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陇东地区冬小麦常年播种面积在 35万公顷左右,产量约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 50%,培育推广高产稳产的冬小麦新品种是实现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的主要手段.而品种的利用不仅要求高产,而且还要求稳产、抗逆性强、优质.本文通过对甘肃省 1999- 2002年陇东片冬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丰产、稳产性及综合农艺性状分析,为参试新品系和该区冬小麦生产提供合理利用意见.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是陇东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居粮食作物之首,既是当地人民的主食,也是食品工业的主要原料,因此,大力发展小麦生产,不断探索小麦丰产新途径,对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
在小麦生育期间由于受温度、水分、风雨等异常气象因素的影响,致使小麦生育严重受抑或死亡,从而降低其产量和品质.陇东地区冬小麦常年播种面积在35万hm2左右,产量约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50%[1],对甘肃省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陇东麦区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旱害、冻害和干热风害等.本文通过对陇东地区冬小麦气象灾害的分述和分析,提出了对应的预防措施,以便有效提高冬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4.
小麦 1兰天11号 1.1品种来源:系兰州农校杂交选育而成的冬小麦品种,原代号81t-53. 1.2适宜地区:主要适宜平凉半山区及陇南干旱山区. 2兰天12号 2.1品种来源:系兰州农校杂交选育而成的冬小麦品种,原系号85-261. 2.2适宜地区:适宜平凉半山区陇南二阴山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干旱是影响天水市地区粮食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运用1961-2010年天水市7县(区)气象站降水资料及2001-2010年冬小麦、玉米播种面积及产量资料,建立了干旱影响粮食产量的风险评估指数,并对不同冬小麦、玉米在不同季节受不同等级干旱的影响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轻旱出现的频率为7.09次/年,中旱频率为2.52次/年,重旱出现频率为0.50次/年,特旱出现频率0.25次/年。各等级干旱春季出现频率较高,其次为初夏和伏期,初秋出现频率较低。轻、重、特旱渭北地区出现频率较高,中旱藉、渭河谷出现频率较高。冬小麦轻旱、中旱风险指数较高,重旱、特旱风险指数较低;玉米轻旱风险指数较高,其次为中旱,重、特旱对玉米产量影响风险较小。冬小麦在春季受干旱威胁的风险较大,玉米在初秋受干旱威胁的风险较大。渭北地区冬小麦全生育期受干旱威胁风险较大,藉、渭河谷地区及秦安、清水玉米全生育期受干旱威胁风险较大。冬小麦干旱风险指数大于玉米,秋粮生产气候优势大于夏粮。  相似文献   

6.
玉米干旱气象保险指数研究——以陇东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是影响陇东南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为了探索该地域玉米种植干旱气象风险,运用1961—2015 年陇东南天水市区域内7 个气象站降水及同期玉米产量资料,分析1961—2015 不同类型干旱出现概率及其干旱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建立干旱气象保险指数并依据其对玉米种植的风险理赔额度进行计算分 析。结果表明:干旱对玉米产量无影响年份概率最高,为27.9%。春季、初夏、伏期3 个时段重旱依次出现的概率为0.1%,春季、伏期出现重旱而初夏出现中旱的组合及春季出现中旱、初夏及伏期出现重旱的组合出现概率分别为0.1%和0.2%,均属于小概率事件。在研究年份中,免于理赔的组合(干旱气象保险 指数≤10%)有9 种,0<理赔标准≤10%的干旱组合有17 种,10%<理赔标准≤40%的干旱组合38种,理赔标准>40%(干旱气象保险指数>50%)的组合为0。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是庆阳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0万公顷左右,其生产状况对保障全市粮食安全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意义重大.该区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生态条件复杂,自然灾害频繁,低温冻害,干旱少雨,红、黄矮病经常发生,特别是干旱导致冬小麦产量低而不稳.应用抗旱、丰产、稳产的优质专用冬小麦新品种,是推动冬小麦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丰产、节水型长6878是山西省谷子所选育,2002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001年引人我市,经过多年区域试验与生产示范,该品种表现抗寒、抗旱性强,丰产稳产性好,品质优良,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陇东塬区旱作粮食的影响,利用陇东塬区1961—2020连续60年气候因子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多项式函数、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进而分析80%保证率下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对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玉米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的初日呈提前趋势,终日呈现推后趋势,初终日期间持续天数呈现极显著增加趋势;80%保证率下,日均气温稳定通过0℃和10℃初终日期间降水量随年代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0℃和≥10℃积温随年代增加呈现增加趋势,日照时数随年代增加呈现递减趋势。农业气候资源变化造成小麦播种推迟,成熟提前,但生育期缩短主要体现在越冬期缩短上,有效生长期得到保证;夏季热量资源增加保证了玉米生长,成熟期提早为小秋作物收获后的秋播工作赢得了时间,有效扩大了作物种植面积。陇东塬区小麦、玉米气候产量与生育期内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水份影响着陇东粮食产量的生育全过程,水资源短缺是陇东塬区作物生长的制约因素;平均气温对小麦、玉米是不显著的负效应,温度是重要的影响因子;有效积温和日照时数对小麦、玉米的影响不一致,玉米受气候不确定性影响大于小麦。  相似文献   

