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林业   6篇
农学   1篇
  5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阿拉善荒漠区豆科植物共生固氮资源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阿拉善荒漠区不同生态条件下栽培与野生的 2 0属 5 5种豆科植物结瘤固氮状况进行了调查。新发现有 15种豆科植物的结瘤状况是Allen文献中未见记载的 ,该区豆科植物种的结瘤率为 94.8% ,其根瘤形态大多数为圆形、棒状、指状 ,形态较为规则 ,白色、黄色者居多。乙炔还原活力测定表明 2 4.6 %为无效根瘤 ,乙炔还原活力小于 1μmol/ (g·h) ,占检测总数的 45 .9% ,对阿拉善荒漠区固氮效率低下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2.
薄荷叶两种腺毛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扫描电镜及薄切片技术研究薄荷叶的盾状腺毛和头状腺毛的形态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它们的腺毛原始细胞均来源于原表皮,都经二次平周分裂形成1个基细胞、1个柄细胞和1个顶细胞,两者的发生和早期发育相同。以后的发育过程中,由于有的腺毛的柄细胞迅速分化,其顶细胞不再分裂,从而形成单个分泌细胞构成头部的头状腺毛;有的腺毛的柄细胞保持分生组织状态,其顶细胞继续进行多次垂周分裂,从而形成由8个或16个横向扩展的分泌细胞构成头部的盾状腺毛。在腺毛分泌期,盾状腺毛分泌细胞的外壁出现明显的角质层下间隙,其中充满挥发油,而头状腺毛无明显的角质层下间隙。因此。薄荷腺毛发育中丙细胞分化状态决定其腺毛的类型和功能。  相似文献   
23.
进行漆树各类器官结构规律的解剖学研究,对改进漆树栽培管理技术、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有着一定的意义,也可为选育优良品种提供基本的依据。以往,日本学者Harada(1933)曾报导过漆树及其同属其它5个种叶子的解剖特征,1939年又报导了它们果实中树脂管和乳汁道的结构和形成过程。Metacalf 和 Chalk(1950)报导了漆树科植物营养器官的解剖。但是,关于漆树各类器官的结构规律,尚未见系统报导。我们自  相似文献   
24.
【目的】对盾叶莓的繁育特性及生态适应能力进行初步研究,为该物种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观察和生殖器官的显微结构观察,分析野生盾叶莓的繁殖特性;将野生盾叶莓引种到不同海拔地区,比较两地盾叶莓的物候期和繁殖特性,分析其生态适应能力。【结果】在自然条件下,盾叶莓的繁殖主要以根蘖苗和基生苗的方式进行。幼苗当年8月底长成,11月中下旬花芽分化形成;落叶越冬后次年4月上旬~5月上旬开花,单花花期5~7 d,传粉媒介主要是蜂类,6月底~7月上旬果实成熟。在两处引种地盾叶莓营养繁殖和营养生长均良好,在引种地1 果实产量比野生状态高,而在引种地2果实产量显著降低。扦插繁殖试验结果,蘸取1000 mg/L生根粉与100 mg/L硼酸混合溶液处理10 s的插条成活率最高,木质化插条90 d成活率为52%,半木质化插条成活率为93%。【结论】盾叶莓4~5月开花,6月底~7月初果实成熟,以营养繁殖为主要繁殖方式;在海拔11~50 m的低海拔地区引种,盾叶莓的营养生长状况良好,但结实量明显下降,生态适应能力较弱;在海拔800 m以上地区引种,盾叶莓的营养生长良好,结实率比野生植株高,物候期提前。  相似文献   
25.
对桔梗的形态特征、资源分布、生态环境、种子萌发特性、营养器官的生长规律、生殖器官的发育、核型分析、组织培养等生物学特性及其主要化学成分的提取和含量测定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认为今后应在桔梗的结构、生长发育变化与其主要药用成分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加强研究,为桔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栽培及提高其产量和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26.
油松树脂道的发育过程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鸿  胡正海 《林业科学》1995,31(1):51-55,T002
利用薄切片和组织化学方法对油松茎皮层树脂道发育过程中上皮细胞内树脂滴和淀粉粒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在树脂道原始细胞阶段,树脂滴稀少,淀粉粒2-5个;树脂道形成期间,树脂滴数量逐渐增加,体积增大,淀粉粒也呈递增趋势,两者都均匀分布于细胞质中;树脂道成熟阶段,上皮细胞内树脂滴明减少,主要分布于靠近腔道一侧的细胞质中,淀粉粒数量变化不大,而体积明显减小,通常分布于远离腔道一侧的细胞质中,在树脂道发育  相似文献   
27.
