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76篇
  6篇
综合类   1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揭示微润灌溉管带埋深和压力水头对温室青椒生长的影响,采用微润灌条件下的温室种植试验,对不同管带埋深和压力水头条件下的青椒株高、茎粗和产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不同管带埋深及压力水头处理后的青椒茎粗和株高均随时间呈S形变化趋势。管带埋深、压力水头均与茎粗、株高、茎粗生长速率和株高生长速率呈正相关;管带埋深、压力水头及其交互效应对茎粗生长速率、株高生长速率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当管带埋深为20cm、压力水头为150cm时,青椒的产量最高。水分利用系数与埋深呈正相关,但与压力水头呈负相关;在埋深20cm、压力水头100cm时,水分利用系数最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管带埋深与压力水头双因素耦合条件下的株高生长模型DH-YZG、茎粗生长模型DH-YJC、产量模型DH-YCL和水分利用系数模型DHYXS,误差分别为4.72%、5.25%、1.76%和4.44%,取得了满意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2.
田面糙率是影响地面灌溉质量的重要参数。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建立了两类4个田面糙率预测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第一类模型预测值(即作物地采用LSSVM-N-I3、裸地采用LSSVM-N-I1,翻耕地采用LSSVM-N-I2)相对误差最大值为9.7%;第二类模型预测值(即LSSVM-N-II模型)相对误差最大值为10.5%,由此可见两类模型都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以用于田面糙率的预测。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全膜双垄沟播条件下糯玉米叶片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DA)积累量、产量及水分利用率对不同水肥措施的响应,选择适宜糯玉米生长的最适宜水肥管理措施.设置2个灌水水平:I0(控制4个时期土壤水分含量于适宜水平,具体为播种期、苗期至拔节前期、拔节后期至孕穗期及孕穗期至开花期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5%~85%、65%~75%、70%~80%及70%~80%)、I1(控制2个时期土壤水分含量于适宜水平,具体为播种期、拔节后期至孕穗期均为田间持水量的75%~85%)及3个施肥水平:F0(氮磷钾肥均基施)、F1(氮钾肥基施加追施,基施、拔节期和大喇叭口追施比例为3:3:4,P肥全部基施)和F2(氮钾肥基施加追施,基施、大喇叭口追施比例为3:7,磷肥全部基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肥条件下叶片SOD、CAT变化趋势均为先增大至孕穗期后减小,POD、MDA全生育期逐步增加,I0水平不同施肥处理间叶片MDA各生育期差异均不显著,SOD、POD、CAT对水肥敏感程度为POD>SOD>CAT,各处理糯玉米穗长、穗粗、行数及粒数均无显著差异,F1I0、F2I0可以显著增加糯玉米百粒干重,籽粒产量F1、F2高于F0,I0高于I1,最高增产10.9%,因此在全膜双垄沟播条件下,F2I1为本年型最优水肥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6年生长富二号矮化砧处理苹果树为试验材料,研究蓄水坑灌条件下新梢旺长期对苹果树的生长、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影响,为蓄水坑灌法的普及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与普通的地面灌溉相比,蓄水坑灌法果树新梢和叶水势值均大于地面灌溉;增加了苹果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使苹果树叶片的光化学淬灭系数(q_P)增大,电子传递效率(ETR)提高,PSⅡ实际的光化学量子效率(Φ_(PSⅡ))增大,提高了叶片的光合效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蓄水坑灌法提高了苹果树叶片的光合效率,有利于苹果树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蓄水坑灌不同灌水上下限对苹果树叶片蒸腾日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10a生矮化型红富士长富二号苹果树为材料,对不同灌水上下限条件(蓄水坑灌处理T1:田间持水量的80%与60%、T2:田间持水量的90%与70%、T3:田间持水量的100%与80%;地面灌溉对照处理CK:田间持水量的80%与60%)叶片蒸腾及其影响因素的日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对不同灌水上下限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处理苹果树叶片蒸腾速率日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均为单峰曲线且峰值都出现在13∶00,日平均叶片蒸腾速率大小排序为T3>T2>CK>T1;叶片蒸腾速率主要受土壤含水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大气温度、叶面温度的影响。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日平均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大小排序为T1>T2>T3>CK,且T1与T2、T3、CK都有显著性差异。