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35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106篇
园艺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通过人工冰冻处理和电导法测定了美国黄松、奥地利黑松、花旗松和油松4个针叶树种在不同低温条件下的电解质渗出率,然后用Logistic方程进行配合,求算组织的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花旗松耐受低温能力强,组织半致死温度-20.6℃,美国黄松耐低温较差,半致死温度-10.7℃,奥地利黑松与油松接近,居于二者之间。花旗松针叶组织的束缚水含量及其与自由水比值最大,抗性强;美国黄松自由水含量高,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小,抗性弱。综合比较结果,花旗松抗寒性最强,美国黄松最弱,奥地利黑松和油松居中。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室内切枝水培杂交方法进行银白杨与84K杨、毛白杨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银白杨与84K杨杂交的可配性高于银白杨与毛白杨杂交组合.银白杨与毛白杨杂交苗的苗高、地径生长量均稍高于银白杨与84K杨的杂交苗.银白杨×84K杨杂交苗的抗病、虫能力都高于银白杨×毛白杨.隶属函数值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银白杨×84K杨杂交苗的选择优势较高,选择出优良无性系的机率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SSR和SCoT分子标记在美洲黑杨×青杨派杂种无性系遗传差异性分析上的应用性。【方法】利用SSR和SCoT标记,对9个美洲黑杨×青杨派杂种无性系及3个亲本的遗传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的12对SSR引物对供试杨树材料共扩增出94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85条,多态性比率达到90%,标记指数为3.19;筛选出的14条SCoT引物对供试杨树材料共扩增出清晰条带12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95条,多态性比率达到75%,标记指数为2.72。聚类分析表明,SSR和SCoT分子标记得出12个无性系的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44~0.80和0.40~0.87,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62和0.64;在相似系数平均值处,SSR和SCoT分子标记将12个杨树材料分别分为3大类和5大类。Mantel检测显示,2种分子标记在12个无性系间的遗传相似性显著相关(r=0.501 3,P=0.003)。【结论】这2种分子标记均适合美洲黑杨×青杨派杂种无性系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但SSR标记的多态性比率和标记效率均高于SCoT标记。  相似文献   
14.
白杨新杂种I-101×84K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I-101×84K杨为材料,对其组培快繁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MS为合适的基本培养基,根据正交试验结果,诱导I-101×84K杨腋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MS+6-BA0.3 mg.L-1+NAA0.3 mg.L-1+蔗糖30 g.L-1+琼脂6 g.L-1;生根培养基以1/2MS+NAA0.02 mg.L-1+蔗糖15 g.L-1+琼脂6 g.L-1为宜,生根试管苗炼苗、移栽后成活率可达90%。对试验过程中的玻璃化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大量元素浓度过高和多次继代可引起试管苗的玻璃化。  相似文献   
15.
利用PCR技术检测欧洲黑杨植株内转入Bt基因的稳定性,连续1 a对苗期转Bt基因和其林地间及根际土壤中3大类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进行选择性培养和数量统计分析,并将经过辐射杀菌的转Bt基因欧洲黑杨和其落叶干粉加入培养基,分别对已知细菌、霉菌和放线菌培养并对其数量和生长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Bt基因稳定存在于苗期转Bt基因欧洲黑杨植株内。(2)转基因和对照林地间及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在不同月份无显著差异。(3)转基因植株落叶干粉对已知微生物的培养结果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从而得出:苗期转Bt基因欧洲黑杨林对土壤微生物尚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响叶杨×84K杨的茎段和叶片为外植体,应用正交实验方法对响叶杨×84K杨的再生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茎段和叶片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分别为Ms+TDZ 0.0015mg/L+NAA 0.05 mg/L,茎段不定芽再生率可达91%,MS+TDZ 0.001 mg/L+NAA 0.01mg/L,叶片不定芽再生率可达70%;诱导不定芽生根的最佳组合为1/2MS+NAA 0.01 mg/L+IBA 0.1 mg/L,生根率可达100%.在碳源对生根率影响的研究中,蔗糖的影响最大,生根率可达88.9%.  相似文献   
17.
以毛白杨×响叶杨,毛白杨×84K杨2个新杂种的无菌苗嫩茎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研究其植株再生能力,筛选出较为理想的芽增殖和生根培养基,建立起有效的茎段增殖快繁途径。结果表明,毛白杨×响叶杨的最佳增殖培养基是MS+6-BA 0.5 mg/L+NAA 0.01 mg/L,茎芽诱导率为93.3%,平均分裂芽数为6.38个。毛白杨×84K杨的最佳增殖培养基是MS+6-BA 1.00 mg/L+NAA 0.01 mg/L,茎芽诱导率为90.0%,平均分裂芽数6.00个。毛白杨×响叶杨的最佳生根培养基是MS+NAA 0.15 mg/L,生根率达到86.7%,毛白杨×84K的最佳生根培养基是MS+NAA 0.15 mg/L,生根率96.7%。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2个白杨新杂交种无性系及其亲本的指纹图谱,为杨树林木的品种鉴定和白杨的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个白杨新杂种无性系(品种编号为02-9-22和02-12-29)及其母本银白杨I-101杨、父本84K杨为4个供试杨树品种,先以2个亲本为材料,从30个ISSR引物中选取多态性好的引物,再用筛选出的引物对4个杨树品种进行基因组多态性分析和遗传关系分析,并构建指纹图谱。【结果】利用筛选出的10个引物共扩增出95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70条,多态性条带率为73.68%,条带大小为100~1 000bp。聚类分析表明,2个杂交新品种与父本84K的亲缘关系较近,相似系数分别为0.737和0.874;与母本的亲缘关系稍远,相似系数分别为0.674和0.705。最终用807,834,836和841共4个引物构建了杨树新杂种的指纹图谱。【结论】用于构建指纹图谱的4个引物都可对试验中的4个杨树品种进行鉴别与区分。  相似文献   
19.
三种泡桐无性系木材材性及纤维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陕西林研所新培育的7年生陕桐3号,陕桐4号泡桐与豫杂1号泡桐木纤维形态和木材材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陕桐3号,陕桐4号泡桐纤维长度均较豫杂1号(对照)长,但3种之间差异不明显;陕桐3号材性最优,豫杂1号次之,陕桐4号较差。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明后二者材性相近。从纤维形态特征和木材材性结果看,两新杂交种均可大面积推广,陕桐4号和陕桐3号适作家具用材。  相似文献   
20.
与毛白杨性别相关的RAPD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APD技术筛选与毛白杨性别相关的分子标记,对毛白杨雌雄株的基因组DNA进行混合分组分析(BSA).结果表明:在88条随机引物中有12条引物能够在雌雄DNA反应池间形成多态性条带,应用这12条引物分别对毛白杨雌雄个体(雌雄个体各选取5个)进行RAPD分析,其中引物S60扩增得到1个约为1800bp的与雄性相关的RAPD标记.该标记的获得进一步表明毛白杨雌雄株间存在基因水平的差异,为毛白杨的性别研究提供了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