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13篇
  免费   1209篇
  国内免费   1731篇
林业   1202篇
农学   953篇
基础科学   783篇
  1741篇
综合类   8615篇
农作物   1288篇
水产渔业   912篇
畜牧兽医   2863篇
园艺   1417篇
植物保护   779篇
  2024年   108篇
  2023年   394篇
  2022年   887篇
  2021年   863篇
  2020年   805篇
  2019年   687篇
  2018年   553篇
  2017年   886篇
  2016年   588篇
  2015年   962篇
  2014年   981篇
  2013年   1126篇
  2012年   1532篇
  2011年   1650篇
  2010年   1543篇
  2009年   1258篇
  2008年   1294篇
  2007年   1157篇
  2006年   914篇
  2005年   658篇
  2004年   463篇
  2003年   244篇
  2002年   309篇
  2001年   282篇
  2000年   259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8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以铜唑防腐剂(CuAz)对沙柳沙障进行处理,比较CuAz防腐剂不同处理浓度对沙柳沙障抗折强度损失率和质量损失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处理的沙柳沙障抗折强度损失率存在显著差异,抗折强度损失率随浓度的变化规律为3.5%<3.0%<2.5%<2.0%<1.5%<CK;不同浓度处理的沙柳沙障质量损失率存在显著差异,质量损失...  相似文献   
992.
干粉PAM溶解时间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冬  魏占民  于健  宋日权 《土壤》2016,48(2):368-373
本试验选取两种质地土壤(黏壤土和砂壤土),采用3种干粉PAM施用水平(0、22.5 kg/hm~2和45 kg/hm~2),测定土样在10.25 mm/h入渗速度下的土壤饱和导水率(KS),然后根据土样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及团聚结构的微观图片,分析干粉PAM影响下土壤结构的变化特征,进而说明干粉PAM溶解时间对KS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施用PAM后,KS随干粉PAM在水中溶解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最终趋于稳定;干粉PAM溶解时间较短时,PAM处理的KS高于对照,其中PAM施用水平45 kg/hm~2时砂壤土KS提高幅度最大,较对照提高26.87%,但不同PAM施用量处理间的KS差异不显著。干粉PAM溶解时间足够长时,PAM处理的KS均显著低于对照,其中PAM施用水平45 kg/hm~2时黏壤土KS降低幅度最大,较对照降低10.86%,但是不同施用量处理间KS差异不显著。从影响机理上分析,PAM主要是通过增加土壤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来提高KS;而干粉PAM溶解时间足够长时,由于PAM易吸附土壤颗粒,水解后的PAM分子链不断伸张延长,堵塞了土壤孔隙,加上PAM本身的黏滞特性,从而降低了KS。研究干粉PAM溶解时间对KS的动态影响,可以为PAM在改善土壤导水能力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3.
沼泽湿地开垦对土壤水热条件和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功能.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大面积垦殖,已对区域生态平衡及气候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湿地开垦后,土壤水、热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土壤温度的增高及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土壤呼吸通量的增大.土壤有机碳、氮素含量随湿地开垦及开垦年限的增加而不断降低.沼泽湿地开垦初期5~7年,土壤有机碳及其它营养元素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大,持续耕作15~20年后,土壤有机碳损失曲线趋于平缓.湿地开垦后,土壤有机质输入量的减少及分解作用加强导致土壤容重和比重的增大,其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损失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994.
湖南一季超级稻种植气候区划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根据湖南省各站1961-2003年共43a历史气象资料和2002-2003年田间试验结果,针对一季超级稻播种育秧期的连阴雨及抽穗扬花期的高温热害两种主要气象灾害指标,从气象条件出发,利用GIS手段,研究了湖南省一季超级稻适宜种植区域。  相似文献   
995.
长期稻草还田对紫色水稻土肥力和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5,他引:39  
通过8年淹水条件下一季中稻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稻草还田以及稻草与不同化肥配合施用对紫色水稻土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与N、P、K化肥配合施用能维持或提高紫色水稻土的生产力和土壤肥力;水稻获得了持续高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增加,速效钾与试验前基本平衡。纯化肥处理尤其是N、NP、NK处理水稻产量、土壤氮和钾含量逐年降低,不能维持系统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稻草还田对翌年水稻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8年平均稻草还田处理比对照增产39.5%,稻草的增产作用还随着稻草还田时间的延长而逐年升高。稻草还田携入的钾与化学钾肥具有相同的营养功效,稻草可替代部分化学钾肥。  相似文献   
996.