9.
李科 《中国种业》2004,(9):21-22
胡麻是陇东地区主要的油料作物,也是重要的大田经济作物,在油料作物中,胡麻的油质被称为"油料之王".陇东地区胡麻种植面积约为6.01万~6.84万公顷,占油料作物的70%以上,平均单产为675~1235kg/hm2,种植区域遍布15个县(市),但各地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究其原因,主要是气候干旱,降水不均,土地瘠薄,品种混杂,播种质量不高,投入较少,耕作管理粗放及病虫草害严重.  相似文献   

10.
运用甘肃省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9年冬小麦试验观测及同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39年气候暖湿化趋势及对陇东冬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81—2019年陇东年平均气温以0.0644℃/a趋势持续升高,春季气温升高最明显,冬季次之。1995年以来,陇东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暖湿化特征明显。暖湿化对陇东冬小麦生产产生了比较显著的影响:(1)播种期推迟,成熟期提前,全生育期和越冬期缩短,但生长季生长天数并没有明显缩短。(2)营养生长阶段显著缩短,生殖生长阶段显著延长,对产量形成十分有利。(3)水分利用率,产量、千粒重、籽粒数、主要发育期干物重等产量构成要素增加趋势明显,不孕小穗率、越冬死亡率等显著降低,尤其1995年以来,气候产量增加趋势明显。(4)气候暖湿化有效降低了干旱和晚霜冻危害,使冬小麦种植边界北扩,高产适生品种增加。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作物生育期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作物生育进程受环境直接影响,其中气候条件是主要的影响因子之一。本文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分布,阐述了历史气候变化对小麦、玉米和水稻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使北方冬麦区小麦播期推迟,传统品种生育期缩短;西北区冬麦越冬死亡率降低,水分利用率提高,但全生育期缩短。东北区春玉米适宜播期提前,近50年来潜在适宜生长期延长10天左右,晚熟玉米面积增加;华北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适宜生育期延长,推动了小麦—玉米“两晚技术”发展;西北区玉米整体播期提前,灌区玉米全生育期延长,旱区生育期缩短。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生育期普遍提前,除东北区水稻生育期延长约3天/10年,其他地区水稻全生育期基本呈缩短趋势。总体而言,气候变暖使生产中作物春季适宜播期提前,秋季适宜播期推迟,生产中传统作物品种生育期普遍缩短。通过品种选择和播期调整,可以充分发挥热量资源潜力,规避关键生育期灾害风险,并通过延长作物生长期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淫羊藿生态适宜性评价及种植区划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笔者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利用GIS技术、模糊数学等方法,选取8个影响淫羊藿种植分布的潜在因子,构建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对甘肃省淫羊藿人工仿生种植适宜性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种植淫羊藿的面积为403.42万hm2,占甘肃省林地总面积的66.07%;主要分布在甘南州、陇南市、兰州市的榆中县兴隆山和七里河区南部的马衔山脉以及定西市岷县、漳县和渭源县部分区域,平凉市华亭县和关山、太统山、崆峒山沿线。通过适宜分区的划分,为甘肃淫羊藿野生变家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北方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着不合理灌溉施肥的现象,严重影响着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试验在种植季节外填闲期间,以休闲田地为对照,采用填闲作物种植和溴深层示踪技术研究了夏季填闲作物对土壤提氮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夏季种植填闲作物可显著降低根区土壤中无机氮素的含量,尤其是土壤表层的无机氮含量。休闲处理,土壤(0~180 cm)各层的无机氮含量均有增加。但在干旱条件处理下种植填闲作物后,土壤(0~120 cm)各层的无机氮含量均出现下降。夏季降雨量是造成土壤氮素淋洗的主要因素,且土壤中无机氮含量越高,氮素淋洗量越大。种植填闲作物可以有效地吸收土壤中氮养分,在模拟干旱年份和正常年份降雨量的处理中,种植糯玉米从土壤中吸收氮量分别为172.6,146.6 kg/hm2。溴标记试验进一步证明了填闲作物的提氮能力,下层土壤中溴均出现向上运移的现象。本研究证实了种植填闲作物糯玉米具有有效利用菜田土壤残留氮与阻控氮淋洗风险的作用,为北方日光温室典型种植模式氮素优化管理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The ability to accurately estimate crop planting date and planting progression has major implications in crop management, crop model applications, and in developing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future climate chang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1) identify major factors that determine planting initiation and progression of six major crops in the U.S. and 2) develop a spatially explicit planting initiation and progression model. The crops that were evaluated are maize (Zea mays),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rice (Oryza sativa), sorghum (Sorghum bicolor), soybean (Glycine max), and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County-level daily planting data from 2005 to 2015 for representative states were obtained from USDA Risk Management Agency. For the five summer crops, the earliest planting gradually shifts to later dates with increasing latitude and elevation. The trend is reversed for winter wheat, with planting initiation shifting to earlier dates from south to north and from low to high elevation. A minimum planting temperature threshold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five summer crops, which decreases from south to north and from low to high elevation. A maximum planting temperature threshold was established for winter wheat, which decreases from south to north but increases from low to high elevation. A spatially explicit temperature model as a function of latitude, longitude and elevation was established to predict planting initiation, while a soil texture-based soil wetness index predicts planting delays due to excessive precipitation. The model was calibrated with 2005–2009 data and validated with 2010–2015 data; it provided sound goodness of fit for planting initiation and weekly planting progression. The spatially explicit model for planting initiation and progression could be used to guide crop production planning and to improve the planting date and progression algorithms in crop models for regional simulation analysis.  相似文献   