以库拉索芦荟叶为外植体,诱导出愈伤组织.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愈伤组织培养细胞结构分化状况.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培养物中芦荟素的含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芦荟组织培养细胞分化程度与芦荟素等有效成分产生的关系.结果表明:以叶为外植体,MS NAA1 mg/L 6-BA 0.5 mg/L培养基适于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细胞分化程度很低的愈伤细胞中芦荟素含量很低.细胞高度液泡化、分化程度高的愈伤组织中芦荟素含量较高.植物生长调节物通过影响芦荟愈伤组织细胞分化程度,进而影响芦荟愈伤组织中芦荟素等有效成分的产生.芦荟素含量与愈伤组织中细胞结构分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8.
7种番荔枝果树的叶片结构及其与抗寒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刘世彪  陈菁  胡正海 《果树学报》2004,21(3):241-246
应用叶片离析法和石蜡制片技术,对番荔枝科番荔枝属6种果树和比丽巴属1种果树的叶表皮特征和叶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番荔枝属的刺果番荔枝、山刺番荔枝和圆滑番荔枝表皮细胞垂周壁呈波浪状,表皮毛短或无;叶片厚度大,叶脉突起度(叶脉厚度/叶片厚度)小。杂交种番荔枝、非洲骄傲番荔枝(品种)、牛心番荔枝、秘鲁番荔枝以及比丽巴属的比丽巴番荔枝表皮细胞垂周壁呈直或弧状,表皮毛长;叶片厚度小,叶脉突起度大。还讨论了番荔枝果树叶片解剖特征与果树抗寒性的关系,认为表皮毛长、叶脉突起度大是抗寒性强的性状,反之则是抗寒性弱的表现。  相似文献   
29.
不同季节漆树树皮结构与漆酚含量变化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植物解剖学方法和分光光度法,系统观察、分析测定和统计分析陕西秦岭不同月份已割的和未割大木漆树以及已割的小木漆树的树皮结构、生漆中漆酚含量以及割漆季节中漆酚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季节漆树树皮中有、无功能韧皮部厚度的比值,乳汁道平均直径、单位面积个数,石细胞平均层数和团数,射线细胞列数等均有变化,其中有、无功能韧皮部厚度之比、石细胞平均层数和团数在1年中出现2次降低;乳汁道分泌细胞及乳汁道腔内生漆贮存量也出现2次减少;2)不同季节漆酚含量总趋势呈上升,但中间出现2次低谷;割漆季节漆酚含量从7月中下旬到8月中下旬呈逐步上升并达到最高(67.321 43%);3)漆树树皮结构变化与生漆漆酚含量的变化存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0.
【目的】对盾叶莓的繁育特性及生态适应能力进行初步研究,为该物种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观察和生殖器官的显微结构观察,分析野生盾叶莓的繁殖特性;将野生盾叶莓引种到不同海拔地区,比较两地盾叶莓的物候期和繁殖特性,分析其生态适应能力。【结果】在自然条件下,盾叶莓的繁殖主要以根蘖苗和基生苗的方式进行。幼苗当年8月底长成,11月中下旬花芽分化形成;落叶越冬后次年4月上旬~5月上旬开花,单花花期5~7d,传粉媒介主要是蜂类,6月底~7月上旬果实成熟。在两处引种地盾叶莓营养繁殖和营养生长均良好,在引种地1果实产量比野生状态高,而在引种地2果实产量显著降低。扦插繁殖试验结果,蘸取1000mg/L生根粉与100mg/L硼酸混合溶液处理10s的插条成活率最高,木质化插条90d成活率为52%,半木质化插条成活率为93%。【结论】盾叶莓4~5月开花,6月底~7月初果实成熟,以营养繁殖为主要繁殖方式;在海拔11~50m的低海拔地区引种,盾叶莓的营养生长状况良好,但结实量明显下降,生态适应能力较弱;在海拔800m以上地区引种,盾叶莓的营养生长良好,结实率比野生植株高,物候期提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