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5篇
  1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调查了甘肃省临洮县为害百合的地下害虫种类, 并以主要发生为害种类为供试对象, 采用拌土法测定了几种生物(源)农药对主要害虫的室内毒力和致死中时。调查发现小云斑鳃金龟Polyphylla gracilicornis、棕色鳃金龟Holotrichia titanis为主要发生及为害种类, 不同时间发生种类存在差异, 9月份以小云斑鳃金龟幼虫发生为害为主, 发生量占地下害虫总数的66.16%, 平均种群密度为10.48头/m2, 10月份, 则以棕色鳃金龟幼虫发生为主, 发生量占地下害虫总数的96.86%, 平均种群密度为7.79头/m2, 主要取食百合根系和鳞茎, 造成根系数量减少, 鳞茎出现不规则褐色缺口或凹陷斑。药剂筛选结果表明, 1.8%阿维菌素乳油、2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粉剂对两种蛴螬均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和速效性, 药后7 d时, 校正死亡率在82.22%以上, 对小云斑鳃金龟幼虫和棕色鳃金龟幼虫的LC50分别为0.161、0.060 mg/g和5.558×107、0.362×107孢子/g, LT50分别为2.237 d(2.2 mg/g)、1.393 d(2.2 mg/g)和6.645 d(40.0×107孢子/g)、4.940 d(2.0×107孢子/g), 这两种生物(源)农药对两种蛴螬的LC50和LT50值均略大于两种化学农药25%二嗪磷乳油、40%辛硫磷乳油处理的, 且对小云斑鳃金龟幼虫的杀虫活性均低于对棕色鳃金龟幼虫的杀虫活性, 致死中时则长于对棕色鳃金龟幼虫的致死中时。  相似文献   
32.
何兵存  岳阳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2):124-127
研究了微波辅助提取生姜黄酮的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微波辐射功率700W条件下,生姜黄酮的最优提取参数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40,提取时间7min。在此条件下,生姜黄酮提取得率为6.39%。  相似文献   
33.
周宝元  王志敏  岳阳  马玮  赵明 《作物学报》2015,41(9):1393-1405
优化传统冬小麦-夏玉米模式并探索新型种植模式是挖掘黄淮海区周年高产潜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冬小麦-夏玉米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CK),建立了冬小麦–夏玉米优化种植模式(T1)和双季玉米模式(T2),于2009—2012年在河南新乡进行田间试验,对其周年资源分配、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T1模式通过播/收期调整,协调了两季的光、温资源分配比例(0.7∶1.0和1.4∶1.0);T2模式两季积温基本为均等分配,光照资源分配比例为1.5∶1.0。(2)资源分配的变化引起了产量的变化。与CK比,T1模式周年产量平均增幅为7.8%,其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夏玉米季,T1模式夏玉米季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生物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CK,且冬小麦晚播并未造成减产。双季玉米(T2)是"双C4作物"的新型种植模式,其第1季的MLAI、生物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CK和T1,第2季(除MLAI外)显著低于CK和T1。T2与T1周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CK,平均增幅为9.2%。另外,T2模式周年日产量显著高于CK和T1,平均增幅分别为53.9%和46.2%。(3)T2模式周年光、温生产效率及籽粒光能利用效率显著高于CK和T1,平均增幅分别为30.5%和23.3%,15.5%和9.7%,30.3%和23.0%。综上所述,T1和T2高产高效模式建立的核心均是充分利用C4作物玉米高物质生产能力的优势,二者的建立为黄淮海区周年产量潜力的挖掘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水杨酸治疗奶牛蹄皮炎的效果。方法选取45只蹄皮炎患病奶牛,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其中,5只为阴性对照组,不给予治疗措施;20只为抗菌药物对照组,给予林可霉素进行治疗;20只为水杨酸治疗组,给予40%水杨酸软膏。分别于给药第0、3、14、30天对奶牛进行跛行评分与皮肤疼痛评分并记录结果,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在给药第3天时,抗菌药物对照组和水杨酸治疗组都没有出现痊愈的病例,经过治疗后跛行程度明显减轻。给药第14天时,水杨酸治疗组的治愈率为45%,明显高于抗菌药物对照组(25%);治疗有效率为75%,高于抗菌药物对照组(60%)。给药第30天时,水杨酸治疗组的有效率为65%,高于抗菌药物对照组(55%)。结论水杨酸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可以作为治疗奶牛蹄皮炎的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35.
