对照样地,且Rh的Q10最小,Rs的Q10最大;火烧迹地土壤硝态氮、轻组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对Rs和Rh的影响大于对照;火烧迹地Rs和Rh年累积量相比对照样地分别高13.9%和1.8%。【结论】火烧迹地土壤碳排放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低于未过火林地,在评估和构建川西亚高山土壤碳排放模型时,应考虑火干扰林地和土壤底物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116.
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与植被生物量变迁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研究了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与植被生物生物最变迁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鄂尔多斯草地荒漠化过程中,植物群落退化的趋势为本氏针茅群落→本氏针茅+高蒿群落→油蒿群落→沙地以及油蒿群落→油蒿+牛心朴子群落→牛心朴子群落→沙地,从本氏针茅群落→油蒿群落→油蒿群落→牛心朴子群落植被退化的过程中,植被生物量表现为先增后降的过程,为218.1→748.7→155.6g/m^2,随着季节的变化,由于优势和伴生种的消长不同,各阶段的植被生物量的变化不一致,地下生物量大部分集中在表层,在0-20cm占76.9%-86.3%, 随着高度的增加,植被生物量剧减,其中18.9%-16.7 %在20-30cm,2.2%-7.5% 在30-40cm,0.6%-2.9%在40cm以上,地下生物量85.5%-100%在0-20cm,9.75-12.0%在20-40cm,0-2.5%在40cm以下,在植被生物量的毗积过程中,本氏针茅群落和本氏针茅+枯油蒿群落处于先消耗后果累积状态,累积率分别为-2.29-0.42,和-0.47-0.74,本氏氏茅+油蒿群落和油蒿群落生物量一直处于消耗状态,累积率为-0.04--0.40和-0.23,油蒿+牛心朴子群浇和牛心朴子群落生物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累积率为0.14-0.29和0.52-0.04。  相似文献   
117.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降水截留规律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92,自引:0,他引:92  
温远光  刘世荣 《林业科学》1995,31(4):289-298
通过对大量林林生态系统水文生态功能研究资料的分析,从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三个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的发挥最主要的层次出发,比较分析了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降水截留规律。  相似文献   
118.
本文就森林经营方案的质量特性、特征、“常见病”及对策措施,提出了看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119.
本文旨在研究鄂尔多斯地区的两种典型的沙质荒漠化阶段的下垫面微气象特征(净辐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降水量、风速)的变异性规律与沙质荒漠化之间的关系。两种典型沙质荒漠化阶段的群落类型分别为油蒿群落和牛心朴子群落。结果表明,由于沙质荒漠化不同阶段的下垫面的植被群落组成、结构和盖度的差异,引起净辐射、土壤含水量、近地层风速等产生较大差异。油蒿群落的太阳净辐射能明显比牛心朴子群落高;油蒿群落与牛心朴子群落的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差别很大,当降雨量在45mm以下时,只能影响0—40cm土深的土壤水分状况,而这一深度恰好是大部分植物根系分布的区域。油蒿群落比牛心朴子群落更有利于维持土壤温度的恒定。油蒿群落对近地面风速有明显的削减作用。  相似文献   
120.
锐齿栎林土壤呼吸对土壤水热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按照5个土壤含水量(0.20、0.25、0.30、0.35、0.40 kg·kg-1)和5个温度(15、20、25、30、35 ℃)梯度设计试验,对取自北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天然林中0~20 cm的原状土柱进行恒温培养和呼吸速率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含水量及二者的交互作用都对土壤呼吸速率产生显著影响(P<0.01); 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随土壤含水量增高的变化规律为单峰曲线,含水量为0.20~0.35 kg·kg-1 时土壤呼吸速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0.35 kg·kg-1时土壤呼吸速率最高,0.35~0.40 kg·kg-1时随含水量的增加土壤呼吸速率下降,是对土壤呼吸产生抑制的土壤含水量临界点;锐齿栎林土壤呼吸Q10值的变化范围为1.36~3.10,平均为2.13,Q10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随含水量增加的变化趋势与土壤呼吸速率一致;土壤含水量0.35 kg·kg-1和土壤温度35 ℃结合下的土壤呼吸速率最高; 回归关系表明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P<0.01),与土壤含水量呈二次函数关系(P<0.10),土壤温度与含水量可以分别解释呼吸速率变化的73.26%与21.85%,共同解释能力为86.40%,土壤温度对呼吸速率的影响大于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