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5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7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玉米种子携带MDMV的检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苗期症状观察、ELISA和回接试验测定了几个玉米品种种子携带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的情况,并对采自河北承德制种田的玉米品种掖单2号种子带毒部位进行了ELISA检测和侵染活性的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各部位携带病毒及其侵染活性差异显著。其中种表携带较多的丧失了侵染活性的MDMV;种皮携带病毒的侵染活性较低;胚乳带毒率和其侵染活性均较高;胚不带毒。此外,种子质量不同,其带毒情况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由此证明,种子处理和精选可以作为玉米矮花叶病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2.
我国玉米锈病分布与分子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概述了我国玉米锈病的发生与分布;介绍了普通玉米锈病已经遍布我国玉米各种植区。南方玉米锈病也从最初只在两个省份发生,发展到目前在多省份暴发。说明玉米锈病适应能力较强,而其他未报道发生的玉米种植区也存在暴发流行的风险。因此,应做好玉米锈病的监测工作。同时,介绍了监测玉米锈病的分子检测体系。  相似文献   
73.
我国小麦条锈病菌既越冬又越夏地区的气候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具有大区流行特点的小麦条锈病为研究对象,在建立小麦条锈病相关因子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首次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Geostatistics)方法,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越冬区进行了气候区划。明确了我国适合小麦条锈病菌越夏、越冬的范围,可为制定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方案提供依据,也可为条锈病菌越夏、越冬情况的进一步调查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4.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可通过高空气流传播的病害,给小麦的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笔者选择甘肃平凉、陕西汉中、河南郑州三地,根据小麦条锈病病情数据、地面温度、湿度、降水量及等压面300hPa、400hPa、500hPa、700hPa、850hPa高空风量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分析三地间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的相关性,探讨了高空风量数据在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程度预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三地间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可利用高空风量数据预测三地间小麦条锈病长距离传播,准确率较高,其中500hPa等压面的风量值在预测中的准确率最高,回代准确率为100%,交叉验证准确率均在80%以上,最高可达93.75%。  相似文献   
75.
模糊聚类分析及模式识别在小麦抗条锈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设置多个小麦品种-条锈菌小种试验我,成株期间步测定了不同组合小麦组织学病变特征数值和流行学组分孢子堆密度及相对寄生适合度。结果经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认为上述测定指标中,菌落面积和吸器数可作为鉴定小麦水平抗病性的组织学指标,孢子堆密度和寄生适合度可作为流行学指标。利用所选指标,根据最大最小法计算相似关系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及模糊模式差别,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6.
中国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小麦条锈病是影响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生物灾害。文中介绍了全国小麦锈病工作者通过60多年通力协作,对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理论和技术研究取得的显著成绩,系统揭示了中国小麦条锈病的越冬、越夏规律、菌源传播规律、病菌致病性变异途径以及品种抗病性“丧失”的规律与原因,发现中国小麦条锈病存在秋季菌源和春季菌源2大菌源基地。提出了“综合治理越夏异变区、持续控制冬季繁殖区和全面预防春季流行区”的病害源头治理策略,研发出小麦条锈病分子诊断、异地测报以及抗锈良种、药剂拌种、退麦改种、适期晚种和带药侦查、打点保面等一系列病害监测预警和关键防治技术,构建了以生物多样性利用为核心的中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在生产上大规模推广应用,防病保产效果极其显著。文中并对病菌致病性变异机制、早期预警和越夏易变区生态治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7.
目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CY29、CY31、CY32和CY33已成为我国很多小麦产区的优势流行小种,为明确这4个小种间亲缘关系及其与毒性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CY29、CY31、CY32和CY33的基因组DNA进行了AFLP标记分析,并与这4个生理小种的毒性分析相比较.结果表明;AFLP分析和毒性分析各将4个生理小种分为2个类群,两者的相关系数r=0.014.4个生理小种AFLP分析遗传多样性高于毒性分析遗传多样性,生理小种间遗传相似度较高,但两者相关性极低.  相似文献   
78.
 为了解空气中引起玉米南方锈病病原菌多堆柄锈菌孢子数量与田间病情的关系以及气象因素对孢子和病情的影响,于2017年6 ~9月,在中国农业大学开封实验站,监测空气中多堆柄锈菌的孢子动态,并调查病情和记录气象数据,分别利用Pearson 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孢子数量与病情以及气象因素与孢子数量和病情的相关性,进一步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构建病害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调查日期内(8 月 5~26日),孢子数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孢子的空间分布和扩散方向与风向基本一致。8 d前和3 d前的孢子数量均与病情呈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20和0.755。孢子浓度与温度(≥27℃)、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8d 前的气象因素能够显著影响田间病情的发生。建立了玉米南方锈病病害预测模型:Y= 70.938+ 0.009 SC-2.180 MT(其中Y表示的是病情指数, SC表示孢子数量,MT表示日平均气温,R2为0.716),为病情预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9.
通过对不同小麦品种按不同比例混种,研究品种多样性控制小麦条锈病的田间效果,以期为利用品种多样性防治小麦条锈病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甘肃省甘谷县和北京市上庄镇当地对条锈病具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按照不同混种比例布局了25个混种处理和7个单种处理,比较了品种混种对条锈病的控制效果和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相对抗病性指数(RRI)把品种抗性加以分类,并以相对混种效果参数(REM)比较各混种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混种对小麦条锈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混种处理相对于感病品种单种病情指数平均下降30.5;混种对小麦的增产效果比较明显。在25个小麦品种混种处理中,有14个处理有增产效果(REM>1),占56%,在甘谷试验地抗病(R)品种和高感(HS)品种按质量比5∶1混种时相对感病品种单种处理抗病增产效果最好,而在上庄试验地,高抗(HR)、中感(MS)和感病(S)按质量比1∶1∶1混种时相对感病品种单种处理抗病增产效果最好。品种混种作为综合治理小麦条锈病的措施之一,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CO2浓度升高和UV-B辐射增强综合作用对小麦条锈病流行组分的影响,预测未来气候条件下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人工接种条锈病菌32号生理小种的不同小麦品种(铭贤169、京9428、京0045和京冬8号)为供试材料,对其进行浓度升高的CO2和辐射增强的UV-B处理,分析二者对病害流行组分的影响。【结果】高CO2浓度下,在铭贤169、京9428和京0045上,小麦条锈菌的侵染概率显著提高,病害的潜育期缩短,病斑扩展量增加,AUDPC值显著增加。UV-B辐射对侵染概率、潜育期、病斑扩展和AUDPC的影响不显著。在CO2浓度升高与UV-B辐射增强的综合作用下,4个品种上的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组分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变化。【结论】CO2浓度升高能加重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危害,UV-B辐射对病害影响不大,CO2浓度升高与UV-B辐射增强两者综合作用对病害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