几种物质对蓝莓土壤pH及有效N、P、K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燕  杨芩  张杰  岳阳 《北方园艺》2016,(12):179-182
以4年生盆栽"灿烂"兔眼蓝莓为试材,研究了硫磺、硫酸钾和食用醋对土壤pH及有效N、P、K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中施入一定量的硫磺、硫酸钾和食用醋后,能显著降低土壤pH,增加土壤有效N、P、K含量。其中食用醋能迅速降低土壤pH至蓝莓生长最适的4.0~4.8范围,硫磺也能调整土壤pH至4.0~4.8,但改良效果较食用醋慢,3种物质中硫酸钾改良土壤pH的效果最差,同时土壤中有效N、P、K含量随pH降低而增加。综合分析表明,食用醋是一种见效快,易于施用的土壤pH改良物质。  相似文献   
36.
门程荫  岳阳 《北京农业》2013,(3):101-102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的中国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各项事业都得到空前发展,那么,气象事业紧密联系着我国的国计民生大计,它是各项经济发展的综合体。那么自动气象站的发展中我国大量引用了自动观测设备仪器,是服务我国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到来,标志着我国大气监测自动化系统的建设进一步发展,是我国的地面观测网对于天气系统的监测力度大大增强,从而为更好的做好社会气象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7.
冯岳阳  徐颖  陈玉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567-3569
[目的]研究黑曲霉菌对污泥中重金属的淋滤效果。[方法]采用分批摇床培养,研究了淋滤时间、污泥含量、接种量、初始pH以及碳源浓度对污泥中重金属去除率的影响。[结果]淋滤体系控温30℃、碳源含量8%、接种量为2×106个(孢子)/L、污泥含量1.0%的条件下,经过12 d的淋滤处理,黑曲霉对污泥中Zn、Cd、Cu、Pb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3.6%、87.8%、70.4%和75.6%。[结论]黑曲霉淋滤法可有效去除污泥中的重金属。  相似文献   
38.
为了解中央1号文件的宣贯及春耕备耕情况,4月初我们赴岳阳市华容县进行调研,访问了县政府、县农机局和治河渡镇政府,召开了有村干部、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参加的座谈会。座谈中,基层干部特别是农民群众对中央1号文件和促进粮食生产政策的拥护之情溢于言表;农民看到了增收希望,种粮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  相似文献   
39.
以4种火棘属植物为试材,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和TTC法对火棘、全缘火棘、细圆齿火棘与细圆齿火棘细叶变种的柱头可授性和花粉活力分别进行了测定,旨在探讨花龄对火棘花粉活力及柱头可授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火棘雌雄性器官的育性具有同步性,有利于自然授粉结实;所试材料的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变化趋势一致,开花后1~2d花粉活力均最强,然后逐渐下降,花粉寿命为5~6d;所试材料均在开花后2~3d内柱头分泌粘液较多,可授性最强,可授期为3~4d;人工辅助授粉花粉收集的最佳时期为花后第1~2天,最佳授粉时期为花后第2~3天。  相似文献   
40.
为探明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mosaic?virus,?AMV)和白三叶草花叶病毒(white?clover?mosaic?virus,?WCMV)复合侵染的协生作用致病机理,以复合接种AMV+WCMV的本氏烟为处理,分别以单独接种AMV、WCMV、磷酸盐缓冲溶液(pH?7.0,?PBS)的本氏烟为对照,采用DAS-ELISA?(double-antibody?sandwich?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方法检测了接种病毒72?h的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叶片中的病毒含量及72~720?h内水杨酸(salicylic?acid,?SA)、茉莉酸(jasmonic?acid,?JA)、独脚金内酯(strigolactones,?SLs)、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BR)、乙烯(ethylene,?ETH)?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AMV和WCMV接种比例为3:1的植株720?h时的发病症状比单独接种一种病毒(AMV或WCMV)明显,主要症状表现为轻花叶、斑驳花叶、重花叶、明脉、皱缩.检测接种72?h时叶片病毒浓度发现,接种比例3:1的植株中AMV的浓度比单独接种AMV以及AMV和WCMV接种比例为1???1和1???3的处理高,而WCMV的浓度略低于其单独接种WCMV处理,高于AMV和WCMV接种比例为1???1和1???3的处理;接种AMV和WCMV混合液后复合侵染的本氏烟叶片中SA、JA、SLs、BR、ETH含量在一定时间内与单独接种AMV、WCMV及对照之间差异显著(P?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