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3篇
基础科学   4篇
  49篇
综合类   24篇
畜牧兽医   19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以宁夏盐池县马儿庄为例,运用农户调查与资料收集的方法,分析研究区农牧复合系统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阐述外部干预措施的内涵及特征.论述在实施外部干预后农牧复合系统的良性变化以及农牧复合系统中农业和牧业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结论表明:因地制宜的外部干预措施是优化农牧复合系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宁夏同心县下马关镇南塬村是一个没有外来客水灌溉的村庄,近些年气候干暖化使该地雨养农业面临严峻挑战.通过对该区域农户调研数据与气象数据的分析,从技术、经济和社会3个方面对双垄沟秋覆膜技术在该区域的可接受性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双垄沟秋季全覆膜播种技术在技术层面上能够有效改善作物生长条件;在经济层面上能够有效增加粮食产量;在社会层面上符合农民的种植习惯,农民的接受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13.
荒漠草原人工柠条林重建的土壤养分效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时空互代方法,构建了由天然草地和7,12,27a柠条林组成的序列,对其下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200cm土壤剖面上的有机质含量由草地、幼龄林、中龄林、老龄林依次增加,有机质含量增加的显著程度随着林龄的增加在更深土层上体现。(2)全氮含量由草地到幼龄林阶段显著增加,由幼龄林到中龄林再到老龄林依次减少。幼龄林、中龄林、老龄林之间全氮含量减少的最大幅度随林龄增加向土壤深层移动。碱解氮与全氮具有一致的规律。(3)整个土壤剖面上有效磷含量依次为:老龄林<幼龄林<中龄林<草地。(4)3个不同林龄的柠条林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在柠条行内和行间的空间差异均不显著。柠条行内与行间的有机质和全氮相关程度很高,有效磷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盐渍土时空变化信息的图谱可视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针对盐渍土动态变化监测中,无法实现变化信息的定位可视化表达问题,该文应用地学信息图谱的分析理念,提出了表达盐渍土类型变化的时空复合单元,探讨了盐渍土时空变化信息的图谱可视化表达方法。以盐渍化比较严重的银川平原为研究区,利用2000、2004和2009年3a的卫星遥感图像,进行了土壤盐渍化遥感制图,在GIS技术支持下,获取了2000-2004年、2004-2009年2个时段的盐渍土时空变化信息图谱,实现了盐渍土时空变化信息的可视化表达。为定位分析盐渍土演化的驱动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荒漠草原区固沙人工柠条林生长过程中土壤性质演变规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开展荒漠草原区固沙人工林生长过程中土壤性质研究,对于沙化草地土壤质量演变规律分析和人工林有效管理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测定6,15,24,36年柠条林地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养分、pH和电导率以及土壤水分与温度等指标变化,分析荒漠草原区种植固沙柠条人工林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从6年到15年柠条林地,土壤粗沙粒和细沙粒成分显著升高(P<0.05),但从24年柠条林地开始土壤粗沙粒和细沙粒含量显著下降(P<0.05),土壤极细沙粒和粘粉粒含量开始显著增加(P<0.05)。从24年柠条林地开始,土壤有机碳、全N和全P含量显著升高,土壤电导率和水分含量呈现增加趋势,而土壤pH和温度显著下降;而且土壤全N积累量高于土壤有机碳,土壤C/N随着柠条林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在荒漠草原区,人工柠条林发育生长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和土壤环境的改善,而且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6.
