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66篇
  免费   501篇
  国内免费   943篇
林业   597篇
农学   916篇
基础科学   519篇
  1166篇
综合类   3288篇
农作物   596篇
水产渔业   378篇
畜牧兽医   1259篇
园艺   493篇
植物保护   498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75篇
  2022年   416篇
  2021年   492篇
  2020年   423篇
  2019年   403篇
  2018年   253篇
  2017年   458篇
  2016年   353篇
  2015年   468篇
  2014年   424篇
  2013年   509篇
  2012年   685篇
  2011年   702篇
  2010年   584篇
  2009年   532篇
  2008年   441篇
  2007年   418篇
  2006年   320篇
  2005年   269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 毫秒
101.
农机社会化服务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效方式,新时期成渝经济区在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农机社会化服务正在进行着多元化的实践。为此,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现状及作用,探讨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与统筹城乡发展二者之间双向互动支撑的发展态势。同时,提出了促进成渝经济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2.
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对哺乳母猪免疫和抗氧化的影响,选取健康经产长白母猪32头(胎次和预产期相近),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日粮基础上添加250、500、1000 mg/kg丁酸梭菌。预试期7 d,试验期为28 d(产前7 d至21 d断奶)。结果表明:哺乳第1天,1000 mg/kg丁酸梭菌组血清中IgA、IgM和IgG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哺乳第21天,250、500、1000 mg/kg丁酸梭菌组Ig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00 mg/kg丁酸梭菌组IgM和IgG含量均为最高;哺乳第1、10、21天,1000 mg/kg丁酸梭菌组IL-6和IL-1β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哺乳第1、10、21天,各丁酸梭菌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丙二醛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哺乳第1、21天,500、1000 mg/kg丁酸梭菌组的过氧化氢酶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哺乳第21天,500 mg/kg丁酸梭菌组总抗氧化能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哺乳第1天和第21天,1000 mg/kg丁酸梭菌组粪便中大肠杆菌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得出,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期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可以显著提高母猪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降低粪便中大肠杆菌的数量,且添加量为500~1000 mg/kg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3.
鸡繁殖性能近交衰退是地方鸡遗传资源活体保种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全基因组CpG岛(CpG island,CGI)区DNA甲基化在鸡繁殖性能近交衰退中的作用。分别从狼山鸡高近交组和低近交组中各选取健康母鸡3只,即试验分2个组,每组3个重复,然后采用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WGBS)技术,检测分析两组个体性腺轴组织(包括卵巢和下丘脑)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差异,筛选差异甲基化区域(DMRs),并对CpG岛区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结果表明,狼山鸡高近交组和低近交组比较,其卵巢和下丘脑基因组整体甲基化水平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高、低近交组间差异甲基化区域检测发现,下丘脑和卵巢中分别检测到5 948和4 593个差异甲基化区域,其中1 798和995个差异甲基化区域位于基因组CpG岛区,分别注释到1 020和552个基因;下丘脑中,这些CpG岛区差异甲基化基因显著富集在信号转导、神经系统发育、生殖系统发育和卵母细胞成熟调控等繁殖相关的GO条目,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乙型肝炎、脂肪酸代谢、胰岛素信号通路等19条KEGG信号通路(P<0.05);卵巢中,CpG岛区差异甲基化基因显著富集于12条信号通路(P<0.05),包括慢性骨髓白血病、流感A、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粘着连接等,一些与卵子发育和性激素分泌相关的信号通路也被富集到,如黄体酮介导的卵母细胞成熟、卵母细胞减数分裂、GnRH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等,其中包含CDC27、ADCY8、AKT3等10个差异甲基化基因。因此,本研究在狼山鸡高、低近交组间检测到了大量差异甲基化区域,并发现大量差异甲基化基因与繁殖性状相关,推测这些基因CpG岛区DNA甲基化可能在狼山鸡繁殖性能近交衰退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探索鸡繁殖性能近交衰退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为物种资源保护和家禽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4.
