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18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0篇
  13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24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高粱产量,株高和穗长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产量、株高和穗长的遗传研究孙贵荒,陈悦,杨晓光,杨镇,曹嘉颖(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单株籽粒产量、株高和穗长是高粱杂交种的主要经济性状。已有的研究表明,株高和穗长是影响产量水平的重要相关因素 ̄[1,2],对产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82.
为明确吉林省西瓜蔓枯病菌Stagonosporopsis citrulli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基线和抗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吉林省151株西瓜蔓枯病菌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及吡唑醚菌酯对西瓜蔓枯病菌的最低抑制浓度,并监测375株西瓜蔓枯病菌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供试的151株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的单峰曲线,接近正态分布,敏感基线为1.800 μg/mL;吡唑醚菌酯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为80.000 μg/mL。抗性水平监测结果显示,375株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频率为0。室内药剂驯化获得的抗性突变菌株T-LH3-1和T-XZC5-1在连续转接培养8代后的EC50分别为16.139 μg/mL和31.782 μg/mL,抗性倍数分别为15和51,均为中抗水平,抗药性可以稳定遗传。抗性突变体及其亲本菌株生物学性状结果显示,抗性突变体生物适合度与其亲本菌株差异不显著。交互抗性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与醚菌酯之间存在正交互抗性,与戊唑醇、异菌脲、多菌灵和肟菌酯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可以交替使用以达到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83.
高粱转换系与三种不同高粱细胞质育性反应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高粱转换系与具相同核背景不同细胞质的A_1T_x616、A_2T_x616、A_3T_x616不育系杂文,对F_1植株花粉育性调查表明,三种不同不育细胞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A_1与A_2型不育细胞质之间差异较小。A_1、A_2个与A_3型不育细胞质之间差异较大,A_3型不育细胞质的育性反应与A_1和A_2型不育细胞质的育性反应截然不同。三种不育细胞质对F_1代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无明显差异,A_2型不育细胞质可以在高粱杂交种生产中加以利用。找到了恢复A_3型细胞质的恢复源和同时能恢复A_1、A_2、A_3型三种不育细胞质的恢复材料。三种不育细胞质育性恢复机制不同,细胞质对育性反应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8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多种茶叶植物中的儿茶素和嘌呤碱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采用Partisil ODS色谱柱分离和测定儿茶素时,以水、甲醇、甲酸和二甲基甲酰胺作流动相,流量和浓度线性梯度洗脱;分离和测定嘌呤碱时,以甲醇∶水=40∶60(体积比)作流动相,等强度洗脱.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每种成分在各自的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样品的回收率为93.65%~98.95%,相对标准差为0.69%~2.26%.  相似文献   
85.
辽宁省高粱生产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粱是我省重要粮食作物。1986~1989年平均播种面积660.1万亩。占全省粮谷播种面积的16.3%;总产161.6万吨,占粮谷总产的13.5%。产量的高低对全省总产有巨大影响。辽宁是我国高粱主要产区之一。播种面积占全国高粱播种面积的24.6%,总产占全国高粱总产的31.3%,均居全国第一。平均单产240公斤/亩,比全国高12.3%,其单产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辽宁高粱单产与美国1987年单产292.4公斤/亩相比低18.0%,距先进的高粱生产国生产水平尚有差距。随着农业产业结构和粮食收购政策的变化,近年来我省高粱生产出现了新特点:高粱种植面积减少,1952年全省高粱播种面积2302万亩,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42%;1962年尚有1435万亩;1972年降至1281万亩;1982年降  相似文献   
86.
为研究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TK3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促生作用,用红色荧光蛋白rfp基因标记菌株TK3,获得的转化子TK3(rfp)在紫外光照射下发出红色荧光,且转入的rfp基因未对TK3细胞产生毒性。将TK3(rfp)与双孢蘑菇菌丝进行共培养,发现TK3(rfp)可促进双孢蘑菇菌丝的生长并促进菌丝扭结成团。在覆土层中喷施TK3(rfp)菌液,20d后覆土层中细菌总数和TK3(rfp)数量随着TK3(rfp)喷施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TK3(rfp)能在覆土层中定殖,当喷施浓度为每克覆土107cfu时,与对照相比,双孢蘑菇子实体产量增加24.9%。  相似文献   
87.
葡萄林下栽培不同食用菌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葡萄枝条和稻草为栽培原料,研究葡萄林下栽培大球盖菇和棘托竹荪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栽培大球盖菇和棘托竹荪后,10 cm、20 cm、30 cm土层的含水量高于对照,土壤pH、有机质、水解性氮和速效钾的含量均高于对照,有效磷含量则在种植大球盖菇后最低(53.456 mg/kg);大球盖菇和棘托竹荪各采收3潮菇,产量分别为6.86 kg/m、1.50 kg/m;栽培食用菌后,葡萄单串鲜质量和单粒鲜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但栽培大球盖菇与棘托竹荪的差异不显著;葡萄中维生素C和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对照葡萄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栽培处理,达14.311%。综上,葡萄林下栽培大球盖菇和棘托竹荪可获得较高产量的食用菌,栽培后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葡萄的产量和品质,综合效应明显,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8.
为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畜牧养殖的发展进程日益加快,规模不断扩大,日趋产业化。畜牧养殖的快速发展给消费者以源源不断的供应量,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严重破坏养殖场周边环境,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效益,得不偿失。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践行可持续发展观势在必行。结合郑州市当地地域环境和畜牧业在当地的发展特点,简要分析我国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成因,并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关治理措施,希望能改善目前郑州市因畜牧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也是给全国范围的畜牧养殖提供一定的经验参考,共同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9.
以抗草甘膦棉花种质系ZD-90和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s GK3为材料,以陆地棉标准系TM-1为对照,研究了镉(Cd)胁迫下棉花生育期内的植株生长、产量、农艺性状、纤维品质和抗氧化酶系统活性。结果表明,低浓度Cd对棉花植株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浓度Cd对植株的生产发育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植株生长量、子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显著降低。Cd胁迫对棉花单株铃数、铃重和单铃种子数的影响较大,而对衣分无显著影响。不同浓度Cd处理间的棉花纤维品质性状无显著差异。棉花植株体内的抗氧化化物酶(POD、SOD和CAT)活性在棉花生长发育的初期或低浓度胁迫条件下迅速升高,但随着Cd浓度的增大和胁迫时间的延长,酶活性受到抑制。植株体内累积的MDA含量则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呈逐渐升高趋势。3个品种比较,TM-1对Cd较敏感,ZD-90次之,s GK3受Cd胁迫的为害相对较轻,是一个较耐Cd的棉花品种。  相似文献   
90.
为探究从枯草芽孢杆菌Bs 916中提取的表面活性素、罗克霉素、泛革素及杆菌霉素L 4种抗菌肽对猪δ冠状病毒(PDCoV)的抗病毒作用。首先采用CCK-8法确定抗菌肽对细胞无毒性的最佳浓度范围,随后分别采用RT-qPCR、Western blot及IFA 3种方法检测Bs 916中4种环脂肽对PDCoV的抗病毒效果。结果显示,4种环脂肽在浓度≤50μg/mL时对细胞无毒性,同时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效果。相同条件下,罗克霉素抗病毒效果最佳,其次为表面活性素。本研究从枯草芽孢杆菌Bs 916中提取的表面活性素、罗克霉素、泛革素及杆菌霉素L可抑制PDCoV在细胞中的增殖,具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其中以罗克霉素和表面活性素的抗病毒效果最佳,可为抗PDCoV药物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