15.
夏季干旱期间贵州农业气候资源优劣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飞  谷晓平  熊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9):205-209
为定量评估夏季干旱期间光照、热量和水分农业气候资源对粮食作物的客观影响,采取粮食光温生产潜力、光温水生产潜力评估方法,对比分析夏季干旱期间粮食生产潜力相对于气候平均状态的偏差,客观定量地分析夏季干旱期间贵州农业气候资源优势和劣势。研究表明:夏季干旱背景下,贵州水稻、玉米光温生产潜力相对于正常气候年份普遍偏高10%左右,光照和热量资源优势明显;而水稻、玉米光温水生产潜力却普遍偏低30%~40%,水分资源劣势限制了作物生长。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满足干旱期间农作物的水分需求,良好的光照和热量条件可更加有利于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青岛主要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青岛市胶州农业气象观测站1982—2014年冬小麦、1986—2014年夏玉米的生育期观测资料和同期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这2种作物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青岛市冬小麦从播种到返青各生育期均延迟,其中以分蘖期延迟最明显;起身至孕穗各生育期提前;生育期内平均气温的上升是导致冬小麦全生育期缩短的主要原因。夏玉米播种到七叶各生育期均提前,拔节到成熟各生育期均延迟,成熟期延迟的程度最大;6月降水减少是导致夏玉米成熟期延迟、全生育期延长的主要原因。未来10年,气候变化会导致冬小麦成熟期提前,全生育期缩短;夏玉米成熟期推迟,全生育期延长。  相似文献   

17.
基于投入产出比的视角,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对民乐县主要农作物的经济效益、投入成本及单方水效益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由于劳动力成本投入较高、作物种植机械化水平低,民乐县主要农作物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化肥、种子、水费在作物成本投入中所占比重较大;比较大麦、小麦、马铃薯(克新)、玉米和油菜5种主要农作物,油菜的单方水效益最高,最能有效利用水资源,而大麦则是最耗水作物。通过运用Stata软件,将各项成本对作物单位产值的影响程度进一步分析后表明,劳动力对大麦产值影响显著,即大麦为劳动密集型农作物;种子、化肥、机械投入对不同作物单位产值的影响程度差异性显著;水费投入对小麦、玉米和油菜的单位产值影响显著。因此,在水资源极为短缺的内陆干旱区,农户在未来种植中应参照农作物投入产出效率,从有效利用水资源,提高水效率和效益出发,选择经济效益与节水效率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18.
武威市霜冻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增强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减少霜冻造成的损失,笔者以1961—2015年武威市各县(区)霜冻和农作物生育及产量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霜冻特征及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影响。结果表明:(1)55年来武威市各县(区)初霜日推迟17~23天,终霜日提前20~29天,无霜期延长天数达39~48天;变异系数:无霜期终霜日初霜日;(2)终霜日60年代到90年代多为正距平,21世纪以来多为负距平;而初霜日和无霜期60年代到90年代多为负距平,21世纪以来为正距平;60、70年代距平变幅较大;(3)从霜冻出现时平均地面最低气温看,发生重霜冻害概率民勤9%,凉州2%;发生中霜冻害概率民勤7%,凉州7%,古浪2%;而发生轻霜冻害概率民勤84%,凉州91%,古浪98%;(4)霜冻对喜温作物春玉米的影响明显大于春小麦,且春玉米三叶—七叶期是霜冻危害最敏感的时期,初霜日越早、无霜期越短,春小麦、春玉米和粮食作物易受早霜冻害影响产量;而终霜日越晚,农作物遭受晚霜冻害风险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