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07篇
  免费   190篇
  国内免费   308篇
林业   725篇
农学   372篇
基础科学   408篇
  493篇
综合类   2555篇
农作物   287篇
水产渔业   226篇
畜牧兽医   1537篇
园艺   498篇
植物保护   204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99篇
  2018年   204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417篇
  2013年   250篇
  2012年   319篇
  2011年   310篇
  2010年   330篇
  2009年   373篇
  2008年   274篇
  2007年   328篇
  2006年   332篇
  2005年   333篇
  2004年   334篇
  2003年   257篇
  2002年   247篇
  2001年   186篇
  2000年   176篇
  1999年   169篇
  1998年   143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132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7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5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禽流感病毒核蛋白基因在重组杆状病毒中的表达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利用RT-PCR方法成功地扩增了我国禽流感病毒分离株A/Xingjiang/1/96(H14N5)的核蛋白(NP)基因,其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和核苷酸序列与鸭源的标准H14N5毒株几乎完全一致,与其它毒株则有较大差异,说明该鸡源分离株与鸭源毒株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将NP基因定向克隆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VL1393中,再与杆状病毒线性DNA(BAC-N-BlueDNA)共转染于Sf9昆虫细胞中,经过三次蚀斑筛选,获得重组病毒rB2。用其细胞表达产物裂解后作SDS-PAGE蛋白电泳、Western-blot和dot-ELISA,结果表明NP基因在杆状病毒系统中获得了表达。同时用表达产物作琼脂扩散试验,结果表明表达产物与现行标准禽流感琼扩抗原具有相同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992.
四川美系长白猪的氟烷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南充市种畜场长白猪选育基础群的氟烷基因型,摸清了Haln基因在该群体中的分布,Haln基因频率为1042%。检测结果为该场建立长白猪应激抵抗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3.
辛硫磷,甲氰菊酯及其混剂对蚯蚓的毒性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赤子爱胜蚯蚓和自然蚯蚓为试材,通过土壤法和滤纸膜片法测定了辛硫磷、甲为酸及其混一种农药对蚯蚓的LD50影响,结果表明:辛硫磷、甲氰菊酯及其混剂土壤法和滤纸法对蚯蚓的LD50分别为8.0、1.08,2.63mg/kg和18.16、7.46,11.69mg/kg三种农药对蚯蚓的毒性均恶性循环吉毒级。  相似文献   
994.
紫茎泽兰化学成分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简要评述了紫茎泽兰中的10多种化学成分及其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5.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检测器法检测茶叶中掺杂糖类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超声提取与分散基质固相萃取对茶叶中蔗糖、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进行提取和净化,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检测器(ELSD)法对茶叶4种糖进行测定,蔗糖、葡萄糖、果糖在50 ug/m L~500 ug/m L的线性范围,半乳糖在25 ug/m L~250 ug/m L的线性范围,各组分响应峰面积与其相应浓度呈良好相关性,r0.995。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在2%,5%,20%添加水平下,半乳糖在1%,2.5%,10%的添加水平下,回收率为92%~102%,精密度为0.99%~2.26%。对黄山市休宁县和黟县两个茶叶产区的茶叶进行采样分析,并对其中蔗糖、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进行测定以及分析统计。通过对阳性样品进行检测发现:当黄山地区夏秋茶中的蔗糖含量在10%以上,可以基本确定掺加了蔗糖;蔗糖含量在3%~7%之间的为可疑样品。  相似文献   
996.
大鳞副泥鳅幼苗敌百虫毒性试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鳞副泥鳅人工繁殖过程中,发现剑水蚤特别容易在孵化箱内聚积,严重地影响了孵化效果.为了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大鳞副泥鳅幼苗敌百虫毒性试验.选择敌百虫晶体原液(含量≥90%),试验设计一个空白组和五个浓度梯度试验组,每组放入幼苗30尾,经24 h和48 h的观察后,试验结果:大鳞副泥鳅苗种安全浓度为1.25 mg...  相似文献   
997.
