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3篇
农学   19篇
  2篇
综合类   70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8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玉米品种抗虫性对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3个不同抗虫性的玉米品种,研究了玉米品种抗虫性对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品种抗虫性对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无明显影响,但对均匀度和多样性有明显影响,玉米品种抗虫性越高,节肢动物群落的均匀度和多样性越高。抗虫性较高的玉米品种田间益害比明显高于抗虫性较低的玉米品种。说明玉米品种抗虫性有助于提高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稳定性和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2.
为了明确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解毒酶的影响作用,利用饲喂法和2-十三烷酮熏蒸法研究了植物次生物质2-十三烷酮和槲皮素对棉蚜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取食含0.1% 2-十三烷酮饲料的棉蚜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最大,取食含0.01%槲皮素的饲料棉蚜羧酸酯酶的活性最大,均与对照差异显著。用2-十三烷酮熏蒸处理24 h,棉蚜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最大,与对照比差异显著。以α-NA和β-NA为底物测定棉蚜羧酸酯酶的活性在处理48 h达到最大,分别为对照的2.45和2.53倍,与对照比差异显著。由此可见,饲喂法处理2-十三烷酮对棉蚜谷胱甘肽S-转移酶及槲皮素对棉蚜羧酸酯酶的诱导作用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亚致死剂量2-十三烷酮熏蒸对棉蚜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羧酸酯酶的诱导作用具有显著的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103.
有机磷类杀虫剂代谢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对有机磷类杀虫剂代谢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昆虫对此类杀虫剂的相关代谢抗性机制进行了总结,阐述了有机磷杀虫剂的生物代谢途径及相关代谢酶系。在生物体中,有机磷类杀虫剂主要发生氧化代谢、水解代谢和轭合代谢等反应。其氧化代谢主要在细胞色素P450酶系(P450s)的催化作用下进行,其中,最重要的氧化反应是硫代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氧化脱硫形成生物毒性更高的有机磷氧化物的反应,以及氧化脱芳(烷)基化的反应;有机磷杀虫剂及其氧化产物在生物体内还可发生水解代谢反应,在对氧磷酶PON1等磷酸三酯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低毒性或者无毒的代谢物;有机磷杀虫剂的轭合代谢主要是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的催化下进行的。昆虫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与昆虫中参与此类杀虫剂代谢的解毒酶的改变密切相关,其中,与有机磷类杀虫剂代谢相关的P450s基因的过量表达和酶活性增强、丝氨酸水解酯酶的过量表达及基因突变、GSTs基因的过量表达等,均可导致铜绿蝇Lucilia cuprina、桃蚜Myzus persicae等昆虫对二嗪磷和马拉硫磷等有机磷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明确有机磷类杀虫剂的结构特点、代谢途径以及昆虫对此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机制,对掌握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毒理学机制,安全有效地使用此类杀虫剂,有效治理害虫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药性,以及开发生物选择性好的新型有机磷类杀虫剂,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4.
不同杀虫药剂对水稻“两迁”害虫田间药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两迁”害虫)化学防治药剂缺乏的现状,2013年对新烟碱类、三嗪酮类、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类、氨基甲酸酯类等6种杀虫药剂对褐飞虱以及双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缩氨基脲类、有机磷类等9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进行田间防治效果评价。结果表明,施药后5 d和10 d,氟啶虫胺腈、呋虫胺、噻虫嗪、吡蚜酮对褐飞虱的防效分别为77.9%~90.9%和77.0%~90.5%,异丙威和噻嗪酮防效分别为40.1%~65.9%和20.6%~49.9%,氟啶虫胺腈、呋虫胺、吡蚜酮与异丙威、噻嗪酮防效差异显著。施药后14 d,茚虫威、四氯虫酰胺、氟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氰氟虫腙防治稻纵卷叶螟的保叶效果都在80%以上,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为71.3%,溴氰虫酰胺、稻散×毒死蜱、丙溴磷保叶效果为62.2%~69.9%,茚虫威、四氯虫酰胺与丙溴磷差异显著;茚虫威、四氯虫酰胺、氟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氰氟虫腙、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丙溴磷、稻散·毒死蜱杀虫效果都在90%以上,与溴氰虫酰胺防效61.9%差异显著。建议在实践中,可轮换使用噻虫嗪、吡蚜酮、呋虫胺、氟啶虫胺腈防治褐飞虱,轮换使用双酰胺类、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氰氟虫腙、有机磷类防治稻纵卷叶螟。  相似文献   
105.
根据蔬菜昆虫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实际特点,通过修订与完善实验教学大纲,优化与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兼顾共性与个性并存的实验教学方式,采用能力与效率相结合的实验考核方法,坚持实验与实习相互补充的实践教学模式,对蔬菜昆虫学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实践证明:通过实验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实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6.
