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69篇
农作物   15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淡绿叶标记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叶色及育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华  薛庆中  田振涛 《作物学报》2005,31(4):438-443
以2个淡绿叶色标记的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TS1、TS3)和4个正常叶色可育系杂交,对其F2、F3群体进行叶色和育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淡绿叶遗传受2对基因控制,其中1对基因对另1对基因有抑制作用;不育性的遗传由2对主效基因及一些微效多基因共同影响;控制叶色和育性的基因各自独立遗传。应用累积分布曲线基因分析方法证明TS  相似文献   
72.
稻飞虱为害胁迫对水稻植株内主要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张金锋  薛庆中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0):1487-1491
 研究了水稻植株受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为害后体内的活性氧清除系统主要酶活性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受白背飞虱为害后,稻株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过氧化氢酶(catalase)活性下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在抗虫和感虫材料中有差异,前者活性增加,后者下降;受褐飞虱为害后,SOD活性增加,catalase和POD活性在抗虫材料中下降,而在感虫材料中增加;其为害造成的抗虫材料SOD活性增长率和感虫材料catalase活性下降率均比白背飞虱高。这和褐飞虱的取食量明显高于白背飞虱的取食量趋势相似。  相似文献   
73.
外源化学物质对籼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籼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施用外源化学物质EDTA、IAA、CaCl2、GA3及其联合使用结果表明:长日高温下,外源化学物质IAA、GA3及其与CaCl2联合使用对浙大247S与培矮64S花粉育性有一定恢复作用,但未能改变套袋小穗结实情况。短日低温下,IAA、GA:及其与CaCl2联合使用对浙大247S与培矮64S花粉育性由强至弱依次有较大恢复作用,并能不同程度提高套袋小穗结实率,表明籼型光温核不育水稻秋季短日低温下繁种时,合理辅助施用外源化学物质,能达到提高繁殖系数的效果。夏季长日高温以及秋季短日低温下,CaCl2及其整合剂EDTA对两核不育材料仅有弱效作用,而本实验中所用外源化学物质对协青早A育性基本上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74.
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大豆球蛋白基因导入水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克隆水稻谷蛋白基因Gt1启动子的基础上,以农杆菌双元载体pCAMBIA1301为起点,构建出以该启动子带动大豆球蛋白A1aB1b亚基基因表达的双元载体,并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获得转基因植株.经PCR检测和后代分析,大豆球蛋白基因已整合入水稻基因组,并在后代中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75.
水稻亚种间杂种一代部分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亚种间广亲和组合 CPSLO 17×IR_(26)和不亲和组合 7627 B×IR_(26)杂种一代部分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阐明在四分体时期以前一般花药发育均正常,单核期后 7627 B×IR_(26)杂种F_1部分花粉败育。TTC染色反应显示 CPSLO 17×IR_(26)组合比 7627 B×IR_(26)组合花粉脱 H 酶活性高。此外,CPSLO 17×IR_(26)F_1花药在位于药隔两侧的药室间凹陷部位底部的表皮细胞下形成两个发达的“药室间组织间隙”,这对花药开裂十分有利。荧光染色法看出两个不同杂种柱头上萌发的花粉粒数最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6.
采用群体分离法(Bulksergeantanalysis,BSA)和比较分析方法,以转基因水稻高代材料与非转基因水稻杂交得到的3个F2群体和1个DH群体为材料,分析遗传背景与外源基因对转基因水稻后代农艺性状变异的影响。结果发现,父本的遗传背景对农艺性状表现存在一定的影响;在消除环境因素影响的条件下,F2群体中外源基因对农艺性状变异起到重要作用,并促使农艺性状的分离程度增加。而DH群体中尽管外源基因促进株系变异系数增加,但对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的作用不显著。说明组织培养是产生农艺性状变异的主要原因,而外源基因的导入增加了农艺性状变异发生的机会。  相似文献   
77.
水稻广亲和品种与籼粳恢复系杂种 F_1及其亲本在花药培养出愈率、绿苗率和培养力上存在很大差异,三者变幅分别为0.44%~13.54%、0~42.865和0~4.69%。F_1平均出愈率高出亲本平均1.75倍,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对广亲和品种与恢复系杂交 F_1花粉植株以珍汕97A 和7627A 分别作为籼、粳测验种进行了广亲和恢复性的筛选和鉴定。来自杂交组合 CP-SL017/明恢63的花培系 TG7、TG8和 TG11综合了亲本 CPSL017的广亲和基因和明恢63的恢复基因,与籼、粳不育系和南京11、IR36,巴里拉、秋光等广亲和测验种测交 F_1结实均正常,并有矮杆、株型较佳、米质好、抗稻瘟病等优点。而且与珍汕97A 和7627A 等籼粳不育系配组还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可作为直接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的优良种质。证实花药培养是一条快速选育水稻广亲和恢复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8.
杂交稻新组合Ⅱ优8220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Ⅱ优8220(Ⅱ—32A/浙大8220)是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与浙江省种子公司协作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选育而成的抗病杂交籼稻新组合。表现高产稳产,抗稻瘟病,米质较优,容易制种等特点。2003年3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浙江省作晚稻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9.
 对541条水稻基因序列测定了其起译密码子AUG侧翼区序列(-20~+6)不同位点的同义密码子偏性及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与密码子适应指数(CAI)和密码子偏好指数(CPP)、mRNA丰度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位点分别有5个(-19、-18、-9、-4和+5)、8个(-19、-18、-14、-9、-6、-4、-1和+5)和7个(-18、-16、-15、-9、-7、-1和+6),其中只有-4和+5位点与CAI和CPP的值正相关,表明上述位点在转录水平上处于有利进化的自然选择压。对高表达的变应原蛋白基因7个特殊位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