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4篇
  22篇
综合类   4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通过对黄河农场芦笋田土壤定点采样及其养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大部分土壤pH值偏高,有机质含量低,氮、磷、钾储备不足,速效氮和有效钾含量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有效磷为极缺状态。微量元素中铜和铁是中等水平,锌、锰和硼比较缺乏。阳离子代换量低,土壤保肥能力差。  相似文献   
12.
土壤微生物群落表征中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是生物圈的主要成员之一,而土壤微生物群落被认为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及敏感指标,指示土壤质量变化。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是一种新兴的用来表征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方法,已在土壤微生物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种植玉米下采煤塌陷区复垦地土壤结构中团聚体稳定性和每个粒径有机碳含量的差异,依托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土壤长期定位古交试验基地,研究玉米、自然恢复2种种植处理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团聚体中,各粒级团聚体所占比例大小为自然恢复>玉米根区>玉米非根区;土壤微团聚体在团聚体结构中占有优势,种植玉米根区与非根区复垦土壤团聚体各个粒径的含量,均以<0.25 mm的微团聚体含量最大,约占73.42%~78.73%。在微团聚体当中,种植玉米根区的团聚体指标几何平均直径比玉米非根区和自然恢复区都大,而种植玉米根区在分形维数比玉米非根区和自然恢复区都小。说明微团聚体在种植玉米区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较高。农作物种植提高了各粒径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比,各个粒径有机碳含量的发生变化与团聚体粒径的大小不一有关,土壤结构中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对整体有机碳含量的贡献率通过种植玉米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4.
旨在探索生物炭对黄土区农田的具体应用效果。采用大田试验,在不施氮肥和施氮肥(187.5 kg/hm2)处理下,分别设计了不同生物炭用量(0、6、12、24、48 t/hm2)试验,来观察对黄土高原农田土壤养分和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当施入187.5 kg/hm2氮肥时,24~48 t/hm2范围内的生物炭施用量对土壤养分促进作用效果最佳,其中48 t/hm2时全氮超出对照26.6%,碱解氮可超过对照约27.67%;6~12 t/hm2的范围时,玉米茎粗、叶绿素在生长中期均相对处于优势,且玉米养分含量和产量结果优于生物炭量大的处理。不施氮的情况下,生物炭也可促进土壤和玉米籽粒养分的积累。其中6~12 t/hm2时,土壤和玉米籽粒养分含量相对较高;24~48 t/hm2时玉米产量结果最佳,比对照高1468.2 kg/hm2,约13.39%。结果表明,生物炭的添加对土壤的养分影响较大,且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氮肥的投入情况。  相似文献   
15.
利用Biolog-ECO技术、WinRHIZO扫描仪及其图像分析技术,研究了对照CK(施肥量为0)、施复合肥F(施肥量为600 kg·hm-2)、施有机肥O(施肥量为7 500 kg·hm-2)、有机无机肥配施OF(施肥量为复合肥300 kg·hm-2+有机肥3 750 kg·hm-2)处理下煤矸石复垦区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及苗期玉米根系形态等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煤矸石复垦区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显著,OF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与Simpson指数最高,分别为3.22和0.96, Eveness指数最低,为0.21,而CK处理与之相反,Shannon-wiener指数与Simpson指数最低,分别为3.07和0.95,Eveness指数最高,为0.23;影响该区域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关键碳源包括6种氨基酸(L-精氨酸、L-天冬酰胺酸、L-苯基丙氨酸、L-丝氨酸、L-苏氨酸、甘氨酰-L-谷氨酸)、4种酯(D-半乳糖酸γ内酯、丙酮酸甲酯、吐温40、吐温80)、1种胺(腐胺)、5种酸(D-半乳糖醛酸、2-羟苯甲酸、4-羟基苯甲酸、r-羟基丁酸、D-苹果酸)、3种糖(-甲基D-葡萄糖苷、葡萄糖-1-磷酸盐、a-环状糊精)、3种醇(I-赤藻糖醇、D,L-a-甘油、D-甘露醇);OF处理下玉米根系形态参数如根长、根体积、根系分形维数及玉米生物性状如生物量、茎粗、株高等与CK处理差异最为显著,说明OF处理有利于煤矸石复垦土壤质量的恢复与提高,利于煤矸石复垦区玉米生长。  相似文献   
16.
一株耐铅土著微生物的吸附特性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株耐铅性达2 000 mg/L的土著微生物GDYX03进行吸附特性与机制的研究,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菌株GDYX03对Pb~(2+)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无营养物质提供的活细胞吸附效果比生长过程吸附效果好,且该菌株活细胞的最佳吸附条件是菌龄72 h,pH值5~6,接菌量5 g/L,温度30℃,时间30 min,初始质量浓度100 mg/L,在此最佳条件下,菌株GDYX03吸附率为98.852%,吸附量为19.73 mg/g。将吸附过程进行模型拟合,菌株GDYX03的吸附行为能很好地符合Pseudo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R2分别达0.999和0.996。通过透射电镜和红外光谱分析显示,菌株GDYX03对Pb~(2+)的吸附主要以表面吸附为主。研究证实了筛选出的肠杆菌GDYX03对Pb~(2+)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为当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土著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揭示不同工程复垦措施下采煤沉陷区土壤质量的演变特征,基于1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晋东南采煤沉陷区在表土剥离和混推复垦两种工程复垦方式下,10年间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土地生产力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复垦初期,表土剥离处理的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土地产出能力均显著高于混推复垦。复垦7年时,土壤的物理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与多样性和土地产出能力基本一致,差异不显著。复垦10年间,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始终表现为表土剥离>混推复垦;10年间表土剥离较混推复垦收益累计增加6609元/hm2,因此,表土剥离复垦方式在保持耕层土壤肥力及综合收益上要优于混推复垦。但复垦10年后,2种复垦方式土地生产力和肥力水平均很低,说明复垦方式只是矿区复垦过程的一个前置环节,矿区土壤的生态恢复是必须要结合施肥措施进行。  相似文献   
19.
芦笋属于一种宿根型农作物,一次种植可实现10年创收。山西省是全国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超过1.33万hm^2,占全国总面积的30%。20世纪90年代初期,山西省种植芦笋已步人产业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以永济为核心的芮城、河津、万荣、临汾的南部白芦笋产区,  相似文献   
20.
以孝义市克俄工矿复垦区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于2010年5月至2011年11月利用LI-8100测定了不同施肥处理试验区玉米田土壤呼吸的季节动态变化,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呼吸对土壤温度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2011年试验区玉米农田土壤碳通量均高于2010年;并且随着玉米生长期的不同,土壤碳通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尤其在玉米出苗、抽穗、灌浆期不同施肥处理间差异显著;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呼吸对土壤温度的敏感度Q10值也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CK<无机肥<有机肥+无机肥<有机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