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0篇
农学   112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100篇
农作物   155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是用于分析数量性状表型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该方法便于育种工作者利用杂种分离世代的数据对育种性状的遗传组成初步判断,制定相应的育种策略,也可用于校验QTL定位所揭示的数量性状的性状遗传组成。回交自交系(BIL)群体是永久性群体,可以进行有重复的比较试验,适用于受环境影响较大的复杂性状的遗传研究。本研究以BIL群体为对象构建了4对主基因、主基因加多基因分离分析方法的遗传模型,包括2类11个遗传模型。利用基于IECM (iterative expectation conditional maximization)算法的极大似然分析方法估算各个混合遗传模型中的分布参数,用AIC值和一组适合性测验结果选取最优模型,并从入选模型的分布参数通过最小二乘法估计遗传参数。由1个模拟的随机区组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模拟群体中遗传参数的估计值与设定值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利用本文建立的模型重新分析大豆回交自交系群体(Essex×ZDD2315)及其亲本对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 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数据后发现4对主基因模型优于原报道的3对主基因模型,说明本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22.
高光谱遥感估测大豆冠层生长和籽粒产量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代作物育种需要监测大量育种材料的生长并估测产量潜势, 高光谱遥感技术为此提供了简单、快捷、非损伤性测定的可能途径。选取30份大豆育成品种进行连续2年的产量比较试验, 在盛花期(R2)、盛荚期(R4)和鼓粒始期(R5)测定地上部生物量(ADM)和叶面积指数(LAI), 并利用ASD高光谱地物仪同步收集大豆冠层反射光谱信息。供试品种间ADM、LAI和产量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不同生育期可见光和近红外区域的光谱反射率与大豆ADM、LAI及产量均有显著相关, 尤其在R4和R5期相关性最高。在构建大量光谱参数的基础上, 遴选出对ADM、LAI及产量预测精度较好的回归模型。其中, R5期的P_Area560光谱参数与LAI和R4期的V_Area1450光谱参数与ADM构建的两个生长性状的监测模型效果最好, 决定系数(R2)分别为0.582和0.692。未发现单一生育期光谱参数对大豆估产的有效模型, 但综合R2期NPH1280、R4期V_Area1190以及R5期NPH560构建的产量估测模型, 决定系数(R2)达到0.68, 效果较好。本研究  相似文献   
23.
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SC18株系的抗性遗传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我国大豆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病毒病害,SMV株系SC18是我国东北和南方两大产区的优势株系,在黄淮大豆产区亦零星发生。本研究对5个抗×感杂交组合衍生后代分离群体接种SC18后,发现各组合F_1均抗病,F_2表现3∶1(抗∶感)分离比,F_(2∶3)表现1∶2∶1(抗∶分离∶感)的分离比,表明5个抗病亲本(中作00-683、滨豆95-20、东大2号、中品661和RN-9)对SC18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抗×抗杂交组合"中作00-683×东大2号"衍生后代分离群体接种SC18,F_2出现15∶1(抗∶感)的分离比,表明中作00-683与东大2号可能各携带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对SC18的抗性,且独立遗传;抗×抗杂交组合"中作00-683×滨豆95-20"的F_1、F_2和F_(2∶3)在接种SC18后均未检测出感病株,表明中作00-683与滨豆95-20所携带的对SC18的抗性基因是等位的。利用RN-9×7605重组自交家系将RN-9对SC18的抗病基因Rsc18定位到大豆6号染色体(C2连锁群)SSR标记Satt286和Satt277之间,遗传距离为6.12和4.69 cM。  相似文献   
24.
盖钧镒  王建康 《作物学报》1998,24(4):402-409
主-多基因性状在分离世代中表现出多峰或偏态现象,具有混合分布的特征,本文利用混合分布理论提出了从回交流中F2:3家系个别分离世代鉴定主要基因的存在并估计其遗传效应的统计分析方法,利用所提出的方法可以鉴别主要基因的存在并估计其遗传效应和方差等遗传参数。  相似文献   
25.
大豆种质资源对南京地区重要食叶性害虫抗性的鉴定EvaluationofSoybeanGermplasmforResistancetoLeaf-feedingInsectsinNanjing笔者从1983年开始,采用黑光灯诱蛾和田间普查的方法调查南京地...  相似文献   
26.
