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18篇
  13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紫花苜蓿根系生长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根据2003-2004年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清水县气象站紫花苜蓿Medicage sativa 2年栽培试验资料,分析了紫花苜蓿的根系生长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生育期所需用的气象资源与建植时间长短有关,建植1年的植株在播种-结荚期需用的光照、热量资源都高于建植2年的植株;结荚期以后,建植1年的植株生长速度加快,生育期时间缩短,需用的气象资源接近或少于建植2年的植株。根系的伸长速度与地上枝叶的生长速度关系密切,生长最快的时段是在地上枝叶停止生长或生长缓慢的冬、秋季节,最缓慢的时期是分枝到刈割的枝叶旺盛生长期。根系生物量与10 cm地温≥0 ℃积温呈非线性关系,在积温≥3 500 ℃后生物量开始迅速增长;根系的含水量在10 cm土层地温≥0 ℃积温达到1 580~1 815 ℃及5 344~5 941 ℃时达到最大。在相同的时段内,紫花苜蓿的土壤水分利用能力远强于粮食作物,其100 cm 土层内的水分累积消耗量比麦田偏高30%,地下土壤干层迹线比麦田深40 cm,持续的时间比麦田长约120 d。  相似文献   
52.
干旱对陇东及陇东南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旱灾害是影响陇东南及陇东地区粮食生产的主要气候灾害。评估其对该地粮食生产的影响及粮食作物种植的风险程度,是干旱研究工作的目的之一。根据陇东南及陇东4市1981-2006年粮食产量及各地同期历年降水资料,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4市的干旱灾害变化的基本特征和该地冬小麦和玉米受干旱影响的减产程度,构造了评价冬小麦及玉米种植风险系数及评价方法。结果表明,陇东地区比陇东南地区更容易发生旱灾,春旱以陇东地区的庆阳最易发生且程度严重,初夏旱以陇东地区的平凉最易发生,伏旱以陇东南地区的天水最易发生。冬小麦的种植比玉米的种植风险大,陇东地区粮食作物的种植的风险比陇东南地区大。冬小麦种植风险最大的地方为平凉,其次为庆阳,最小的为陇南。玉米种植风险最大的地方是庆阳,其次为平凉,最小为陇南。  相似文献   
53.
为了研究春耕春播关键期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及生产对策,利用西峰气象站1952—2015年3月下旬—4月中旬降水量记录和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90—2015年玉米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旱作区春耕春播土壤水分利用的适宜关键期3月下旬—4月中旬降水量逐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春耕春播适宜关键期3月下旬—4月中旬降水总量偏少的概率高达54.7%;4月上旬降水量偏少的概率大于3月下旬和4月中旬。为最大限度科学开发利用春季土壤解冻返浆水和3月下旬之前降水气候资源,旱作区在玉米等大秋作物适宜播种期的4月18—25日不适宜推广使用一次性完成施底肥覆膜与下种的复合型春播机械,应在3月下旬完成施底肥覆膜,避免播种前期的土壤水分蒸发损失。  相似文献   
54.
为了探索春季第一场透雨对冬小麦各个器官的发育影响,利用1981—2012年麦积国家标准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建立了透雨指数。结合天水农业气象站1981—2012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及各主要物候期各个器官生物量测量资料,分析了透雨指数的逐年变化趋势及透雨参数对拔节期冬小麦各个器官生物量累计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12年,透雨指数呈逐年降低趋势,有31%的年份第一场透雨出现在拔节生育期前。透雨出现的迟早,对拔节期的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叶片干物重、茎干物重影响较大;透雨的量级对叶鞘干物重、茎干物重、株干物重、单位面积干物重及小穗数影响较大;透雨指数与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叶片干物重、叶鞘干物重、茎干物重、株干物重及小穗数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55.
蒲金涌  李晓薇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2,(9):1971-1976,1996
[目的]研究麦积山景区生态需水特征。[方法]运用麦积山景区内多年土壤湿度资料及气象资料,对景区内生态需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麦积山景区内年实际需水量为678×106m3,土壤含水占21%,蒸散量占79%;最小生态需水定额为480×106m3,土壤含水占16%,蒸散量占84%;最小适宜生态需水定额为624×106m3,土壤含水占18%,蒸散量占82%。降水量为614×106m3,可消耗水中水分盈余78×106m3。降水量大于蒸散量的年份占76%。自21世纪80年代以来,蒸散量呈线性增加趋势,一年之中,6~10月降水量大于蒸散量,11~12月以及1~5月降水量小于蒸散量,蒸散需水靠土壤水调节。春季降水量与蒸散量相差较大,对瀑布、溪流等自然有一定影响。[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麦积山景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长远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6.
种植业布局模式,不仅直接影响农民的经济效益,也关系到该地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及高科技的大量投入,种植业的生产、经营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合理利用气候等再生资源发展,延长优质农业的生命周期曲线,改善种植产品的品质,开发作物新品种,更好地调整、利用土地资源,已成为当前种植业主要研究问题之一.本文就北道区种植业结构模型的调整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57.
通过种植试验,计算、分析了紫花苜蓿叶面积系数及光能利用率增长、变化规律,并与同年度粮食作物进行了比较,定量描述了紫花苜蓿在利用气候资源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58.
甘肃省胡麻生态气候分析及种植区划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根据甘肃省各地胡麻生物和气候特性,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不同气象因子对胡麻产量的影响,确定了胡麻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划综合指标,依此对甘肃省胡麻进行适生区划,并分区评述,同时提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途径.  相似文献   
59.
遵循资源产出量最大及资源投入量最小原则,充分考虑作物生产中气候资源的占有量及气候资源产出量,构造了西北旱作区农作物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定量评价模式,并以甘肃天水市为例,根据其农业生产现状,评价了不同种植方式下的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套种气候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单作及复种较低。  相似文献   
60.
天水市1961-2010年积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天水市7个国家基本(一般)气象站1961-2010年温度资料,借助于气候变化率、Mann-kendall等方法,对该地近50年农业气候热量资源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0年,该地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0℃的积温及≥0℃的日数、≥5℃的积温及≥5℃的日数、≥10℃的积温及≥10℃日数均有明显增加趋势;<0℃的积温及<0℃的日数呈减少趋势。气温升高、正积温及其天数增加和负积温及其天数减少有利于农业生产。建议根据气候变化,科学调整种植结构,充分利用农业气候热量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