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5篇
  3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氮肥运筹方式对优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7,他引:28  
孔令聪  汪芝寿 《安徽农业科学》1996,24(3):214-216,224
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对优质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明显地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在淮北地区拔节期施用氮肥时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效果很好。籽粒蛋白质含量随追氮时期的后延而呈增加趋势,抽穗期追肥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产量均较高。为实现高产优质统一,优质小麦施氮量在225~300kg/ha,氮肥的基追比例为基肥2/3、追肥1/3,追期宜掌握在拔节~抽穗期之间。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省小麦由南向北进入返青阶段,部分早播麦田开始起身(幼穗分化进入护颖分化阶段)。从省农委主持的全省小麦高产攻关项目组,对32个县(市、区)小麦苗情监测点监测结果与面上小麦生产情况调查分析资料看,阜阳等9个小麦主产市2.96×107hm2小麦中,一、二类苗达到88.2%,三类苗仅占11.8%,呈现出地区之间的早茬麦和稻茬麦的差异比往年有所缩小,苗情长势比较均衡。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麦苗整体素质差距会扩大,麦田病虫草害和渍害也有可能呈加重的趋势,严峻的形势不容乐观,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集中精力,下大力气,抓好…  相似文献   
13.
施肥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13年砂姜黑土定位监测结果表明: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能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改善和提高品质。长期单施N、P化肥,导致钾素养分含量下降,物理性状变劣和产量不稳。长期单施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但产量只能维持在一定水平,很难高产。小麦、玉米连作年亩产961.3kg籽粒,平均亩投入氮素35kg、磷素(P2O5)13.79kg、钾素(K2O)11.85kg。  相似文献   
14.
砂姜黑土长期施肥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砂姜黑土20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明显,各处理产量为Ⅳ>Ⅲ>Ⅱ>Ⅰ>CK,单施化肥有利于培育大蘖壮苗,利用增穗增粒对提高产量有一定作用,但因提高土壤肥力作用较小而难以高产。单施有机肥培肥作用明显,但其养分释放缓慢,影响小麦对养分的吸收,且生育前期营养生长不良,群体不足,小麦增产幅度较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养分供应平衡,群体动态、产量结构合理,是砂姜黑土地区小麦持续高产和土壤培肥的有效措施,但应同时重视K肥施用。  相似文献   
15.
稻茬麦品种的选育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茬麦在我省分布范围极广,自北部沿淮到中部江淮之间,直到南部沿江江南都有种植,其中尤以沿淮和江淮之间一季中稻区的栽培面积最大,沿江和江南的栽培面积相对较小.总的播种面积几近小麦栽培面积的三分之一,所以,提高稻茬麦的产量和品质在小麦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稻茬麦的产量一般较旱地麦为低,低产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从总的情况看,其产量的高低,主要是受当地自然条件、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三者所共同制约.近年来各地的实践表明,选用早熟、耐湿、抗病高产小麦品种是提高稻茬麦产量的关键,而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在稻茬麦区,尤其在江淮及沿江江南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淮北市小麦干热风发生特点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阐述了淮北市小麦干热风发生特点 ,提出了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于1988-1989年在濉溪县和宿县同时进行氮磷肥不同施量试验.研究淮北地区小麦吸收氮磷钾三要素的特性以及氮磷素施量与氮磷钾素吸收的关系.分析了小麦一生中体内含氮磷钾率的变化规律,重点剖析了氮磷素施量与植株含氮磷钾率、氮磷钾素吸收量及吸收强度的关系.根据试验结果,分别建立了植株含氮磷钾率、吸收量和吸收强度等有关三要素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8.
小麦在向高产过度中,群体和个体的矛盾较为突出,直接影响产量的提高.密度是群体形成的基础,肥料也影响群体的发展.通过密度与施氮量试验,探讨出最佳的密度和施氮量,使产量构成的三因素得以协调发展.在基础肥力较高(不施肥亩产200公斤以上) 的高产麦田,选用分蘖成穗率较高的宿科808,在冬春雨水较多的条件下,亩施氮素12公斤,每亩基本苗可降低到8万,走分蘖成穗为主的途径.在基础肥力比较低的中低产麦田,成穗途径主要靠适当增加苗数,走主茎成穗为主、争取部分分蘖成穗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对影响淮北小麦产量不稳的气候、品种布局与栽培技术等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找出淮北地区小麦持续高产的技术途径主要是抓住早茬麦总结出抓好早葜麦的关键技术是调整品种布局、适当扩大弱冬性品种种植比例,充分利用9月份的降水、抑墒播种早葜麦,降低播量,N、P、K平衡施肥和科学灌水。  相似文献   
20.
淮北地区小麦夏玉米吨粮田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夏玉米两熟制是我省淮北地区重要的种植制度,但全年产量一直偏低。1989年承担了安徽省科委下达的“淮北地区小麦夏玉米亩产吨粮栽培技术体系研究”重点课题,经3年试验研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试验示范区的11713.7亩,平均亩产达1029.4公斤。吨粮田在实现高产之后,其效益如何?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一探讨。经济效益是用成本和产值来衡量投入产出效率,比较不同系统间效率和不同措施的效果。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