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4篇
  2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7 毫秒
21.
研究了十八烷酰基乙醛亚硫酸钠系列化合物中双键数目对兔红细胞溶血,膜脂流动性及膜蛋白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1.81 ×10-4mol/L的HOU-C18:0和2.42×10-4 mol/L的HOU-C18:1即能引起细胞溶血,而HOU-C18:2在测试的浓度范围内未引起溶血.随着双键个数的增加,膜脂流动性迅速增加.对于HOU-C18:0,膜脂流动性变化的转折点与开始溶血的浓度是一致的.表明溶血与膜脂结构的变化有关.膜蛋白荧光结果表明,HOU-C18n影响了膜蛋白的构象.膜蛋白与HOU-C18:n的结合数随着双键个数的增加而减少.双键数目增加,其疏水活性下降.离体实验表明HOU-C18:n是通过与膜脂和膜蛋白的疏水相互作用来发挥其药理功能的.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double-bond number in octadecanoyl acetal sodium sulfite (HOU-C18:n; n= 0, 1 and 2) on the hemolysis of erythrocytes, the fluidity of membrane and the conformation of membrane protein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81 × 10-4 mol/L of HOU-C18:0 and 2.42 × 10-4 mol/L of HOU-C18:1 could induce cell plasmatorrhexis. Fluidity of the membrane lipid increased quickly with the increase in double-bond number. For HOU-C18:0,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P) value coincid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 at which the erythrocytes began to crack, thus indicating that HOU-C18:n changed the structure of lipid bilayer and caused the membrane to crack. The results of fluorescence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HOU-C18:n influenced the conformation of the membrane protein. The binding number of the membrane protein with HOU-C18:n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double-bond number. The interaction of HOU-C18:n with membrane lipid and protein was related with their hydrophobic activity. In vitro experiments suggested that modifying the structure of cell membrane by hydrophobic interaction would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for HOU-C18:n to exert its pharmaceutical effects.  相似文献   
22.
<正>猪无名高热病,系指猪的高烧难退(一般多在41℃以上),发病率、死亡率高,传播迅速,耳朵和身体多处皮肤容易发红,甚至发蓝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俗称蓝耳病)。该病在川渝地区的流行,初见于约十二年前。  相似文献   
23.
甘蓝型油菜种皮黑色素形成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甘蓝型油菜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种皮中黑色素含量与多酚和游离酪氨酸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 提纯后黑色素的HPLC分析结果表明黑籽和黄籽油菜种皮黑色素的组成相同. 在种子发育后期, 种皮黑色素的增加速率(0.255)与游离酪氨酸(0.071)和多酚(0.208)含量的下降速率之和(0.279)相近, 说明黑籽油菜中黑色素是以游离酪氨酸和多酚为前体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以农作物秸秆作为主要原料栽培灵芝的效果。方法: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秸秆种类和玉米粉用量对灵芝生物转化率的影响。结果:秸秆种类和玉米粉用量对灵芝生物转化率均有显著影响。结论:用稻草、麦草和油菜杆做主要原料栽培灵芝是不可行的,而用大豆秸、豌豆秸、蚕豆秸、花生秸等豆科植物秸秆及玉米芯、玉米秆、棉籽壳栽培灵芝是可行的。用大豆秸等豆科植物秸秆及棉籽壳栽培灵芝,培养基中玉米粉的最佳用量为6%,生物转化率可达66%~80%;用玉米芯、玉米秆栽培灵芝,培养基中玉米粉的最佳用量为9%,生物转化率分别为74  相似文献   
25.
为了比较黄连叶、须、根的浸膏、原粉对内毒素致大耳兔发热、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的解热作用、将大耳兔和大鼠各分为9组,耳缘静脉注射内毒索致大耳兔发热,皮下注射酵母溶液致大鼠发热,致热后模型组一灌胃生理盐水,模型组二灌胃阿司匹林溶液,其余6组分别灌胃黄连叶、须、根的浸膏和原粉,记录给药后不同时间段大耳兔和大鼠的体温,描绘平均升温曲线。结果是黄连根的浸膏和原粉对发热大耳兔、大鼠的体温有极明显的降低作用(P<0.01).黄连须浸膏和原粉对发热大耳兔、大鼠的体温有较强的降低作用(P<0.05),黄连叶的浸膏和原粉对发热大耳兔、大鼠有降温作用,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且浸膏组的降温效果好于对应的原粉组、表明黄连须对内毒素致大耳兔和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的解热效果强于黄连叶,对于开发成中兽药具有一定的价值,而黄连叶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6.
通过对"猪无名高热"临床症状及发病特点的分析,简要介绍"无名高热散"对此种病症的疗效。  相似文献   
27.
为进一步了解稻米在陈化过程中维生素营养品质的变化趋势,尽量减少其损失和改善粮食维生素营养品质,采用人工陈化法,对稻米陈化过程中维生素B1、B2含量变化的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陈化过程中稻米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含量损失严重,以45℃储藏约150d,维生素B1含量损失为74%,维生素B2含量损失67%;在45℃时,维生素B1的酶催化反应速率方程为1/V=41.807/C 65.211;维生素B2的酶催化反应速率方程为1/V=58.523/C 33.751。维生素B2的解离速率是维生素B1的两倍。储藏温度是严重影响稻米维生素含量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8.
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C8H17C6H4(OC2H4)10SO4Na(C8ψE10S)和十二烷基7聚氧乙烯醚硫酸钠C12H25(OC2H4)7SO4Na(C12E7S)与溴化十二烷基三甲烷C12H25N(CH3)3Br(C12NM3)不仅能在水溶液中形成透明的均匀溶液,而且混合体系的临界胶团浓度和γcnc比单一组分的低,C12E7S-C12NM3和C8ψE10SC12NM3对极性物的加溶,随混合  相似文献   
29.
大豆异黄酮的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於将林  李学刚  李宗澧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526-2527,2531
简要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大豆异黄酮可能的潜在毒性的研究,包括致癌作用、生殖内分泌毒性、免疫毒性,以便对大豆异黄酮的健康效应有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30.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阴离子C12H25SO4Na(C12S),C12H25(OC2H4)7SO4Na(C12E7S)、阳离子C12H25N(CH3)3.Br(C12NMe3)和非离子C8H17.C6H4.(OC2H4)10OH(TX-100)表面活性剂对肌酸激酶(C.K.)活力的影响以及变性后的复性,结果表明,C12E7S和Tx-100对C.K.的活力破坏较小,C.K.经C12E7S和TX-100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