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篇
农学   12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31.
转Bt基因棉花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评价转基因棉花对土壤生态安全风险,采用3个转Bt基因品种及其相应的近等位基因非转基因品种和一个常规品种在大田研究了转基因棉花种植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转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棉花种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依棉花品种、生育期、土壤酶种类不同而有不同。  相似文献   
32.
黄淮麦区水资源严重紧缺,人均、每公顷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培育出抗旱耐热的优良旱地小麦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本研究通过多种途径平均收集旱地小麦种质资源500余份,经过生态指标观测及分子水平检测,筛选出目标性状优良并有较高遗传力的核心亲本。利用这些核心亲本,以常规杂交选育为主,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生态育种与穿梭育种相结合;形态特征、生育特性与仪器指标测试相结合的育种方法,对后代材料进行抗逆性、节水性、优质性能和高产潜力的综合评价。最终育成‘运旱137’(晋审麦2016004)和‘运旱139-1’(晋审麦20170004)2个抗旱耐热的旱地小麦新品种及若干遗传基础丰富并具有特殊优良性状的中间材料。其中,‘运旱1411-2’、‘运旱1512’、‘运旱1818’、‘运旱1816’、‘运旱139-2’等已经参加了各类区域试验。本研究为其他育种者提供了参考,也为后续新品种的推广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33.
冬小麦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小麦收获指数的提高,高光效育种将是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育种手段,通过分析210份小麦材料拔节期、抽穗期、灌浆后期3个生理阶段的光合生理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特性,探讨了小麦不同光合指数和叶绿素荧光指数相互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期为小麦高光效育种提供一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拔节期、抽穗期、灌浆后期光合速率平均值分别为13.49 μmol/(m2?s)、16.22 μmol/(m2?s)、7.83 μmol/(m2?s),变异范围分别为0.70~22.06 μmol/(m2?s)、5.59~25.17 μmol/(m2?s)、0.82~17.1 μmol/(m2?s);胞间CO2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22.1 vpm、200.5 vpm、232.9 vpm,变异范围分别为153.0~330.3 vpm、147.0~275.7 vpm、156.8~321.0 vpm;蒸腾速率平均值分别为3.41 mmol/(m2?s)、4.45 mmol/(m2?s)、3.28 mmol/(m2?s),变异范围分别为0.67~6.55 mmol/(m2?s)、1.97~7.33 mmol/(m2?s)、1.03~6.22 mmol/(m2?s);气孔导度平均值分别为0.18 mol/(m2?s)、0.20 mol/(m2?s)、0.10 mol/(m2?s),变异范围分别为0.02~0.44 mol/(m2?s)、0.05~0.52 mol/(m2?s)、0.02~0.27 mol/(m2?s);叶面温度平均值分别为27.5℃、32.2℃、34.7℃,变异范围分别为18.4~36.4℃,23.2~37.1℃,25.5~42.9℃。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的初始荧光平均值分别为91.9、40.5,变异范围分别为49.33~125.33、17.67~63.67,最大荧光平均值分别为522.6、224.3,变异范围分别为287.6~668.7、84.3~375.3;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平均值都为0.82,变异范围分别为0.78~0.88、0.75~0.88。相关分析表明,不论是拔节期、抽穗期还是灌浆后期,光合速率都与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正相关。在小麦抽穗期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相关不显著,但在拔节期和灌浆后期光合速率与胞间CO2浓度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气孔导度与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在小麦3个生理时期都呈正相关,且大部分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胞间CO2浓度与蒸腾速率在拔节期和灌浆后期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叶面温度与其他光合指标的相关分析,推断小麦的最佳光合温度为20℃左右;通过对小麦叶绿素荧光指标与小麦光合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小麦在抽穗期其光合性能更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应该在小麦抽穗期加强小麦光合生理指标稳定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34.