为了指导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栽培草地建植及草食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选择当地推广种植面积较大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两个草种为研究对象,于2016?2018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黄金村开展了紫花苜蓿与红豆草在1 ? 0 (H1)、7 ? 3 (H2)、5 ? 5 (H3)、3 ? 7 (H4)和0 ? 1 (H5)的混播比例下草地生产性能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建植生长第2年,H2、H3、H4处理的地上生物量分别比H1处理提高46.0%、34.0%和12.0%,但均低于H5处理;第3年,H2、H3、H4处理的地上生物量分别比H1处理提高36.5%、40.0%和23.5%,比H5处理提高34.9%、38.4%和22.1%,混播效应明显。2)随着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比例的降低,紫花苜蓿相对于红豆草的种间竞争力减小。3)紫花苜蓿与红豆草在3 ? 7混播比例下,2种牧草的粗蛋白含量均最高,且紫花苜蓿高于红豆草;与单播相比,混播后相对饲喂价值提高,提高了4.4%~49.73%,7 ? 3混播比例下,紫花苜蓿的相对饲喂价值较高,3 ? 7混播比例下,红豆草的相对饲喂价值较高。综合来看,紫花苜蓿与红豆草在7 ? 3和5 ? 5混播比例下,于生长第2年和第3年可获得相对较高的地上生物量和营养物质产量,可在生产实践中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5.
紫云英与双季稻秸秆协同利用影响稻田土壤钾循环与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帆  杨茜 《草业学报》2021,30(1):72-80
稻草还田和冬种绿肥是维持稻田地力和化肥替代的重要方式之一.本研究以在湖南酸性红黄泥和碱性紫潮泥两种典型稻田土壤上进行了2年的紫云英-双季稻定位试验为对象,分析紫云英和双季稻秸秆协同利用对稻田土壤K循环的影响.两土壤试验处理一致,包括稻田冬闲(FRR)、冬种紫云英(MvRR)及冬种紫云英与水稻秸秆协同利用(MvRR+St)3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冬闲和冬种紫云英相比,紫云英与水稻秸秆协同利用未影响红黄泥土壤各形态钾的含量,但显著提高紫潮泥土壤速效钾和非交换性钾的含量,其中紫潮泥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及特殊吸附钾的含量较冬种紫云英处理分别提高了134.0%、93.0%、73.4%;两种典型稻田土壤上紫云英与水稻秸秆协同利用显著提高下茬作物紫云英的全K含量及吸K量,且紫云英的吸K量为紫潮泥>红黄泥;两种典型稻田土壤上冬种紫云英与水稻秸秆协同利用均未影响早、晚稻产量及籽粒K积累;在稻田各种植季和周年目前的K投入水平下,两种典型稻田土壤上冬种紫云英与水稻秸秆协同利用处理均存在K盈余(红黄泥K盈余量为401.15 kg·hm-2、紫潮泥K盈余量为403.42 kg·hm-2),说明冬种紫云英与水稻秸秆协同利用能减少双季稻生产中的化学钾肥投入量.综上所述,紫云英和双季稻秸秆协同利用有益于稻田土壤的K循环与平衡.  相似文献   
106.
为探讨日粮中不同枣粉添加量对陕北白绒山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20.15±1.63) kg的40只6月龄健康白绒山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羊,分别饲喂枣粉添加量为0(对照组)、10%(Ⅰ试验组)、15%(Ⅱ试验组)、20%(Ⅲ试验组)、25%(Ⅳ试验组)的日粮,饲养试验预试期10 d,饲喂基础日粮,饲喂期70 d,饲喂试验日粮。试验结束屠宰全部试验羊,以羊背最长肌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羊肉的基本营养成分、矿物质、肌纤维特性、外观品质、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Ⅰ、Ⅱ、Ⅲ和Ⅳ试验组的屠宰率和净肉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Ⅰ和Ⅱ组的骨肉比显著高于Ⅲ和Ⅳ组(P<0.05);2)对照组的肌内脂肪含量显著低于Ⅰ、Ⅱ、Ⅲ和Ⅳ组(P<0.05);3)Ⅲ组的肌纤维面积、直径和剪切力值最小(P<0.05);4)Ⅲ组中棕榈酸(C16:0)和硬脂酸(C18:0)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Ⅰ试验组(P<0.05),花生四烯酸(C20:4n6)、α-亚麻酸(C18:2n6c)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Ⅰ组(P<0.05);5)Ⅳ组羊肉中的天冬氨酸、谷氨酸和丙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综上所述,枣粉添加改善了羊肉的嫩度,有利于羊肉中的矿物质、不饱和脂肪酸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的积累,从而使羊肉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综合考虑20%枣粉添加量时羊肉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07.
