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0篇
农学   112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100篇
农作物   155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大豆作图群体检验与调整后构建的遗传图谱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应用RFLP、SSR、AFLP对大豆重组近交系群体NJRIKY的 2 0 1个家系进行分析。根据RFLP标记的分析结果 ,通过模拟群体抽样标准法 (SPSC)对试验群体进行了检验与调整。结果表明 ,试验群体偏分离的家系较多 ,且整体偏向于亲本科丰 1号。汰除偏分离家系后 ,群体减少为 184个家系。对 3种分子标记进行连锁分析 ,结果表明 ,RFLP和SSR标记在基因组中的位置相对稳定 ,可以作为锚定标记 ,有利于连锁群的归并和不同图谱的比较整合 ;而AFLP标记容易出现聚集现象 ,从而造成连锁群上出现很大的空隙。以RFLP、SSR和形态等标记构建了包含2 2个连锁群的图谱 ,共 2 5 6个标记 ,总遗传距离为 30 5 0 .9cM。与未调整群体作图结果相比 ,19个标记及 2个连锁群有根本性改变。该图谱为基因定位、比较基因组学和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等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2.
大豆“南农86-4”突变体筛选及突变体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60Co γ射线和甲基磺酸乙酯(EMS)分别对“南农86-4”大豆种子进行诱变,并构建大豆突变体库。结果在M3代分别获得40份和145份叶、茎、花、种子、子叶等性状变异的材料。在两种方式诱变的M3代都获得蛋白质和油含量变化的材料,尤其在EMS诱变的M3代中获得47份蛋白质含量比对照高5个百分点以上的材料,5份蛋白质和油总含量比对照高5个百分点以上的材料。这些突变体可以作为新的种质资源,构建的突变体库也有助于大豆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3.
酸性土壤中的铝毒害是限制作物生长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拟南芥中的At STOP1(Arabidopsis thaliana sensitive to proton rhizotoxicity 1)是一个调控多种铝毒耐受机制相关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在拟南芥耐铝毒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研究大豆中STOP1-like基因的表达特性,本研究利用RT-PCR从耐铝毒大豆品种科丰1号中克隆了一个位于第16染色体的STOP1-like基因,命名为Gm STOP1。该基因的编码区(coding DNA sequence,CDS)序列长度为1566 bp,编码521个氨基酸。在Gm STOP1起始密码子上游1500 bp的核苷酸序列区间预测到多种顺式作用元件,包括与激素、热、逆境响应等相关的应答元件,如ABRE、HSE、TC-rich重复序列等。蛋白质结构预测表明Gm STOP1不具有跨膜结构和信号肽,含有4个保守的Cys-2-His-2锌指蛋白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显示Gm STOP1与菜豆(Phaseolus vulgaris)中的STOP1-like蛋白亲缘关系较近。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Gm STOP1定位于细胞核,说明Gm STOP1蛋白可能在细胞核中发挥其功能。Gm STOP1基因在种子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根、茎尖分生组织、茎、叶、花、荚等多种组织中也均有表达。用25μmol L–1 Al Cl3溶液处理大豆幼苗,Gm STOP1基因在根中上调表达,24 h达到最高相对表达量,约为对照(0μmol L–1 Al Cl3)的9.2倍,表明该基因的表达受铝离子的诱导。此外,ABA、Na Cl和PEG等胁迫也能诱导大豆根和叶中Gm STOP1基因的上调表达。由此推测Gm STOP1基因可能参与大豆对铝毒、高盐和渗透等非生物胁迫的应答过程。  相似文献   
104.
中国南方大豆干物质积累、分配等生理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73个生育期相近产量水平不同的南方大豆品种研究结果说明,籽粒产量与生物量及收获指数正相关,尤以后者更密切。鼓粒期茎叶比与收获指数显著相关,因而也与籽粒产量显著相关。初花期、结荚期等干物重与生物量显著相关,因而也与产量显著相关。作物生长率反映干物质积累的速度,与生物量及籽粒产量显著相关。叶质重、生殖生长期/营养生长期比值因分别与净同化率及收获指数相关而与产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5.
