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55篇
农学   50篇
基础科学   56篇
  29篇
综合类   374篇
农作物   34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97篇
园艺   57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771.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卵和蛹经短时高温处理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将草地贪夜蛾卵和蛹在34、38、42、46℃高温下分别处理2、4、6 h后,测定短时高温下草地贪夜蛾卵的孵化率、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蛹的羽化率和雌成虫及其子代的繁殖力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和高温持续时间延长卵的孵化率逐渐降低,卵在38℃及以上处理6 h或高温46℃处理2 h以上孵化率显著降低;46℃处理6 h的孵化率最低为12.21%,幼虫不能成活;在42℃处理4 h以上和46℃处理2 h以上卵的发育历期延长,与对照差异显著,幼虫的发育历期显著短于对照,蛹的发育历期与对照比无显著差异;38℃处理6 h、42℃处理6 h成虫的产卵量显著低于对照。短时高温处理蛹后,雌蛹和雄蛹在46℃处理2~6 h后羽化率分别为0~15.00%和0~6.75%,均显著低于对照,雌蛹在42、46℃下的羽化率高于雄蛹,蛹在38℃处理6 h和42℃处理2 h以上后羽化的成虫产卵量较低,为121.25~186.75粒。表明高温38℃以上持续6 h或42℃以上持续2 h以上草地贪夜蛾种群生长会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772.
为有效防控新入侵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指导科学用药,本研究按照农业农村部推荐用药,在室内采用浸叶法测定了8种杀虫剂对滇西南、滇南、滇中、滇东北4个区域5个草地贪夜蛾种群3龄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8种杀虫剂对上述草地贪夜蛾种群的毒力大小顺序依次为: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0.05~0.09 mg/L)≥25%乙基多杀菌素WG(0.16~0.26 mg/L)5%虱螨脲SC(0.84~7.07 mg/L)20%氯虫苯甲酰胺SC(3.31~10.50 mg/L)10%虫螨腈SC(4.82~11.47 mg/L)30%茚虫威SC(23.79~40.41 mg/L)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102.85~147.60 mg/L)32 000 IU/mg Bt WP(141.09~352.61 mg/L),其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和Bt对4个区域种群的LD_(50)无显著性差异,虱螨脲、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4个区域种群的LD_(50)存在区域性差异,其中区域间差异显著的是5%虱螨脲SC,最大相对毒力指数为8.42倍。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虱螨脲、氯虫苯甲酰胺和虫螨腈对草地贪夜蛾的LD_(90)均低于各药剂的田间推荐剂量,是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最佳杀虫剂;茚虫威对草地贪夜蛾的LD_(90)超过了推荐剂量,选用时注意防效,高效氯氟氰菊酯和Bt不推荐作为防治药剂。研究结果为云南地区草地贪夜蛾的有效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73.
张红梅 《南方农机》2022,(5):166-169
南平葫芦山国有林场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工作是以生态建设为主,在"以林为本、生态优先、分类经营、可持续发展"经营方针的指导下,肩负着生态维护之使命,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笔者根据多年林业基层工作经验,于2016年和2020年年底,分别对南平葫芦山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就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及管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74.
正苏紫豇2号2018年通过了江苏省园艺学会品种鉴定。该品种蔓生,主蔓长约3米,始花节位2.5~3.0节。移栽后至始收约需52天,采收期35天,属早熟品种。花紫色。荚紫色、圆棍形、肉厚、纤维少、肉质细嫩,平均荚长64.3厘米,单荚重25.8克,商品性好。种子肾形,有红白斑,百粒  相似文献   
775.
高温已成为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制约玉米生产的最重要的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然而对玉米耐高温胁迫的分子机理的认识还十分有限。本试验选取中地88(耐高温胁迫)和先玉335(不耐高温胁迫)两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42℃高温和28℃常温两种条件下研究其花粉中玉米素合成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共有5个玉米素合成相关基因,即Zmco5、Zmit4、Zmco4b、Zmco12和Zmczg1,基因编码蛋白的氨基酸数目分别为582、364、534、528、465个。进一步对这5个基因表达蛋白作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常见理化性质、功能位点、磷酸化修饰、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等,结果表明,不同蛋白其生物学表型存在差异。基因表达结果显示,对于耐高温胁迫的中地88,这5个基因表达差异达到2倍以上,以常温条件为对照,Zmco5基因表达上调,其余为表达下调。但对先玉335的Zmco5和Zmczg1基因表达上调,其余3个基因表达下调。这5个基因均处于玉米素合成通路中,与细胞内玉米素的生物合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76.