封育禁牧的时间效应已经成为科学和政府决策关注的焦点,研究以宁夏盐池县典型荒漠草原围封6、10、15年样地的围栏内外2种主要土壤类型——灰钙土和风沙土为研究对象,基于样线调查法及方差分析法,探究不同封育年限对荒漠草原颗粒组成及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封育会导致灰钙土及风沙土土壤细颗粒含量增加,灰钙土封育6年样地土壤细颗粒较围栏外增加量最明显,后随封育年限的增加而呈现增幅减少的趋势;风沙土封育15年样地围栏内土壤细颗粒增加量高于封育6年样地。2)灰钙土及风沙土封育6年样地均表现为围栏内土壤碳氮(有机碳、全碳、全氮)含量高于围栏外,而围封10年及15年样地围栏内外土壤碳氮含量没有明显差异。3)灰钙土围封6年样地围栏内土壤碳氮比高于围栏外,而围封10年及15年样地无此规律,围封不会影响风沙土土壤碳氮比。围封可以有效使土壤颗粒细化,但不同土质对封育年限的响应有所差异,人工封育的最佳时间尺度应根据草原退化程度和草原不同土壤条件而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田间丛生克隆植物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无性分株种群调节机制。【方法】于2005-2006年田间连续调查2~4年生规则行生柳枝稷固定长度种植行无性分株群内分株个体高度分布及分株群整体分株质量建成。同时在高低分株密集直立发生格局下,沿垂直方向以0.2m为固定空间间隔,对分株群垂直空间局部分株密度进行细分。【结果】证实了柳枝稷分株群整体密度依赖死亡机制的缺失;基于空间细化的密度界定,发现了无性分株种群内平均质量与密度异速关系的异化。分株高度均值层的分株数量与种群平均分株个体质量间的常用对数线性关系显著,并表现出对-4/3自疏轨迹的更好趋近。垂直填塞过程可能主导了上述异速关系的形成,即通过严格高度正态分布分株群垂直方向分株高度均值空间初始拥挤效应,伴随分株平均质量增长,分株群绝对高度不等性持续增加,同时围绕分株高度均值空间可能发生局部性的分株上下迁移过程,分株高度均值空间内分株密度相应下降,界定为拟自疏过程。【结论】相对于密度依赖死亡导致的水平填塞,柳枝稷无性分株种群的调节机制表现为亚种群尺度空间对数量的密度效应等价置换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了畜牧业纯收入、种植业纯收入、打工收入和政府补助四个因素对农牧户收入的影响,发现畜牧业收入和打工收入是影响农牧户收入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又对影响以上4个因素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划分和分析,发现农牧户会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主动地调整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随着脱离农牧业生产的农牧户增多,使得打工收入成为目前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得出影响农牧户收入下降、上升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农牧户羊只养殖的最优数量,降低饲草料投入成本的方向,以及最优的劳动力配置形式。  相似文献   
19.
荒漠草原植物的生长和生存受降水影响很大,本研究以宁夏东部荒漠草原猪毛蒿种群为研究对象,2017-2020年连续4年监测了降水改变条件下土壤水分特征,测定了猪毛蒿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等光合特征,并对其内禀水分利用效率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4年中无效降水事件(<5mm)发生次数较多,占当年降水频次的60.00%~82.54%;大雨(≥25 mm且≤49.9 mm)和暴雨等级(≥50 mm)降水事件较少,平均单次降水事件的降水量仅为3.3~6.5 mm·次-1。不同处理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存在较大差异,表层(10 cm)土壤含水量较次表层(20 cm)和深层(60 cm)的变幅大;次表层(2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低于表层,与小降水事件发生频次较高无法入渗补给以及植物吸收消耗有关;深层(60 cm)土壤含水量变化小,较稳定。净光合速率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加而增大,当光合有效辐射在400~1600μmol·m-2·s-1时,增雨处理提高了猪毛蒿的净光合速率;在...  相似文献   
20.
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属于鼠李科枣属植物,耐旱、耐盐碱和耐瘠薄,在宁夏中北部地区具有很好的生态功能。其药用价值及经济价值也很高,但目前对于野生酸枣在半干旱地区的种群动态的研究很少。为明晰该地区酸枣种群动态变化,挖掘其生态价值,本文以宁夏红寺堡区酸枣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样地,对酸枣基径进行测定、处理,研究该酸枣种群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及存活曲线,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了种群数量动态。结果发现:该种群年龄结构呈宽底"金字塔"型,幼龄植株储备丰富;存活曲线均趋于Deevey II型,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第3径级达到死亡率峰值;该种群在2、4、6各龄级时间后,个体数均呈现小幅度的增加趋势,该种群基本达到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