大豆品种资源的研究,已往大都集中在筛选有关高产、早熟、高油分、高蛋白、抗病虫、抗逆性等的材料和特定基因。这类研究为近40年来中国、美国及世界各地大豆育种的进展奠定了基础。在群体水平上也做了许多揭示地方品种群体特点以及群体表现与自然栽培等生态条件间关系方面的工作。这类研究有助于制订当地育种计划。另一种研究地方品种资源群体的途径是数量遗传分析。马育华与盖钧镒研究了江淮下游  相似文献   
27.
大豆杂种世代的遗传变异研究有以下三个目的:(1)理论上,从F_1杂种的表现,与其亲本比较,提供了在杂种群体内关于基因作用的信息。例如F_1子代优于中亲本就可以推论基因有非加性作用。(2)为大豆育种的早代测定提出理论依据。因从杂交后代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的分析就能够作确定选配亲本和淘汰杂交组合的参考,从而在杂交育种上有了预见性。(3)为杂种大豆品种在生产上应用提供实际依据。一般自花授粉作物,生产上F_1代杂种品种能够有实用价值必须满足两个要求:(1)F_1代产量表现有显著地高的杂种优势;(2)一种能够经济有效地获得大量杂种种子方法。  相似文献   
28.
干豆乳和干豆腐产量遗传的母体效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选用4个组合研究了种胚世代干豆乳和干豆腐产量的母体效应。结果表明,灌云大黑豆×六合小叶青组合种胚世代F#-3家系间的干豆乳和干豆腐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F#-2群体间的差异不显著,而且F#-2群体内、F#-3家系内的变异均没有显著大于纯系品种内不同种子间的变异,说明干豆乳产量和干豆腐产量主要不是决定于受精后种胚的基因型,而是决定于母体效应,其中包括显著的母体核影响。六合小叶青×新沂小黑豆和上饶干不死×淮阴秋黑豆两个组合种胚世代正反交F#-2的干豆乳和干豆腐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母体的细胞质效应,其值分别为1.38(±0.66)g/100g、1.31(±0.69)g/100g和1.64(±0.92)g/100g、1.11(±1.00)g/100g。除细胞质效应外,还可能由母体核影响所决定;南农73-935×六合小叶青组合的细胞质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29.
大豆不同来源短叶柄性状的遗传和有关农艺性状表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吉林引入的短叶柄材料公交7622—4—1—4 在南京与2 个长叶柄亲本南农94—524、洪引1 号杂交,表现一对基因分离结果,其与南京发现的短叶柄材料NJ90L—1SP杂交,F1 和F2 均表现为短叶柄,表明二者有相同的遗传基础,因NJ90L—1SP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故推论公交7622—4—1—4 可能亦受两对隐性重叠基因控制。从南农86—4×D76—1609 组合BC2F2 群体初步结果表明,D76—1609 短叶柄性状与豆荚伏茸毛间存在连锁现象,重组率r= 3.01±1.21% 。源于NJ90L—1SP和公交7622—4—1—4 的短叶柄叶枕不正常,农艺性状较差,尚难直接利用;源于D76—1609 的短叶柄与长叶柄后代相比表现晚熟、较易倒伏,但有可能获得高产、抗倒重组类型。  相似文献   
30.
中国1923-1995年育成的651个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923~1995年中国651个大豆育成品种(包括东北330个、黄淮海210个、南方111个)的系谱归纳出348个祖先亲本,将育成品种归属为348个细胞核家族和214个细胞质家族.全国每个育成品种实际使用的祖先亲本数由1960年前的平均1.59个增至1991~1995年的平均6.39个,总平均3.79个祖先亲本.从一个地区的祖先亲本总数着眼,东北、黄淮海、南方平均每个育成品种拥有的细胞核和细胞质祖先亲本数分别是0.50个和O.25个、0.71个和0.40个、0.97个和0.54个.祖先亲本的遗传贡献并不平衡,各区均有少数祖先亲本在育成品种中占很大遗传份额,东北地区尤为突出.黑龙江、山东、吉林、江苏等省大豆育成品种的细胞质来源均较为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