综合对比知,T1的节水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高产中晚熟冬小麦品种良星99为材料,采用塑料管土柱法,研究了深层灌水条件下,不同灌水深度对冬小麦生育期内株高、叶面积指数、根系生长、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层灌水不会改变冬小麦各项生理指标的总体趋势,但灌水深度为根系分布深度的75%(T4)最有利于株高的增长以及叶面积指数的增大;有利于诱导根系下扎、总根长增大、根系活力值增大,但根冠比减小;也显著增加产量,提高小麦收获指数;灌水深度为根系分布深度的75%时植株叶片对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植株生育期内各项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灌水深度为根系分布深度的75%(T4)时最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为高产节水下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深度灌水条件下冬小麦根系的分布规律及吸水能力,设置5个灌水控制因子,分别为地面灌溉、根系分布深度的40%、60%、75%、90%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从地表向地下延伸,冬小麦的根长密度大致呈指数分布;深层灌水显著增加100 cm以下土层冬小麦的根量,各时期100 cm以下冬小麦的根长密度大小关系为T5T4T3T2T1;冬小麦的蒸腾强度(总吸水速率)随灌水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灌水深度为根系分布深度的75%时吸水速率最大;单位根长潜在根系吸水速率(系数Crp)在冬小麦的生育期内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抽穗期出现最大值;不同时期各处理冬小麦单位根长的吸水速率表现为:返青期和拔节期各处理间差异较小,抽穗期各处理间差异较大,且大小规律为T2T1T3T4T5,灌浆期各处理间大小关系为T1T2T3T4T5,单位根长潜在根系吸水速率在地面灌处理下最大。  相似文献   
8.
研究根据室内尿素水解试验资料,建立了以温度、水分、时间为输入因子,尿素态氮含量为输出因子,拓扑结构为3-2-1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以及Verhulst灰色预测模型和零级动力学模型,并分析比较了三种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3种预测模型均能满足模拟精度要求,所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相关系数和决定系数分别为2.39%、0.992 4和0.984 5,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良好的稳定性,并且模拟效果明显优于Verhulst灰色预测模型和零级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尿素水解动态变化过程,为尿素水解定量研究提供了精确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3a生矮砧红富士为试验材料,采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对蓄水坑灌条件下不同灌水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率的50%、60%、70%)幼龄苹果树叶片光合特性进行研究,并通过通径分析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量化各影响因子与净光合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蓄水坑灌条件下不同灌水下限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当土壤水分不足时,净光合速率主要受土壤含水率影响;当土壤水分充足时,净光合速率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影响。气孔导度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影响,地面灌溉条件下气孔导度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更积极。蒸腾速率主要受土壤含水率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土壤水分充足时,蒸腾速率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更敏感。相同条件下,土壤含水率越高蒸腾速率越大。  相似文献   
10.
采用矩形有机玻璃土箱,研究了4种交替模式(咸淡、淡咸、咸淡咸、淡咸淡)下滴灌对土壤水盐分布状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交替模式对湿润锋的推进速率在灌水初期0~30min影响较大,淡水较咸水在水平方向推进更快,而咸水较淡水更有利于垂直入渗;对水分、盐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6cm深度层,咸淡咸的交替模式在该范围内含水率值最大,咸淡次之,第1单项滴灌水的水质对大孔隙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咸淡及淡咸淡的交替模式在该范围内电导率值较大且淡咸淡的交替模式出现了一个突变的电导率值;最后灌淡水能够有效淋洗咸水聚集在表层的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