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篇
农学   16篇
  29篇
综合类   5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92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在水分胁迫下,平邑甜茶叶片3种不同底物内肽酶活性的变化可分为缓升期和速升期,分别对应于叶绿素含量的缓降期和速降期。水分胁迫使平邑甜茶叶片SOD活性先升后降, ASA含量大幅度降低, O2-·、H2O2、1O2含量增高,膜脂过氧化产物 MDA含量大幅度增加,且 Chl、O2-·、H2O2、1O2、MDA上升和下降的幅度与内肽酶活性的降低均呈显著相关。表明水分胁迫下活性氧代谢失调而累积的活性氧(O2-·、H2O2、1O2)导致内肽酶活性大幅度上升。  相似文献   
192.
连续2 a在甘肃陇东地区苹果园进行化肥提质增效试验,研究施用生物活性素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的可行性,并探讨减施化肥对果园土壤肥力、树体生长发育和苹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2018年在G1、G2两个试验果园设置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配施生物活性素(B)两个处理,并在2019年增设G3、G4试验果园,每个果园设置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配施生物活性素(B)、减施化肥30%配施生物活性素(RB)和减施化肥30%(R)4个处理。结果表明:2018年施用生物活性素(B)后,G1、G2果园土壤全氮含量有所下降,而叶片含氮量分别提升了11.2%、4.9%,树体的花芽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65%、45%,果实可滴定酸含量降低,果实香气提升;减施化肥30%处理(R),降低了土壤的pH值,除G1果园外叶片氮素含量均有所上升,其中G2、G3分别提高6.9%、12.9%;在成龄树果园中可提高产量,G1、G3两果园分别提高了35.8%、40.6%,但对施肥量较少的幼龄果园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减施化肥30%配施生物活性素(RB)技术应用后,土壤全氮含量和有效磷含量除G4外均略有下降,叶片氮素含量除G2果园外分别提高了15.0%、6.4%、3.0%,且其余树体指标的表现基本优于减施化肥30%处理(R)。在陇东地区果园施用生物活性素可显著促进幼树成花成果,并提高果实香气,减施化肥后总体未对成龄树果实品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3.
为了优化山定子(Malus baccata)遗传转化体系,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克隆到植物表达载体pBI121中,得到新型的重组质粒pBI121-eGFP。重组pBI121-eGFP质粒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EHA105介导下转化山定子。结果表明,叶片切块后振荡侵染5~8min,共培养3 d,之后用含有500 mg/L Cef的MS液体清洗后转移到含有300 mg/L Cef的筛选培养基中,同时卡那霉素的筛选浓度由5 mg/L加大到20 mg/L时,获得的转化效率较高。对体系优化过程中获得的7株抗性苗进行了PCR检测、RT-PCR分析、绿色荧光现象观察及荧光蛋白信号分析,结果显示,其中6株抗性苗PCR检测呈阳性,3个eGFP基因表达量较高的转基因株系T1、T3和T6的绿色荧光现象较强,且具有较高的荧光蛋白信号。荧光检测与分子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从而可以利用绿色荧光直接检测转基因植株,达到优化山定子遗传转化体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4.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山定子遗传转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定子叶片作为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的受体,通过比较在卡那霉素筛选培养基上的抗性芽百分率,研究激素配比、乙酰丁香酮、脯氨酸、共培养时间、预培养时间、侵染时间对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培养不利于山定子转化;菌液中添加乙酰丁香酮和脯氨酸对转化无明显影响;侵染10min,共培养3d抗性芽百分率最高;转化后叶片再生培养基的最佳激素配比为NAA1.0mg/L+BA2mg/L+TDZ4mg/L。抗性植株经PCR检测,初步证明外源目的基因已整合到山定子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95.
植保环节是种植业产生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重要来源,水果是我国种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果园植保高投入的特点使之成为制约种植业绿色发展的瓶颈。我国的水果生产以小农户为主,果园用药普遍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对其用药的管控难以有效实现。基于对主产区300余个苹果种植户的调查访问,首先回顾了我国苹果生产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分析了苹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小农户常规栽培管理是造成果园环境污染和水果质量安全隐患的主要原因的观点;其次从社会需要、农户需求、农户意愿3个层面分析了我国小农户苹果生产的植保托管需要,指出了构建果园植保托管体系的必要性;最后从我国水果产业绿色发展的视角,针对政府、服务者、农户3个行为主体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6.
以苹果属珠眉海棠(Maluzumi Mati)根为供体进行原生质体分离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酶解过程中酶液浓度、酶液渗透压、酶解时间均对原生质体分离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对于珠眉海棠,一步酶解法,两步酶解法皆可以分离根原生质体,但两步酶解法优于一步酶解法。两步酶解法的最佳分离条件为:Cellulysin 28 mg/mL+纤维素酶(Cellulase RS)15 mg/mL+果胶酶(PectolaseY-23)2 mg/mL。  相似文献   
197.
农业生产中叶面肥使用方便且针对性强,能在短时间内起到效果,是对土壤施肥的有效补充。最常用的叶面肥有氮、磷、钾以及三者的混合肥,不同的叶面肥在喷施时间和浓度上都有各自的特点。试验发现,在合适的时期,叶面喷施1%CaCl2、0.2%Na2B4O7和0.5%KH2PO4,能显著提高苹果果实成熟期可溶性糖含量。  相似文献   
198.
为研究原儿茶酸在鸡组织中残留消除规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在260nm处检测原儿茶酸在鸡组织中残留情况,确定流动相体积比为乙腈∶水=9∶91,用H_3PO_4调pH至2.5。结果表明:试验测得鸡肝、肾、肌肉、皮肤和脂肪中检测限分别为13.5、25.0、12.0和16.0ng/g,定量限为45、85、40和50ng/g;平均加标回收率为63.30%~102.65%,变异系数为1.01%~11.43%。以临床推荐剂量20mg/kg(体重)口服给药,每天2次,连续5d,肾脏、肝脏中原儿茶酸的残留量最高,皮肤和脂肪、肌肉中残留量较低。休药4h后,各组织中原儿茶酸残留量均低于最高残留限量(肝脏1.52mg/g,肾脏3.05mg/g,肌肉0.51mg/g,皮肤和脂肪3.05mg/g)。试验结果表明,原儿茶酸在鸡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较快,新药休药期的制定应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研究确定,目前初步建议休药期为0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