鱼类的顶流游泳行为是过鱼设施水力学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获取鱼类在顶流游泳过程中的运动学参数将有助于研究目标鱼类的生理特性、游泳能力及其与水力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本研究以鲢为对象,通过行为学分析软件对鲢在顶流游泳状态下顶流静止和顶流前进的行为中,水流速度U、摆尾频率f、相对摆尾振幅A、绝对游泳速度V和游泳加速度a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鲢在顶流静止状态下,摆尾频率f与水流速度U呈现正相关性;相对摆尾振幅A为(0.0876±0.0098)BL,但与摆尾频率f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鲢在顶流前进状态下,不同水流速度U中摆尾频率f都要大于顶流静止状态下的摆尾频率,相对摆尾振幅A反而相差不大;摆尾频率f与绝对游泳速度V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但摆尾频率f与相对摆尾振幅A之间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鲢在顶流前进的过程中,游泳加速度a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大多数的游泳加速度为0.02 ga≤0.06 g(55.84%)。本研究主要在水槽中进行,流场环境比较单一,自然的流场环境相对复杂,复杂流场条件下鱼类行为与流场中水力因子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8.
将3种不同规格的三疣梭子蟹[平均体质量分别为(101.26±5.36)g、(62.37±4.10)g和(24.37±2.10)g]各10只饲养于2.6m×1.8m×1m的室内水泥池单元格内,水深40cm,重复3组。每日17:00投喂鲜活的带鱼块,通过摄像机观察不同规格三疣梭子蟹的竞食行为,每组重复3次。结果表明:(1)不同规格三疣梭子蟹发现、抱持食物所需的时间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2)个体间竞食激烈,(101.26±5.36)g组蟹抢食的比率最高,抢夺(62.37±4.10)g组或(24.37±2.10)g组蟹所持有的食物;(101.26±5.36)g组蟹抢食的次数显著多于(62.37±4.10)g组或(24.37±2.10)g组蟹的抢食次数(P0.05),(24.37±2.10)g组蟹抢食的次数最少;(24.37±2.10)g组蟹被(101.26±5.36)g、(62.37±4.10)g、(24.37±2.10)g组蟹抢食的次数及总次数最高,显著多于(101.26±5.36)g组蟹(P0.05),(62.37±4.10)g组蟹次之,(101.26±5.36)g组蟹最少,后两组蟹无显著差异(P0.05),表现出明显的"大欺小"现象;(3)(101.26±5.36)g组蟹的食物占有率(45%)显著高于(24.37±2.10)g组蟹(近20%)(P0.05),而(62.37±4.10)g组蟹占有的食物数量介于(101.26±5.36)g组和(24.37±2.10)g组之间,(101.26±5.36)g组蟹啃食完食物所用的时间仅约为(24.37±2.10)g组蟹的1/5倍。  相似文献   
999.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高密度精养池塘中日本囊对虾体内及浮游动物白斑综合症病毒携带量的动态变化,检测结果显示,两口池塘的日本囊对虾苗种均携带白斑综合症病毒,达2.43×10~5~9.42×10~5 IU/mg;浮游动物也携带微量白斑综合症病毒,达6.78×10~2~8.02×10~2 IU/mg。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日本囊对虾多个组织均携带白斑综合症病毒,平均病毒量为鳃肌肉肝胰腺胃;各组织病毒携带量的变化趋势不一致,肌肉、肝胰腺、胃等呈现明显的先降后升趋势,最低降至1.78×10~3 IU/mg,鳃白斑综合症病毒携带量的下降幅度较小,最低为7.29×10~4 IU/mg。浮游动物的病毒量在白斑综合症爆发前波动不明显,发病时急剧升高。综合认为,苗种携带是白斑综合症病毒的主要来源;当养殖进入中后期,底质变差、水温降至病毒适宜复制的温度时,易爆发白斑综合症。  相似文献   
1000.
2013年浙江省舟山市某网箱养殖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暴发了一种严重的疾病,病鱼主要症状为脾、肾出现1-2 mm的白色类结节.从患病鱼内脏处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OF-1,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为此次引起条石鲷死亡的致病菌,半数致死量为5.93×104 CFU/g.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菌株OF-1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在TCBS培养基上不生长.API 20E细菌鉴定系统、16S rRNA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证实,该菌株为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piscicida).该菌对庆大霉素、青霉素、氟哌酸、氧氟沙星、氨苄青霉素等药物高度敏感,对红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苯唑青霉素等药物具有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