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10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31.
为探明小麦叶片与非叶光合器官对不同穗位和粒位籽粒发育的影响,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开花期设置剪叶、包穗、包茎等7种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下不同穗位和粒位粒数、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穗对穗上部和下部弱势粒数影响显著,与叶片共同作用对穗上部强势粒数及穗中部和下部粒数,以及与茎和叶片共同作用对穗上部粒数、穗中部和下部弱势粒数均影响显著;穗对不同穗位强势粒重和穗上部弱势粒重影响显著,旗叶对穗中部和下部强势粒重、穗上部和中部强势粒重及穗下部粒重影响显著;包穗、剪旗叶和剪倒二叶处理显著提高穗上部强势粒及穗中部和下部籽粒蛋白质含量;剪倒三叶和剪倒四叶+剪倒五叶处理显著提高穗下部强势粒蛋白质含量;同一穗位的强势粒蛋白质含量大于弱势粒,不同穗位籽粒的平均蛋白质含量表现为穗下部穗中部穗上部;同一穗位的弱势粒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大于强势粒,穗上部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大于穗中部和下部。因此,建议小麦育种中应注重穗光合选择,适当增加小穗排数,减少高穗位粒数,可能是提高小麦产量潜力和改善品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2.
陕南地区魔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魔芋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富含葡甘聚糖等多种有效成分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及生物化工等领域。本文分析了陕南地区魔芋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加快陕南地区魔芋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3.
城市水域景观生态建设研究——以开封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前,城市水域景观的开发建设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雷同化、工程化、简单化、非人性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分析了城市水域景观生态特征和景观生态建设的原则,并以开封市为例,探讨了开封市水域景观生态建设的内容和途径。  相似文献   
34.
不同小麦品种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穗粒位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籽粒的发育存在时空差异,不同穗粒位的粒重和蛋白质产量也存在差异,剖析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穗粒位效应,有助于深入了解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机制。于2009—2010和2010—2011小麦生长季进行大田试验,选用3种类型4个品种,分析了不同穗粒位的粒重、蛋白质积累和蛋白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粒重和蛋白质积累量的穗粒位间变异大于年份(环境)间变异和基因型间变异;蛋白质含量的年份间变异大于基因型间变异和穗粒位间变异,而成熟期穗粒位间变异最大。大粒品种易受环境影响,小粒品种比较稳定。优质面包小麦品种开花后各时期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普遍高于中筋小麦,但不同时期、不同年份差异较大。开花后各时期,强势粒的粒重、蛋白质积累量和蛋白质含量显著大于弱势粒,中部籽粒显著大于上部和下部籽粒;随着灌浆进程穗中部与下部籽粒的差异变小,至开花后36 d时,中部和下部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随籽粒灌浆进程,不同品种各穗粒位的粒重和蛋白质积累均呈"慢–快–慢"的"S"型曲线变化,蛋白质含量均呈"高–低–高"的"V"型曲线变化,灌浆后期,中部和下部强势粒以及下部弱势粒的蛋白质含量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穗粒位籽粒。粒重最大生长速率出现在开花后18~21 d,快速增重时期为开花后12~26 d;籽粒蛋白质最大积累速率出现在开花后21~24 d,快速积累时期为开花后13~32 d。根据本研究结果,我们认为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的特征是籽粒不宜过大,小花位粒数不宜过多,且中、下部籽粒较多,开花后13~26 d灌浆速率快。  相似文献   
35.
高产优质兼顾的强筋小麦品种选育方法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培育了一系列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在当前小麦较高产量水平下,如何培育品质和产量协同提高的强筋小麦新品种,是育种者面临的新挑战。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目标明确、背景清晰、优优组合”的亲本选配原则、“抓住抗冻抗倒主要矛盾、平衡其他次要矛盾、汰劣选优”的选择方法,成功育成了济麦44等一批高产优质兼顾的强筋小麦新品种(系)。本文详细论述了这些选育方法,以期为全国高产优质小麦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6.
抽穗期和开花期是衡量小麦发育快慢及稳定性的两个重要时期,发掘相关基因位点并应用于育种选择,可为小麦稳产性改良提供指导。本研究以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Turtur)和Triticum spelta L.衍生系(Bubo)为亲本杂交构建的包含186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F6)为材料,于2014—2017年连续种植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济南试验基地,结合已构建的包含5 301个标记、长度为2 464 c M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对抽穗期和开花期QTL进行定位,结果表明,在1B(3)、2B、4B(2)、5A、5B和7B染色体上共检测到9个抽穗期相关QTL,可解释4. 55%~13. 40%的表型变异;在1D、2A、3D、4B、5A、6B和7B染色体上共定位到7个开花期相关QTL,可解释3. 48%~16. 93%的表型变异。其中,7B染色体上4409103~1233594标记区间内控制抽穗期的QTL连续两年被检测到; 4B和7B染色体上控制开花期的QTL分别连续2年和3年被检测到。这将为下一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品种稳产性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7.
黄淮麦区小麦倒伏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倒伏是其产量提高的重大障碍。笔者在分析黄淮麦区小麦倒伏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调查研究,总结提出了生产上防止倒伏的对策。  相似文献   
38.
含有偏凸山羊草2NS染色体的普通小麦VPM1因含有3个紧密连锁的抗锈基因簇Yr17-Lr37-Sr38及抗眼斑病Pch1基因被育种者广泛应用。本实验利用Yr17-Lr37-Sr38基因簇的N基因组特异VEN-TRUP/LN2标记及Pch1基因的XustSSR2001-7DL标记对济麦22×VPM1杂交F2代群体的170个单株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发现含有Yr17-Lr37-Sr38基因簇的有122株,含有Pch1基因的有33株,同时含有Yr17-Lr37-Sr38及Pch1基因的21株。  相似文献   
39.
黑麦属优异基因在小麦改良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麦属(Secale cereale,2n=14,染色体组R)作为小麦的三级基因源,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黑麦属优异基因在普通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及分子特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将报道的黑麦相关基因及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整合到其物理图谱,发现在1R染色体上分布的优异基因最多,从而在分子水平上解释了1RS/1BL易位系得以广泛应用的原因;并对黑麦属优异基因的进一步利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0.
为了培育高产稳产、抗旱节水、多抗广适的突破性小麦品种,以高产品种‘临麦2号’为母本,以高产抗旱品种‘烟农19’为父本,采用系谱法聚合二者优异农艺性状,通过多点多生态鉴定与评价,育成小麦新品种‘济麦262’。该品种产量高,品质优良,抗病抗逆性好,农艺性状优异,水旱兼用。在2010—2011年度济南和蒙阴水浇地品比试验中,平均产量较对照‘济麦22’增产2.87%和9.41%,均居第一位;在2012—2013年度山东省旱地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较对照‘鲁麦21’增产9.74%,是近10年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旱地小麦。该品种籽大饱满,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粉白度等品质指标优于对照品种‘鲁麦21’;抗干热风,中抗条锈病;株高67.2 cm,后期叶片功能期长,落黄佳,长方形穗,穗粒数37.5粒,千粒重44.7 g,白粒,粉质。‘济麦262’于2016年2通过山东省审定,适宜在无浇灌条件的旱肥地及水资源匮乏地区种植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