运用水化学成分和环境同位素作为水循环研究的示踪剂,揭示柳江盆地东宫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特征。通过现场调查,设计和布置水样的采样点,采集和测试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样品,对比不同时期水样的水化学特征,结合氢氧同位素组成,最终确定不同类型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研究表明:最具供水意义的地下水主要来自东宫河流域厚层的府君山组灰岩裂隙含水层,岩溶水自北向南流,与柳江盆地区域岩溶水流动方向一致。接受北部山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丰水期经由第四系弱透水层在东部落村以泉水形式排泄,在盆地北缘至东部落以西河段以地下径流的形式向东宫河排泄。基岩裂隙水次之,其分布具有强烈的非均质各向异性的特点,与盆地西北部山区的馒毛组泥页岩相比,盆地东北部花岗岩山区的裂隙水,水质好,补给水头最高,补给源稳定、补给路径较短,在李庄及其附近存在自流区。研究成果为当地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陕西省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评估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基于水量平衡法并结合GIS空间分析与线性回归法,对2000—2014年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动态变化进行科学评估和重要性评价,并以此为方向探讨区域生态红线规划。结果表明:(1)陕西省水源涵养能力南北高,中间低,空间差异显著,单元水源涵养量为0~800.90 mm;近15年水源涵养功能增加区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6.71%,总水源涵养量呈"整体上升,局部下降"特征。(2)气候要素与水源涵养量相关性较强,植被类型也影响着水源涵养的空间特性。植被类型中,森林是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的主体,其中,水源涵养能力为: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针叶林。(3)研究区内水源涵养量200 mm的区域占总面积的65.12%,整体水源涵养生态价值不高;综合划定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77 593.31 km~2,占总面积的37.70%,主要分布在秦岭中西部高山区、汉水谷地以南以及延河流域以北,生态系统类型以林地为主。  相似文献   
998.
高粱与旱稻属间杂交部分遗传物质导入的F3及BC1表型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粱(S.bicolor)为母本、旱稻(O.sativa)为父本进行属问杂交,F1出现双亲没有的短芒和黄色柱头新性状,并能在F2、F3及BC 1 稳定遗传。F1在株高、穗长、穗型、分蘖性等性状上仍疯狂分离,并出现父本白色籽粒单株。BC1在株高、分蘖二性状上接近父本,回交效应非常明显,t测定无差异,并出现多子房新性状。高梁与旱稻杂交及回交,能创造变异,产生新性状,对创造矮秆、优质、多子房新种质十分有效。然而,二者杂交后代主体性状仍似母本,只表现父本少数性状。属于部分遗传物质导入。  相似文献   
999.
水、氮供应和土壤空间所引起的根系生理特性变化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24  
在限制根系生长的胁迫条件下.,研究了补充和不补充供应水、氮对玉米根系生理特性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生长条件下.,水、氮供应促进了根系生长.,增加了根系吸收总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和TTC还原量.,促进了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从而提高了产量.;限制根系生长.,水分的作用与正常条件下相同.,氮素的作用则受控于土壤水分。补充灌水增强了氮肥作用.,供氮促进了根系生长.,改善了根系生理特性.,减少了限制根系生长所引起的不良影响.;不补充灌水限制了氮肥作用的发挥.,供氮导致了根系生物量和生理特性下降.,加重了限制根系生长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油松根系形态分布的分形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分形理论和管状模型理论建立了油松根系的三维静态模型。根系模型主要建立在根系拓扑、分枝规律、连结长度、连结直径和根系分枝角度基础上。检测模型主要考虑参数α和q。参数α为根系分枝前后的横截面积之比,q定义分枝后新连结的生物量。虽然参数α和q相对于根系直径独立,但是它们的变化可能影响预测的正确性。在植物水平上,模型提供适当的根系干重,根系全长和根系直径的预测。这一静态模型较适合研究成熟根系,与其它模型相比,该模型的主要优点是它的可塑性和易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