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6篇
  25篇
综合类   4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土壤中重金属与微塑料(MPs)复合污染越来越普遍,然而关于MPs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和形态的影响及其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以镉(Cd)污染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培试验探究不同MPs类型[聚乙烯微塑料(PE-MPs)、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微塑料(PBAT-MPs)]及不同添加量(0.5%、1%、2%,m/m)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并分析MPs对土壤Cd有效性及形态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1%、2%PBAT-MPs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pH、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铵态氮含量、脲酶活性、脱氢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并显著降低总溶解性氮(TDN)、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而PE-MPs处理降低了土壤DOC含量,增加了土壤TDN含量。可见,PBAT-MPs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比PE-MPs更显著。PE-MPs和PBAT-MPs均能显著降低CaCl2-Cd含量,分别降低了4.6%~8.7%和4.3%~22.4%。与空白相比,0.5%、1%和2%PE-MPs处理下酸溶态Cd占比增加了1.0%~1.8%,可氧化态Cd占比降低了1.0%~1.3%;1%和2%P...  相似文献   
32.
施用沼液对土壤和玉米重金属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研究沼液不同施用量对土壤和植物重金属累积的影响,以玉米为供试材料,设计小区试验,通过施用不同量的沼液,分析不同沼液施用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土壤和玉米籽粒中的Cd、Cr、Pb、As、Hg等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沼液及常规化肥处理均能显著增加玉米的产量,增幅为5.56%~13.19%,当沼液施用量控制在5 000~7 000kg/(667m2)的范围内时,玉米能获得较高的产量;(2)玉米种植后,土壤中Cd、Cr、Hg含量与清水对照相比略有增加,而Pb和As变化不大,但均符合GB 15618-1995《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3)随着沼液施用量的增加,玉米籽粒中Cd、Cr、Pb的含量略有增加,而As含量变化不大,Hg未检测出,但均符合食品限量标准(GB 2762-2005)。表明适量沼液的添加能有效实现沼液的资源化利用,同时不会对土壤和植物造成重金属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33.
对污染区和清洁区分别进行土壤和水稻取样, 研究了高硫气田SO2排放对水稻生长状况、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高硫气田SO2排放导致水稻籽粒和叶片中硫含量升高, 显著降低水稻籽粒的千粒重, 进而影响水稻产量, 污染区水稻产量较清洁区降低16.6%~28.2%; 硫被水稻营养器官吸收后, 累积在生殖器官内, 显著降低稻米品质, 与清洁区相比, 污染区稻米蛋白质含量减少8.6%~22.3%, 淀粉含量减少27.4%~53.6%, 脂肪含量减少45.6%~71.7%, 而灰分含量则升高52.2%~69.4%。  相似文献   
34.
唐微  伍钧  孙百晔  杨刚  杨琴 《农业环境保护》2010,(12):2268-2273
沼液是一种含有丰富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和钙、铜、铁、锌、锰等中微量营养元素的优质有机肥,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对提高作物产量和农产品品质有重要的意义。将沼液的资源化利用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在四川省邛崃市进行种植试验,以水稻为供试材料,以清水和当地常规施肥(化肥)为对照,设置不同的沼液施用量,研究了沼液农用对稻谷产量及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为优质大米的生产以及沼液的合理利用和科学处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施用沼液增产效果明显,沼液用量在11.25~18.75t·hm^-2时稻谷的产量较高,比清水对照和常规化肥处理分别提高12.21%~15.52%和6.78%~9.93%;同时,沼液还可以提高稻米中蛋白质的含量,强化稻米中Fe、Mn、Ca、Mg等矿质营养,有助于提升稻米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35.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特点和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的精神 ,较系统地论述了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并提出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及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36.
