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7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42篇
  22篇
综合类   135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54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干旱对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控制灌溉法对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的83个大豆品种在2015年和2016年进行全生育期干旱处理,分析全生育期干旱处理对各品种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主茎分枝数和百粒重等农艺性状的影响,并且对丙二醛、叶绿素含量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干旱处理下57%~95%大豆品种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主茎分枝数、百粒重有所下降。与正常供水下相比,大部分材料丙二醛含量上升,叶绿素含量下降。通过对这些农艺性状在在干旱处理后的变化幅度分析,发现这些农艺性状对干旱响应敏感性强弱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株高、百粒重、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变异系数变化较大,最易受到干旱影响。绝大多数大豆品种在干旱处理下,部分农艺性状相关性发生改变,但也有少数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在条件下未发生变化,说明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大豆品种对干旱的响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2.
磷与水分互作的根土界面效应及其高效利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磷与水分利用率低是制约作物生产的重要因子。磷必须在水分的作用下通过根土界面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磷和水分在根土界面的互作效应是影响其高效利用的关键环节。本文以根际为核心,重点综述了磷与水分在根土界面的互作机制,并剖析了通过强化根土界面磷与水分的协同,提高农田水肥资源利用效率的根际调控途径。[主要进展]根系的形态和生理变化深刻影响磷和水分的有效性,而根系生长和根际过程依赖于植物的营养和水分供应状况,作物根层适宜的水分和养分供应水平能最大化根系和根际过程的效率,从而促进作物对磷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作物根系除了能对根层土壤中磷和水分的系统供应做出响应外,也对局部磷和水分的变化产生形态和生理上的反应。根系响应磷和水分的表型可塑性与植物激素的调控作用密切相关。ABA、乙烯、NO均参与磷和水分互作的调控过程,质外体pH在调控植物抵抗水分胁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与植物的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展望]深入理解根土界面水与磷互作的协同过程及其调控机制是提高集约化作物体系水分和磷利用效率的关键。未来的研究方向与重点包括:进一步揭示磷和水分互作与激素信号途径之间的关系,探明农田生态系统中磷与水分互作的根土界面效应及其高效利用的协同机制,建立不同种植条件下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的根际调控途径,为通过根系、根际的定向调控,发挥其生物学潜力,提高集约化农田水肥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3.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北部重要的省区,因其独特的历史进程、地理区位和气候环境等影响,在全国各省市中属于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之一,同时又具有非常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如何更加高效地利用农业资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提高现代化集约型农业发展水平;提高科技应用水平,进一步推动科技强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强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生产标准,打造优质安全的本土食品品牌。  相似文献   
54.
分别采用水培和土培实验方法,研究了两种培养方式下砷对砷超富集植物大叶井口边草(Pteris cretica var.nervosa)生理生化的影响.将大叶井口边草分两组培养:一组置于0、5、20、50 mgAs·L-1含砷Hoagland营养液下,另一组置于0、50、100和200 mg As·kg-1土培条件下.培养14d后,测定叶片光合色素、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砷胁迫导致大叶井口边草叶片叶绿素、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以及POD、CAT、SOD活性发生明显变化.随着砷浓度增加,无论水培和土培方式,相对于对照,叶绿素a、a+b含量均显著减少(P<<0.05),但叶绿素a/b无显著差异(P<0.05),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P相似文献   
55.
试验设计了鲜奶奶质综合指标快速检测仪,针对离子选择性电极响应时间长的特点,采用多传感器并行处理和主从两级的电路结构,解决了指标检测的快速性与传感器响应时间长之间的矛盾。采集数百个样本进行了仿真和测试。9种典型样本的测试结果表明,利用所建模型检测正常鲜奶和掺入杂质鲜奶的结果均在要求范围之内,吻合较好,满足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56.
KAP基因家族角蛋白相关蛋白9.2(KAP 9.2)是超高硫角蛋白相关蛋白基因家族中的一员,可能在连接中间微丝角蛋白中起重要作用.研究通过DNA测序和PCR-RFLP技术对KAP9.2基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KAP9.2基因在286位存在T/C突变,该突变位点能够被Pst Ⅰ识别并切割,在785个内蒙古白绒山羊、212个陕北白绒山羊及239个奶山羊个体中均出现TT、TC、CC三种基因型,其频率分别为0.047,0.519,0.434;0.180,0.592,0.228;0.431,0.544,0.025 1.T和C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307,0.476,0.703和0.693,0.524,0.297.X2检验表明3个山羊品种在KAP9.2位点上均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5),T和C等位基因的频率在绒山羊和奶山羊中差异显著(P<0.05),C等位基因为绒山羊的优势基因,揭示该等位基因可能与绒性状有关.  相似文献   
57.
利用6个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采用基因型×环境互作下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研究杂交粳稻谷粒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长厚比、宽厚比的加性及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均达极显著水平;粒长、长厚比、宽厚比的显性效应达极显著水平,粒宽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达极显著水平,粒宽的遗传存在显著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遗传相关分析表明,粒长与粒宽的加性和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与长宽比的加性和加性×环境互作效应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粒长与粒厚的加性×环境互作效应、与宽厚比的显性效应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8.
<正>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孟德尔确立了遗传学说,为近代生物科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在农业上应用最早、受益最大的,就要算是杂交玉米了。许多遗传学家和育种学家为培育杂交玉米做出了贡献。然而,直到20世纪50年代,吉林省的玉米育种工作还是一片  相似文献   
59.
山地风景区景观资源评价——以花萼山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欣  王昕 《广西农业科学》2013,(9):1576-1583
[目的]为我国山地风景区景观资源评价、利用、管理以及山地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地处我国秦巴山区的花萼山为例,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NDVI、高程变异系数、坡度、坡向等特性进行区域性自然景观特征分析,并综合考虑山地风景区的特点,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评价法进行景观资源综合评价.[结果]花萼山NDVI分布于0.50~0.72,植被丰富,覆盖率高;高程变异系数为24.59%,相对高差较小,景观视觉冲击性一般;坡度在25~38°范围内占总面积的42.62%,微地形下景观变化多样,景观效果好;阳坡占总面积16.84%,阴坡占20.45%,均处于劣势,景观优越区较少;盐茶古道、扁桶峡、大竹河、花萼主峰、长洞湖、曹家峡资源综合得分均超过7.100,综合价值最高;综合得分在6.300~7.000的资源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具有较高的现实开发价值.[建议]花萼山景观资源开发应坚持以生态为基础、与文化相结合,以圈层明梯度、以分区显层次,以交通为骨架,突出重点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60.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含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尿素对水稻茎蘖、全生育期、穗粒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尿素处理相比,李家圈村和河中堡村试点水稻田施用含DMPP硝化抑制剂尿素均可以促进水稻分蘖,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分别增加10.1%、5.7%;提高水稻产量,增产率分别为10.6%和1.8%。DMPP抑制剂还可延长水稻灌浆时间,提高水稻成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