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0篇
农学   112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100篇
农作物   155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大豆抗斜纹夜蛾幼虫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孙祖东  盖钧镒 《作物学报》2000,26(3):341-346
网室人工接虫条件下, 大豆对斜纹夜蛾幼虫抗性的遗传, 在高感×高抗组合中, 表现出主基因+多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式, 都存在一对主基因, 抗性为部分显性; 而在高感×抗组合中, 则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式。 有主基因的组合中, 主基因遗传率较高, 一般在50%~70%, 多基因遗传率相对较低, 只有10%~30%, 抗虫性的遗  相似文献   
72.
大豆花叶病毒及抗性遗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智海剑  盖钧镒 《大豆科学》2006,25(2):174-180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大豆主要病害之一,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SMV株系划分体系,各地分别采用一套不同的鉴别品种对当地SMV进行株系划分。美国已鉴定并命名了对SMV4个不同位点的抗性基因Rsv1-Rsv4,多数研究认为,大豆对SMV不同株系的抗侵染分别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据报道,分别对6个株系的抗性基因Ra、Rsc7、Rsc8、Rsc9、Rn1、Rn3相互连锁,位于N8-(D1b+W)连锁群上;大豆对SMV的抗病、坏死以及花叶三类症状由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大豆不仅存在时SMV的抗侵染,而且存在抗扩展,抗扩展由一对加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国内利用杂交或回交方法,培育出齐黄22、汾豆60等一批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73.
利用网室采集的57份大豆资源的叶片,室内喂养刚孵化的斜纹夜蛾幼虫,以幼虫重为指标,鉴定大豆资源对斜纹夜蛾的抗性.综合2001年和2002年的鉴定结果,品种间、年份间、品种与年份互作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根据标准品种分级法对抗性鉴定结果进行划分,从供试的大豆资源中筛选出4个高抗和3个高感的标准品种,可以用于抗性的分级及抗虫新基因的发掘.  相似文献   
74.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耐铝毒性的变异特点及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波  赵团结  盖钧镒 《大豆科学》2007,26(6):813-819
铝毒害是酸性土壤中限制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探讨我国不同生态区大豆种质资源耐铝毒害性的遗传变异特点对于大豆耐铝毒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各生态区选出509份种质资源,采用苗期营养液砂培鉴定方法,以株高、叶龄、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的平均隶属函数值(FAi)作为耐铝毒性的指标,分析不同生态区品种对铝毒的耐性表现.结果表明,全国栽培大豆种质资源的耐铝毒隶属函数值存在相当大的变异,变幅为8.59%~74.83%,呈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单峰态分布;各生态区内均存在与全国相同的变异特点,生态区间的变异比较小,平均数变幅仅为39.24%~41.65%,区内变异明显地大于区间变异;大豆耐铝毒性的强弱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根据参考文献所选的对照品种在509份资源中都处于中间状态,说明大豆种质资源耐铝毒性存在更大的耐铝毒和敏感性的变异;按照FAi》65%(1级),遴选出了15份强耐铝毒资源,占所选资源总数的2.95%,分别来自Ⅰ、Ⅱ、Ⅲ、Ⅳ、Ⅵ生态区;按照FAi《15%(5级),遴选出5份强敏感性材料,占资源总数的0.98%,分别来自Ⅱ、Ⅲ、Ⅳ、Ⅵ生态区,可供大豆耐铝毒性遗传育种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75.
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Essex×ZDD2315的P1、P2、F1、BC1F3为材料,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机制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大豆脂肪含量受2对加性互补主基因 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16.23%,多基因遗传率为53.49%;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均为3对主基因 多基因遗传模型,其中均有2对主基因效应为等加性,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1.63%,91.51%和91.59%,棕榈酸多基因遗传率为14.78%,硬脂酸和亚油酸未估计出多基因遗传率;油酸为3对加性主基因遗传模型,其中2对主基因效应为等加性,主基因遗传率为74.66%;亚麻酸为2对等加性主基因 多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1.98%,多基因遗传率为24.17%.相关分析结果,棕榈酸、亚麻酸与脂肪呈极显著负相关(-0.272、-0.325);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呈极显著负相关(-0.833、-0.604);亚油酸和亚麻酸呈极显著正相关(0.287);棕榈酸与油酸亚油酸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0.255和-0.211);硬脂酸与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0.310).因此,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涉及到主效基因和多基因,脂肪及亚麻酸含量的主基因遗传率较低,其它性状主基因遗传率均在70%以上,改善脂肪含量要注重多基因的积累,改善脂肪酸组分可着重在主基因的利用,提高脂肪含量与改善脂肪酸组分无突出矛盾.  相似文献   
76.
以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及其保持系NJCMS1B的花芽为试验材料,利用试剂盒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分析了糖分含量(可溶性糖和淀粉)和总ATPase、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抗坏血酸氧化酶(AO)、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过氧化物酶(POD)等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相较于保持系NJCMS1B,总ATPase、PEPCK、AO和CAT活性在不育系NJCMS1A中显著下降;糖分含量、SPS和SOD活性在不育系NJCMS1A中下降水平不显著;POD活性在不育系NJCMS1A中显著上升。根据结果分析推测,与能量代谢或胁迫响应等相关的物质或酶活性在不育系NJCMS1A中的亏损现象可能是NJCMS1A花粉败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7.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SC18株系的抗性遗传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我国大豆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病毒病害,SMV株系SC18是我国东北和南方两大产区的优势株系,在黄淮大豆产区亦零星发生。本研究对5个抗×感杂交组合衍生后代分离群体接种SC18后,发现各组合F_1均抗病,F_2表现3∶1(抗∶感)分离比,F_(2∶3)表现1∶2∶1(抗∶分离∶感)的分离比,表明5个抗病亲本(中作00-683、滨豆95-20、东大2号、中品661和RN-9)对SC18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抗×抗杂交组合"中作00-683×东大2号"衍生后代分离群体接种SC18,F_2出现15∶1(抗∶感)的分离比,表明中作00-683与东大2号可能各携带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对SC18的抗性,且独立遗传;抗×抗杂交组合"中作00-683×滨豆95-20"的F_1、F_2和F_(2∶3)在接种SC18后均未检测出感病株,表明中作00-683与滨豆95-20所携带的对SC18的抗性基因是等位的。利用RN-9×7605重组自交家系将RN-9对SC18的抗病基因Rsc18定位到大豆6号染色体(C2连锁群)SSR标记Satt286和Satt277之间,遗传距离为6.12和4.69 cM。  相似文献   
78.
79.
夏大豆品种抗豆秆黑潜蝇抗源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1983—1985年,对南方4582个大豆品种进行了抗蝇性抗源鉴定。初筛时,于1983年8月和10月分别对2064个和3610个大豆品种进行测验。根据每品种10株的平均虫量,筛选出855个品种,连同新参加筛选的972份材料和感性品种,设立无重复的试区,于1984年8月再次进行筛选。将从第二次筛选出的219个品种于1985年设立了3次重复的试区,以虫量结合虫道进行鉴定,从中选出15个品种。这些材料可以供抗性机制和抗蝇育种研究之用。本文尚就叶柄的含虫量,主茎虫道长度与抗性分级标准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0.
戚存扣  盖钧镒 《作物学报》2002,28(4):455-460
应用作物数量性状QTL体系检测的主位点组方法对不同地理来源的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12个品种双列杂交组合的开花期(播种-初花日数)性状的遗传差异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1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开花期的遗传受4个主基因控制, 其加性效应分别为-17.22**, 2.71*, 6.09**和-1.05, 显性效应分别为-3.67*, 1.07*, 4.52*和-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