为了解国外146份小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提高小麦资源利用效率,在山西南部大田对从国外引进的146份小麦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8个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指标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0.9%,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4。农艺性状的产量、主茎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单株成穗数和品质性状的稳定时间、拉伸面积、最大拉伸阻力、沉降值、形成时间等方面有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同时对产量较好的31份材料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前8个主成分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达92.73%,从中选出了影响力较大的8个性状,综合反映了经济性状和品质性状;31份材料按遗传距离远近划分为七大类,各类群特征表现各异,说明引进小麦资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35.
为了了解山西南部水地小麦育种发展趋势,对2012—2014年山西南部水地小麦区试的41份品系进行农艺性状比较分析、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结果为:穗长变异系数最大,为9.61%。产量三要素变异系数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多重比较分析表明,各年度间产量达极显著水平。参试品系与对照各农艺性状t检验均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基本苗、有效穗数、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贡献较大,但综合作用中穗粒数最大。根据分析结果及山西南部生态条件,穗粒数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在山西南部小麦育种过程中应该将穗粒数较多,千粒重稳定提高的小麦品系作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36.
运黑系列黑小麦营养品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小麦是一种珍贵的黑籽粒小麦品种。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利用黑小麦资源、开发黑小麦产品,本研究以白粒小麦品种良星99为对照、以4个运黑系列黑小麦新品系为研究对象,对其营养成分、面筋特性及氨基酸、酚酸、花青素含量等品质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个黑小麦品系营养品质各异,其中,运黑164的脂肪、蛋白质含量最高,较对照分别增加29.4%、28.9%;运黑163的锌含量较对照分别增长150.6%;运黑14207的硒、铁含量最高,比对照分别高524.4%、15.5%,其他黑小麦品系的铁含量显著均低于对照。综合分析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及面筋特性,运黑161蛋白质品质最好,运黑163、运黑164次之,运黑14207蛋白质品质较低。供试黑小麦品系的总酚酸、花青素含量均高于对照,且紫色黑小麦花青素含量高于蓝色黑小麦。综上所述,运黑系列黑小麦营养品质优于对照;运黑14207适合开发黑小麦啤酒、饼干及富含微量元素的功能性食品;运黑161适合开发馒头、面条等传统食品;运黑163、运黑164适合配粉使用。  相似文献   
37.
优质抗旱丰产小麦新品种运旱20410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省区试和国家区试结果,分析总结了运旱20410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抗性鉴定和品质特点,说明该品种是一个适合黄淮冬麦区旱薄地种植的优质抗旱丰产小麦新品种,并提出了高产栽培的技术要点。分析研究了该品种选育的育种目标和亲本组配的合理性以及后代选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8.
运旱102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旱地小麦育种组以(108×90-13)F5为母本,soisson为父本,历时11年选育而出的山西省旱地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主要表现为抗旱性强、较抗冻抗病、高产稳产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文章总结了运旱102新品种的选育过程、栽培措施及选育体会,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
小麦新品种运旱22-33高产稳产性及抗逆广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详细全面地了解小麦新品种运旱22-33的生产特性,以多年多点试验结果为依据,通过对运旱22-33的高产稳产性、抗逆适应性、产量结构以及品质与对照品种(晋麦47号)的比较分析,证明该品种具有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和适应性广的特点,是一个优良旱地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40.
化学杂交(CHA)杂种小麦理论、技术与育种等方面研究表明,津奥啉是一种较好小麦化学杂交剂,使用得当,可取得较高雄性不育率(98%~100%)和较高异交结实率(70%~80%以上)。晋南麦区CHA杂种小麦属多粒为主兼顾粒重的重穗类型,在亲本选配上,以重穗型×多穗型、中间型×中间型、重穗型×中间型配组模式,出现强优势组合机率较大。杂种小麦走向大面积生产主要问题是:强优势组合少、植株高易倒伏、用种量大、制种产量低、种子纯度差且成本高等。克服这些问题的办法是:选配耐稀播、高产或超高产新组合,研究高产制种技术,降低制种成本,育种与栽培相结合,开展化控半矮秆杂种小麦技术和用种量较低的高产或超高产育种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