钱苏哲 《广东饲料》2021,30(3):45-47
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随着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少人化、高效化的智能化、信息化生产模式已经触手可及。我们饲料加工行业目前也正处于快速转型阶段,本文分析了当前水产饲料加工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智能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8.
自2018年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传入中国以来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2021年以后,我国的ASF流行情况出现了新的变化,临床中出现了“自然变异株”。这些毒株可能导致感染后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与其他疫病混淆等问题。这与国外的流行演变规律一致,即当ASF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流行较长时间后,其临床表现将由急性发病转变为缓慢发病或出现新的临床表现。经过多年的观察积累,国外已经对该病毒的流行规律特别是自然弱毒株的演变进程有了大量记载,但国内目前尚无这方面的描述。为此,就ASF自然弱毒株的演变进程进行综述,从而提出加强血清学诊断产品研发、加快产业化报批进程、适时开展血清学监测追溯等建议,以期为我国ASF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为了解安徽省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HP-PRRS)免疫状况及流行趋势,2016—2020年采用间接ELISA和荧光RT-PCR方法,在代表安徽省不同区域的3个定点监测县,随机采集21个规模化猪场的1 190份猪血清和1 189份猪扁桃体样品,分别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和病毒核酸检测,并统计分析时间、区间、群间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安徽省3个定点监测县的HP-PRRS平均免疫抗体合格率为81.26%,连续5年每年均有病原检出,平均病原样品阳性率为16.82%;5年内,免疫抗体合格率和病原阳性率呈波浪状变化,2019年抗体合格率最高(92.78%),而2020年又降至70%以下;中小型场抗体合格率偏低,而病原阳性率偏高;皖中地区定点监测县的抗体合格率最低(不足70%),而病原样品阳性率最高(接近30%);保育猪、育肥猪抗体合格率偏低(不足80%),而保育猪、哺乳仔猪病原样品阳性率偏高(超过28%);灭活苗免疫猪群的抗体合格率最高(90.56%)。结果表明:安徽省3个定点监测县的HP-PRRS免疫效果较好,但抗体保护水平不稳定,病原污染面广、流行时间长。建议各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和流行特点,采取各有侧重的防控策略,将中小规模养殖场尤其是保育猪、哺乳仔猪和育肥猪群作为防控重点。本研究为HP-PRRS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0.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枣粉水平对陕北白绒山羊肉呈味物质的影响。选取40只6月龄、初始体重为(20.15±1.63)kg的健康陕北白绒山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分别饲喂含0(对照组)、10%(试验Ⅰ组)、15%(试验Ⅱ组)、20%(试验Ⅲ组)、25%(试验Ⅳ组)枣粉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70 d。结果显示:1)试验Ⅲ组的鲜味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及试验Ⅱ和Ⅳ组(P<0.05),咸味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试验Ⅲ组的天冬氨酸(Asp)和丙氨酸(Al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谷氨酸(Glu)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试验Ⅰ和Ⅱ组(P<0.05)。3)随着枣粉水平的提高,肌苷酸(IMP)、肌苷(INO)和次黄嘌呤(HYP)含量逐渐增加,一磷酸腺苷(AMP)含量先增加后降低,试验Ⅱ、Ⅲ和Ⅳ组的IM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试验Ⅰ、Ⅱ、Ⅲ和Ⅳ组的INO、HYP和AM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出,枣粉能促进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在陕北白绒山羊肉中的积累,饲粮中枣粉水平为20%时,羊肉中呈鲜味的游离氨基酸和核苷酸含量较高,滋味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