本文以三个蛋白质含量改良群体为材料研究了在蛋白质含量选择之后,产量的选择潜势和选择方法。结果表明:三个大豆蛋白质含量改良群体的产量均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和选择潜势。群体中产量与蛋白质含量之间的相关不显著,表明在大豆高蛋白质含量育种中先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改良再进行产量选择是一种可行的策略。在产量改进的选择中,株行世代直接选择的实际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06.
小麦品质特性的分类及相对重要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麦品质育种中品质选择指标的有效性和简便性,以品质特性各并的3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对15个小麦品质特性进行了分类及相对重要性分析。结果表明,在15个品质特性的105个线性相关系数中,达到极显著水平和显著水平的分别为88个和6个,说明绝大多数品质特性之间存在着程度不等的线性相关。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将15个品质特性分为4类:①蛋白质及面筋数量类,包括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干面筋含量;②面筋质量特性和面包特性类,包括面筋指数、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面时间、8min尾高、8min尾宽、面包体积、面包纹理和面包评分;③耐揉指数和弱化度;④衰落值。对面包烘焙特性的逐步回归表明.干面筋含量、面筋指数、形成时间和耐揉指数为小麦品质特性的重要选择性状。35个品种的聚类分析结果支持了本研究关于小麦品质特性相对重要性的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107.
本文在大豆有限、亚有限与无限型茎顶判别标记性状基础上,选用最大叶片着生节位相对值(LRV)和最长叶柄着生节位相对值(PRV)做为划分有限型与亚有限型的指标,借助次数分布(图)法和混合模型法确定1/3节位处(距茎顶)为分界点,≤0.33为有限型,>0.33为亚有限,此方法简称为茎顶花序-1/3节位相对值法(AR-LRV,AR-PRV).  相似文献   
108.
白羊年  盖钧镒 《大豆科学》2003,22(3):161-165
1998和 1999年夏选用 5 1份大豆材料对NJCMS1A进行测验性交配。在花期治虫预防昆虫传粉的基础上 ,通过成熟期的植株结实性辅以花粉发芽试验来判断F1雄性育性的恢复性。在此基础上初步筛选出了NJCMS1A的恢复源 2 1个以及保持源 17个 ,其中不育细胞质的提供者N885 5是不育系的恢复源。  相似文献   
109.
豆乳和豆腐产量、品质及加工性状的相关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全国261个大豆品种为材料,研究豆乳和豆腐产量、品质、加工性状及籽粒营养成分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干豆乳产量与豆乳蛋白量、蛋白抽提率、掾抽提率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总糖含量、豆渣蛋白量、总糖量、豆渣蛋白损失率、脂肪损失率极显著负相关;干豆腐产量与豆乳絮凝率极显著正相关,与乳清干物质量极显著负相关;干豆乳蛋白含量与籽粒蛋白含量、豆乳蛋白量极显著正相关,与干豆乳总糖含量极显著负相关;干豆乳脂肪含量与籽粒脂肪含量、豆乳脂肪量极显著正相关;干豆乳总糖含量与籽粒总糖含量、豆乳总糖量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蛋白含量极显著负相关;干豆腐蛋白含量与豆腐蛋白量、蛋白絮凝率、蛋白利用率极显著正相关,与乳清蛋白损失率极显著负相关;干豆腐脂肪含量与豆腐脂肪量极显著正相关;干豆腐总糖含量与豆腐总糖量极显著正相关;蛋白抽提率与脂肪抽提率极显著正相关;蛋白利用率、脂肪利用率、蛋白絮凝率、脂肪絮凝率相互间均为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较大,为70%-100%。  相似文献   
110.
1987~1993年对山东省所有14个地市有代表性县区及邻省部分县市的大豆孢囊线虫病上标样,进行了病原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表明,山东省存在1、2、4号生理小种,并初步确定了1号生理小种分布于济南以南、以东各地市;2号生理小种分布于鲁东北的德州、聊城;4号生理小种分布山东菏泽、东营等地市。来源于不同地区的病原虽属同一生理小种,但其侵染力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