朱启红  伍钧 《农机化研究》2006,(10):158-160
通过肥料的沙柱淋溶性试验,研究了以亚铵法制浆蒸煮废液氨解产物为原料研制的木质素肥料的缓释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亚铵法制浆蒸煮废液氨解产物研制的复合肥具有较低的溶出率,能延缓氮素的释放速度,并且呈现出随着氨解产物用量的增加肥料抗淋溶能力增强的趋势。因此,亚铵法制浆蒸煮废液氨解产物可用于研制缓释肥料。  相似文献   
37.
猪场废水堆肥化处理过程中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秸秆为载体与猪场废水联合堆肥,进行不同通风方式(鼓风、翻堆、鼓风 翻堆)及添加猪粪水和猪粪水厌氧消化液的对比试验,对堆肥过程中主要微生物菌群的数量变化作了动态监测,同时分析了堆肥过程中相关降解酶的活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研究猪场废水堆肥化处理过程中的微生物及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堆肥过程中微生物以细菌数量最多,变化幅度最大,霉菌次之,酵母菌较少,而放线菌很少。纤维素酶活性在堆肥初期增加,然后逐渐降低;脲酶活性前期较低,在70d后迅速上升;过氧化氢酶活性初期较高,随后迅速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由于堆肥条件及添加原料不同,不同处理的微生物数量和降解酶活性变化趋势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堆肥处理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及变化趋势和降解酶活性变化都与传统堆肥方式有所不同,主要是由于废水的不断添加所带来的原料持续供应和高湿条件。  相似文献   
38.
本文探讨了采用酸沉降法从硫酸盐法造纸黑液中提取木质素时,黑液酸度对木质素提取量和性状的影响,以及木质素提取量与滤液化学特性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黑液酸化沉降木质素的过程中,木质素的提取量和性状与酸度紧密相关,滤液化学特性的变化也与木质素提取量有密切关联;提取木质素最适pH值为pH3.0-pH4.0,此时滤液CODer的降低率为60%-70%,BOD5的降低率为40%-60%,色度降低率大于90%。  相似文献   
39.
菜地土壤和蔬菜中Cd暴露的人体健康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d对人体毒性极高,它通过土壤对人体的暴露途径也很多,尤其是通过饮食的暴露,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对南方某地区菜地中的几种蔬菜中的Cd进行研究,分析Cd在它们中的富集情况以及通过土壤及对应蔬菜中Cd的浓度,对这几种蔬菜进行聚类分析,比较它们对镉富集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青菜的富集能力最高,单独划为一类。镉的蔬菜暴露对人体总Cd暴露的贡献,春夏和秋冬分别为90.12%和80.76%,其中叶类菜达到了61.5%和51.25%,当地居民蔬菜的个人致癌年风险达到了1.4051×10-5·a-1,因此蔬菜镉对该地区的部分人群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40.
微生物修复Cd污染技术的关键是获得对Cd具有较高耐性和较强固持能力的菌株,而微生物的修复效果与其对Cd的固持机制密切相关。本研究从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对Cd吸附率较高的菌株M6,采用批量吸附试验及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技术探究菌株对Cd的固持效果及机理。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M6与代尔福特菌(Delftia sp.12,登录号KJ191561.1)的同源性达到100%,初步鉴定为代尔福特菌。在pH=7、温度为35℃、培养时间为48 h、初始Cd浓度为10 mg·L-1时,M6对Cd吸附率最高,达71.8%。Cd浓度在10~100 mg·L-1时,随着Cd浓度升高,M6对Cd吸附量逐渐增大,最大吸附量为36.73 mg·L-1。通过测定M6胞内和胞外Cd含量发现,M6对Cd的固持作用包括胞内积累和胞外吸附。SEM扫描发现,吸附Cd后菌体表面出现沉淀物; FTIR结果发现菌体表面多种官能团参与Cd吸附过程。XPS结果表明Cd在菌体表面可能以Cd(OH)2和CdCO3形式存在。综上,菌株M6对Cd具有较强的耐性和较佳的固持能力,其固持机制包括胞内积累、胞外吸附和胞外沉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