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6篇
  7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5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31.
抗病丰产旱地小麦新品种-兰天19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兰天19号是甘肃省冬小麦研究所以抗条锈基因Yr12载体品种Mega为母本,以兰天10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种,2004~2006年参加甘肃省陇南片高山组区域试验,2005~2006年进行生产示范,2007年1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2007010).  相似文献   
32.
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地膜覆盖的广泛应用有效地解决了水分不足对冬小麦生产的制约,并使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如何调优品质已经成为该区域冬小麦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研究以不施任何肥料(T0)为对照,选择常规化肥(T1)、等量化肥+地膜覆盖(T2)、等量化肥+有机肥(T3)、高量化肥+地膜覆盖(T4)、高量化肥+有机肥(T5)5种不同的施肥(有机+无机)和覆盖模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施肥+地膜覆盖”模式对旱地冬小麦籽粒加工品质、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并分析产量与品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肥+地膜覆盖”组合显著影响小麦籽粒的加工品质和产量。比较对照T0,不同“施肥+地膜覆盖”模式(T1~T5)显著提高籽粒产量(GY)、蛋白质(PC)、湿面筋含量(WA)和沉降值(SDS),增加面团吸水率(WG)、延伸性(EX)和淀粉糊化粘度,相反降低了面团稳定时间(ST)和拉伸阻力(RE)。两年平均产量依次为T3>T5>T4>T2>T1 >T0,T1、T2、T3、T4、T5比T0分别增加85.60%、90.99%、118.32%、102.30%和106.65%。增施有机肥(T3、T5)对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的改善优于地膜覆盖(T2、T4)。籽粒产量的提高是叶面积(LA)、千粒重(TGW)、穗长(SL)、穗粒数(SGN)协同增加的结果,加工品质的改变部分归因于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生育期降水量和分布影响谷物产量和品质。本研究结果证实,等量化肥+有机肥(T3)不仅能达到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而且有利于小麦加工品质的改善,在降水量500 mm左右的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是更加持续、稳产、优质的冬小麦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33.
为了明确甘肃省临夏州大田冬小麦加工品质基本状况,本研究以临夏州3个县的27份小麦籽粒样品为试验材料,测定小麦籽粒蛋白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并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临夏州冬小麦籽粒硬度平均值46.8%,蛋白含量11.33%,湿面筋含量26.28%,沉降值20ml,形成时间1.9min,稳定时间1.8min,拉伸曲线面积平39cm^2,拉伸阻力114BU,延伸度110mm。临夏州大田冬小麦整体达到中弱筋水平,可将该地区作为甘肃省中弱筋小麦面粉的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34.
不同冬小麦品种在北移区(武威)和原种植区(清水)两地生长发育差异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冬麦北移河西后生育期表现为冬前生长期延长,越冬期延长,拔节至抽穗期缩短,抽穗至成熟期也缩短.农艺性状比较结果表明,冬麦北移河西后,株高降低,单株成穗数增多,并且主穗与分蘖穗的差异缩小,千粒重提高,主穗穗粒数减少,单株生物产量、单株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等均明显提高.若加强北移区小麦生长后期的田间管理,延长灌浆时间,提高粒重,产量可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5.
冬麦北移后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冬麦北移后小麦粒重的变化,在甘肃清水(冬麦原种植区)和武威(北移区)设两个试验点,对籽粒灌浆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籽粒灌浆过程用logistic方程进行拟合,推导出一系列次级参数,用卡方(χ2)测验进行了拟合优度测验,同时对千粒重与不同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线性相关系数(r)均为极显著,说明用logistic方程描述籽粒灌浆过程是合适的.在拟合优度检验中,χ2﹤χ20.05,表明方程拟合较好.冬麦北移后整个灌浆过程的平均灌浆速率和渐增期灌浆速率均明显提高,快增期灌浆速率、缓增期灌浆速率及最大灌浆速率略有降低,整个籽粒灌浆过程持续时间缩短,最大粒重和实际千粒重均有所提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北移区千粒重与最大灌浆速率(Rmax)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平均灌浆速率(R)和快增期灌浆速率(R2)呈显著正相关,与渐增期灌浆速率(R1)、缓增期灌浆持续时间(T3)和籽粒灌浆速率达最大值时间(Tmax)呈正相关,与缓增期灌浆速率(R3)、整个灌浆过程持续时间(T)、渐增期灌浆持续时间(T1)和快增期灌浆持续时间(T2)呈负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个灌浆过程分析,籽粒灌浆速率对粒重的影响大于整个灌浆过程持续时间.从阶段灌浆参数分析来看,渐增期的灌浆速率、快增期的灌浆速率和缓增期持续时间是影响北移区冬小麦千粒重的3个主要参数,其中快增期灌浆速率对千粒重提高的作用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36.
抗锈丰产冬小麦新品种兰天30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冬小麦新品种兰天30号是以95-111-3为母本、陕167为父本通过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原代号为01-409。2009—2011年在甘肃省陇南片冬小麦川区组区域试验中,两年度12点(次)平均折合产量6 173.7 kg/hm2,较对照品种兰天17号增产7.66%。植株低矮,叶功能期长,落黄好,中抗白粉病。经接种鉴定,苗期对条中33号和混合菌免疫,对条中32号表现中抗;成株期对条中33号、条中32号、CH42、HY8、水4、水5和混合菌均表现免疫,总体表现高抗条锈病。籽粒含粗蛋白129.3 g/kg、赖氨酸3.56 g/kg。适宜在陇南和天水的川水地及浅山区地膜种植。  相似文献   
37.
小麦是甘肃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城乡居民的主要口粮。为进一步加快甘肃省小麦育种的持续发展,总结回顾甘肃省小麦育种成效及发展历程,尤其是近10年来小麦育种成效,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小麦育种方向与目标、加强研发经费投入和基础条件建设、加强种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8.
在对意大利小麦育种情况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介绍了意大利的气候特点、小麦生产现状和小麦育种的成就、品种的演变、种质资源利用及主要育种方法,并简要回顾了我国引进利用意大利小麦品种的情况。  相似文献   
39.
苗期水分胁迫应答蛋白与小麦品种(系)水旱生态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苗期水分胁迫应答蛋白表达与小麦品种(系)水旱生态型间的关系,以150份不同水旱生态型的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正常供水和-1.0 MPa PEG-6000胁迫分别处理其幼苗72 h后,应用SDS-PAGE方法检测叶片内分子量为66.2 kDa左右的应答蛋白在不同品种(系)内的表达,分析该表达蛋白与品种(系)所属...  相似文献   
40.
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兰天22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冬小麦新品种兰天22号是甘肃省冬小麦研究所以"德国2号"为母本、"兰天11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在2004-2006年天水市和甘肃省陇南片半山组区域试验中,2 a平均折合产量5 496.8 kg/hm2,较对照品种咸农4号增产15.25%.经接种鉴定,苗期对条锈菌混合菌中感,成株期对条中29号、条中31号、条中32号和致病类型水4、水7和水14以及混合菌全部表现免疫.籽粒含粗蛋白15.86%、赖氨酸0.53%、湿面筋24.56%.适宜在陇南半山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