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0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31.
32.
针对农业生产上水稻纹枯病发病严重的现状,在洞庭湖平原区进行了不同欧博施用量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1(12.5%欧博悬浮剂225 mL/hm2)、T2(12.5%欧博悬浮剂450 mL/hm2)、T3(12.5%欧博悬浮剂675 mL/hm2)处理水稻纹枯病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均低于对照(喷清水),且随着施药量的增加呈下降的变化趋势。T1、T2、T3处理病株率分别比对照减少2.6、2.9和3.0个百分点,病情指数分别比对照减少0.22、0.30和0.34个百分点。各处理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为71.30%-82.58%,其中T3处理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各处理水稻产量顺序为T3>T2>T1>CK;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增加9.95%、11.73%和16.14%。综合考虑用药成本与综合经济效益,在洞庭湖平原区稻田施用12.5%欧博悬浮剂以450mL/hm2为宜。  相似文献   
33.
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棉花种质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综述了我国棉花种质资源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分析了当前我国棉花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近期的发展进行了初步的展望,并提出了今后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4.
分析了永州市优质稻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等6个方面提出促进永州市优质稻产业化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5.
5个籼粳杂交晚稻品种在南县地区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适宜于南县双季晚稻生产的优质高产籼粳杂交稻品种,以当地双季晚稻主栽超级杂交稻H优518为对照,分析比较籼粳杂交晚稻品种甬优1540、春优84、甬优538、甬优9号、甬优12号等在南县地区的生育期、产量、抗性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供试籼粳杂交品种全生育期均长于对照,分别比对照增加12、9、6、20和12 d;水稻产量均高于对照,分别比对产增产6.4%、14.6%、11.3%、5.1%和11.9%;经济效益均明显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增加21.5%、41.6%、33.5%、18.5%和35.1%。  相似文献   
36.
栽培因子对油菜油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氮、磷、钾、硫、柠檬酸、油菜索内酯对油菜油酸含量的作用效果.单因素效应分析氮肥施用量与油酸含量呈直线负相关.磷肥、钾肥施用量与油酸含量都呈二次曲线负相关.在一定范围内,施用磷肥、钾肥有利于油菜油酸含量的提高,过量则降低油酸含量.硫肥施用量与油酸含量呈直线正相关.该试验条件下在低氮、中磷、中钾、高硫水平下可以获得较高的油酸含量:当纯氮、纯磷、纯钾、纯硫的含量分别为0、112.5、112.5、60 kg/hm2时获得最高油酸含量67.51%.油菜素内酯和柠檬酸的效果不显著,可能与施用时期和施用量有关.  相似文献   
37.
油菜种子油分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中国油菜种子含油量偏低的现状和世界范围内提高油菜种子含油量的研究成效。并综述了油菜种子形成期间脂肪代谢与其它代谢之间的联系、种子油分形成与关键酶活性和关键物质之间的关系。同时提出要将影响含油量的关键酶及其底物和脂肪合成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物质综合在一起,建立一个影响油菜种子含油量的生理生化体系,才能从本质上提高油菜种子含油量。  相似文献   
38.
为探明南方双季稻区不同栽插方式对水稻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根据早稻和晚稻的育苗移栽方式设置双季稻抛栽、手插和机插3种栽插处理,对3种栽插方式下双季稻的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和产量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早、晚稻各主要生育时期,抛栽和手插处理均有利于提高水稻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叶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各处理水稻叶片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大小均表现为抛栽>手插>机插,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大小表现为分别手插>抛栽>机插和机插>手插>抛栽。各处理间水稻千粒重均无显著性差异;早稻和晚稻产量均以抛栽处理最高,分别较机插处理增加1 506.7和1 444.5 kg·hm-2。因此,抛栽处理有利于提高双季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改善产量构成因素,从而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39.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双季稻植株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氮(N)肥运筹模式对双季水稻植株叶片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早稻和晚稻均不施N肥为对照(CK),系统比较研究了早稻施N 120.0 kg/hm~2+晚稻施N 210.0 kg/hm~2(N_(120∶210))、早稻施N 150.0 kg/hm~2+晚稻施N 180.0 kg/hm~2(N_(150∶180))、早稻施N 180.0 kg/hm~2+晚稻施N 150.0 kg/hm~2(N_(180∶150))、早稻施N 210.0 kg/hm~2+晚稻施N 120.0 kg/hm~2(N_(210∶120))5种N肥运筹模式条件下双季水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N水平下,早、晚稻各个生育时期植株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降低;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大小顺序均分别表现为N_(150∶180)N_(180∶150)N_(210∶120)N_(120∶210)CK和N_(150∶180)N_(180∶150)N_(120∶210)N_(210∶120)CK;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叶片气孔导度(Gs)分别表现为N_(210∶120)N_(180∶150)N_(150∶180)N_(120∶210)CK和N_(120∶210)N_(150∶180)N_(180∶150)N_(210∶120)CK。各处理间水稻植株的千粒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早稻和晚稻产量均以N_(150∶180)处理为最高,分别比对照增加1 849.5,1 879.5 kg/hm~2。因此,早稻施N 150.0 kg/hm~2和晚稻施N 180.0 kg/hm~2的施肥模式,有利于提高双季水稻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改善产量构成因素,从而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40.
施肥与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关系密切,为探明大麦-双季稻三熟制种植模式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大麦(Hordaum vulgare L.)各个生育时期稻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湖南宁乡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分析了5种施肥处理之间[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30%有机肥+70%化肥(OM1)、60%有机肥+40%化肥(OM2)和无肥(CK)]稻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动态变化特征。大麦各主要生育时期,长期施肥促进了部分生理功能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甲烷细菌和甲烷氧化菌数量均以OM2和OM1处理最高,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各施肥处理土壤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大小顺序分别表现为OM2OM1RFMFCK和OM2OM1CKRFMF;固氮菌和氨化细菌数量均表现为OM1OM2RFMFCK;纤维素分解菌数量表现为OM1MFOM2RFCK。大麦各个主要生育时期,施肥显著提高了土壤酶的活性,各施肥处理土壤脲酶活性大小顺序表现为RFOM2OM1MFCK;过氧化氢酶活性以OM2处理为最高,与RF、MF和CK处理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OM2处理的蔗糖酶和脱氢酶活性均为最高,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纤维素酶活性均以RF处理最高,均显著高于MF和CK处理(P0.05)。长期施肥促进了部分生理功能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其中以有机无机肥配施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