中红侧沟茧蜂非典型气味受体的克隆及组织特异性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非典型气味受体的表达谱。【方法】使用RT-PCR法克隆得到中红侧沟茧蜂非典型气味受体基因序列。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研究其表达谱。【结果】克隆得到中红侧沟茧蜂非典型气味受体全长基因。该基因在触角中特异性表达。在雌虫触角中羽化当天达到最大表达量,雄虫触角中在羽化前d阶段达到最大表达量。【结论】该非典型气味受体在中红侧沟茧蜂触角中特异存在。  相似文献   
107.
对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发育期活性进 行了跟踪测定。从卵期开始,GSTs活性呈上升趋势,6龄幼虫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但化蛹初期仍维持较高水平;用培养基混药法研究发现,芸香苷和2-十三烷酮诱导种群5龄时 活性即达到峰值。6龄幼虫脂肪体GSTs活性最高,中肠次之,头部和表皮最低。用1-氯-2, 4-二硝基苯(CDNB)作底物时,中肠GSTs的 Km值最小。5龄幼虫中肠匀浆液中,GSTs活性90%以上集中在细胞液层,在微粒体、线粒体和细胞碎片层的分布均不超过5%;芸香苷诱 导种群3龄幼虫微粒体层GSTs活性分布明显比对照种群减少,而上清液层则比对照种群 有所增高。  相似文献   
108.
对温室白粉虱 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和烟粉虱 Bemisia tabaci羧酸酯酶(Car E)、乙酰胆碱酯酶 (ACh E)和谷胱甘肽转移酶 (GSTs)的生物化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比较 Car E活性 ,烟粉虱显著高于温室白粉虱 ,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 Car E对底物乙酸 -α-萘酯的 Km 分别为 0 .073mmol/ L 和 3.458mmol/ L。烟粉虱 ACh E活性分布高峰在 2~3m OD/ (min·头 )之间 ,而温室白粉虱 ACh E活性分布高峰在 10~ 15 m OD/ (min·头 )之间 ,烟粉虱 ACh E的 Km 值是温室白粉虱 Km 值的 12 .6倍。烟粉虱的 GSTs比活力为2 .218OD/ (mg pro·min) ,显著高于温室白粉虱的 GSTs比活力 0 .663OD/ (mg pro· min)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烟粉虱 GSTs对底物的亲和力比温室白粉虱高。  相似文献   
109.
桃蚜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抗性机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86—1990年对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抗药性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桃蚜对乐果的抗性最高为230倍,氧乐果为185倍,马拉硫磷为32倍,喹硫磷为19倍,倍硫磷为123倍,马拉氧磷为100倍,毒死蜱为39倍,抗蚜威为245倍,灭多威为39倍,呋喃丹为84倍,对西维因没有产生明显抗性。TPP 与氧乐果、乐果混用分别增效3.2倍和12.1倍;异稻瘟净与倍硫磷、马拉硫磷混用,共毒系数分别为236和234。增效醚(Pb)使乐果和氧乐果分别增效7.1倍和6.0倍。说明桃蚜的抗药性与羧酸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MFO)有关。在敏感种群中,β-NA 羧酸酯酶活性大于0.5(OD_(555)值/蚜·15分钟)的个体仅占1%,而在抗性种群中,这种类型的个体占78%—98%。不同抗性水平的桃蚜种群,乙酰胆碱酯酶对抑制剂敏感度的分布与其抗性水平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马拉氧磷、抗蚜威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中浓度(I_(50)),抗性种群是敏感种群的20倍和150倍。北京地区桃蚜的抗药性与磷酸酯酶和 GSH—S-转移酶没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0.
选用辛硫磷、对硫磷、敌敌畏和氧乐果4种有机磷类杀虫剂以及灭多威和甲萘威两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分别以1∶1、1∶3和3∶1的比例混用,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为试虫,分别测得单剂和混剂对其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羧酸酯酶(CarE)的抑制中浓度(I50),以联合抑制系数作为增效作用的参考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两种药剂不同配比的混剂对同种酯酶的联合抑制作用也往往不同。对AChE和CarE同时具有抑制作用的只有其中的对硫磷+甲萘威(1∶3)、辛硫磷+对硫磷(1∶3)和灭多威+氧乐果(1∶3),而甲萘威+敌敌畏(1∶3)、甲萘威+氧乐果(1∶1)、辛硫磷+甲萘威(1∶1)、对硫磷+氧乐果(1∶1)、对硫磷+氧乐果(1∶3)、敌敌畏+氧乐果(1∶3)、灭多威+对硫磷(1∶1) 7种混剂对AChE和CarE都具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