777.
近年来,我国小龙虾产业发展迅猛,养殖面积和产量不断创新高。小龙虾的养殖主要以稻田养殖为主,典型模式就是稻虾共作。但传统的稻虾共作模式普遍需要开挖一定面积的环沟,减少了部分水稻种植面积。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改进了一种无需开沟的新型稻虾轮作模式,上半年利用冬闲稻田养殖一季小龙虾,小龙虾养殖结束后下半年正常种植一季晚稻。本文主要结合这几年的生产经验,对该模式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系统介绍,并分析了该模式的成本投入、养殖效益情况以及发展前景,以期为浙江省稻虾综合种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8.
耕地保护生态补偿在确保耕地生态功能持续供应、内化耕地保护外部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本研究基于耕地“三位一体”保护逻辑,通过引入景观格局指数,充分考虑耕地景观空间配置差异,建立流域多尺度耕地生态价值核算体系。结合耕地生态可承载能力,制定流域差异化耕地保护生态补偿额度及财政转移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吉林省辽河流域耕地生态价值逐渐凸显,且空间异质性显著,整体北部高于南部,中下游区域是耕地生态价值的主要贡献区域。2)截止2020年,流域内耕地整体处于生态盈余状态,盈余量为48.45万hm^(2)。各区县耕地供需呈现出“县(市)盈余、区赤字”的特点。3)流域耕地保护生态补偿额度和方式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和尺度依赖效应。其中流域耕地保护受偿总额度为13.50亿元,各区县耕地保护补偿额度为-0.03亿~6.57亿元。因此,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应充分考虑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可承载能力、区域差异及尺度依赖特征等相关因素,提高补偿的精度与有效性。同时,可以通过设立中介平台等方式实现耕地生态补偿的横、纵向财政转移。  相似文献   
779.
为了获得甘薯抗盐突变体材料,本研究以平阳霉素(PYM)为诱变剂处理徐薯18的茎段获得甘薯突变体植株,并在NaCI培养基中筛选抗盐突变株系。结果表明,1.00 mg·L-1 PYM为徐薯18茎段诱变处理14 d后的半致死浓度。将徐薯18茎段接种至含不同浓度NaCl的MS培养基,结果表明125 mmol·L-1NaCl为抗盐突变体的筛选浓度。最后,将经1.00 mg·L-1 PYM处理14 d后的甘薯植株的茎段接种到含125 mmol·L-1 NaCl的MS培养基,通过生根率筛选抗盐植株。盐胁迫下生根率最高的3株诱变植株的根长、株高、根鲜重、地上部鲜重、总鲜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这3株诱变植株的各形态和生理指标均显著优于诱变亲本徐薯18。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这3株诱变植株的抗盐性均显著高于诱变亲本。与诱变亲本徐薯18相比,盐胁迫下3株突变体中的抗盐相关基因IbSOD、IbPOD、IbAPX和IbSOS的表...  相似文献   
780.
为明确红火蚁蚁群结构及发生动态,2016年采用计数法和称重法对昆明宜良县红火蚁的蚁群结构及发生动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016年蚁巢地上部分,职能蚁和生殖蚁的数量分别为98.15%、1.85%,职能蚁以工蚁和兵蚁成虫的数量最多为83.38%,生殖蚁以卵、幼虫和蛹的数量最多为52.15%。2016年红火蚁发生高峰期在6—9月,8月数量最多,以职能蚁为主;生殖蚁发生高峰期在6—8月,成虫发生高峰期在6月,卵、幼虫和蛹发生高峰期在8月,因此红火蚁防治的关键时期在5—9月。2016—2017年冬春季红火蚁蚁群中职能蚁数量最大为99.34%,生殖蚁数量为0.66%;蚁巢地下部分红火蚁的数量高于地上部分的数量,地下部分红火蚁数量占59.19%,地上红火蚁数量占40.81%。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红火蚁防控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