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林业   8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7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18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本文研究了低温和不同光照引起的过剩光能对四季秋海棠叶片花色素苷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以常温常光(25/15℃,200μmol·m~(-2)·s~(-1),CC)为对照,低温低光(16/6℃,100μmol·m~(-2)·s~(-1),LD)处理下植物没有产生过剩光能;而低温常光(16/6℃,200μmol·m~(-2)·s~(-1),LC)和低温高光(16/6℃,500μmol·m~(-2)·s~(-1),LH)处理下Fv/Fm、Fv/Fo、ФPSⅡ、qP和PCR值的明显降低及NPQ值、HDR值、H_2O_2含量和O_2~-·产生速率的明显增加表明,LC和LH处理使四季秋海棠叶片产生了过剩光能,且植株在LH处理下产生的过剩光能更多。同时,过剩光能在LC和LH处理下的产生伴随着花色素苷合成相关基因BsPAL、BsCHS、BsF3H和BsANS表达的增强,最终使叶片中花色素苷的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32.
通过盐胁迫下茶用菊的抗性机制分析,为茶用菊在盐渍化土地上的生产提供理论参考。以金丝皇菊为供试材料,进行4种浓度NaCl溶液处理,对叶绿素荧光、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脂肪酸含量等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并探讨脂肪酸去饱和酶关键基因的表达状况。结果表明:盐胁迫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逐渐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不断升高。不同盐浓度处理下叶绿素含量变化具有差异性。不同盐浓度处理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具有差异性,在所有处理组中变化不规律。各处理组中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脯氨酸含量逐渐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加后减少,50、200 mmol/L处理组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增加后减少,100 mmol/L处理组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不断减少。与清水对照组相比,金丝皇菊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50、100 mmol/L处理组中逐渐增加,在200 mmol/L处理组中先上升后下降。在50、100 mmol/L处理组中,CmSAD、CmFAD2和CmFAD7的表达量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化基本一致,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然而,在200 mmol/L处理组中,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化相比,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则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综上,低浓度盐胁迫下金丝皇菊通过提高膜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热耗散以及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等响应机制来保护光合系统免受破坏,从而增强细胞膜体系的稳定性,缓解盐胁迫伤害。  相似文献   
33.
造林密度对不同马尾松种源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设置在福建武平的12年生马尾松种源与初植密度互作试验林,研究5个优良种源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对初植密度的反应及其互作效应.结果表明:马尾松不同种源对初植密度的反应存在较大的差异,并因性状而异.种源胸径和活枝下高对初植密度反应最为敏感,树高次之,树干通直度和木材基本密度反应最小.广西岑溪、广东信宜、江西崇义和福建武平属于胸径对初植密度敏感的种源,皆表现在2.5 m×2.0 m初植密度下生长量最大,广东高州种源胸径生长对初植密度的敏感性则较小;5个参试种源活枝下高的初植密度效应差异显著,皆随着初植密度增加而升高;除发现江西崇义种源树干通直度和福建武平种源木材基本密度在不同初植密度间存在一定差异外,马尾松种源树干通直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初植密度效应不显著.初植密度对胸径、活枝下高、树干通直度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分化影响不显著,仅树高生长在1.5 m×2.0 m和2.5 m×2.0 m 2种初植密度下种源差异明显.统计分析可知:马尾松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和初植密度互作效应较小,初植密度不影响种源生长和材质材性的相对表现,然而因区组×种源×初植密度互作效应明显,应在给定初植密度下为不同优良种源确定适宜的立地条件.  相似文献   
34.
为了确定彩叶植物叶片中花色素苷、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等色素含量与叶色表现的相关性,建立通过叶色快速预估色素含量的方法,以春夏季转色期的红叶石楠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了不同叶位叶片各色素含量,利用色差仪将不同叶位叶片的色彩量化,并用SPSS 21.0软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红叶石楠叶片转色期上位叶变化鲜明主要是花色素苷含量显著变化的结果。各叶位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随时间的推移明显增加,同时色彩参数也呈现规律性变化;叶片的色彩参数与花色素苷、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相关性显著,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其中,色相a~*、色泽比H、色光值s与花色素苷含量拟合的方程:y=2.611+0.04a~*+2.703H-1.344×10~(-5)s,相关系数r高达0.999。色彩参数能够充分反映色素含量,通过拟合方程可快速准确预估色素含量,并根据叶片转色期的颜色变化确定叶片色素含量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35.
以切花菊品种‘白乒乓’为材料,设置16、4、-4℃共3个处理温度,处理时间为12 h,对光系统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研究不同温度下切花菊叶片光化学反应的变化。结果表明,与16℃相比,在4℃和-4℃条件下,叶片初始荧光(Fo)分别降低了9. 7%和51. 5%,单位面积有活性反应中心数量(RC/CSo)降低了15. 4%和86. 6%,快速荧光动力学(OJIP)曲线、光系统Ⅰ(Photosystem Ⅰ,PSI)活性(MR/MRo)曲线和其他光化学反应参数均变化显著。切花菊叶片在低温胁迫下捕光色素降解,光系统Ⅱ(Photosystem Ⅱ,PSII)反应中心开放程度降低,部分反应中心失活,PSI反应中心活性降低,-4℃处理对切花菊叶片PSI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植株整体光合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36.
试论准格尔旗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的成效与发展伊盟农机推广站郝茂华,张开明,温桂林准格尔旗位于伊克昭盟东部,地处晋、陕、蒙省区交界处。是沟壑纵横的丘陵山区.本旗境内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准格尔旗82%的耕地属于旱作.干旱严重...  相似文献   
37.
乡镇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乡镇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从加大动物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的责任管理、提高动物防疫效果监测能力、提高动物防疫的监督力度、发展规模养殖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促进乡镇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38.
本研究以四季秋海棠绿叶品系“超级奥林匹克”的第3~5片完全展开叶片作外植体,从消毒条件、启动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等方面建立离体再生体系。结果为,(1)最佳消毒条件为0.25%NaClO处理15 min;(2)最佳启动培养基为MS+0.5 mg·L^-16-BA+0.12 mg·L^-1 NAA,分化率达到80%,且最早生芽时间为24 d;(3)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1.0 mg·L^-16-BA+0.1 mg·L^-1 NAA,增殖系数4.8;(4)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0.1 mg·L^-1 NAA,生根率95%。(5)炼苗与移栽的方法为室温下炼苗一天后,选择珍珠岩∶腐殖质=1∶2作为移栽基质进行移栽,移栽成活率为96%。  相似文献   
39.
在田间割胶树的割线下方施用5%乙烯利乳剂,或在新割口施用5%乙烯利水剂,7~10天后在割口处接种条溃疡菌的菌丝和游动孢子的悬浮液。结果表明,乙烯利有明显防治条溃疡病的效果(防效范围68.2~84.4%)。不同施药间隔期的接种测验表明,施用乳剂1天后即有防效,7天的防效最高,60天还有一定防效。田间试验施乳剂22天后接种的有66%的防效,但施水剂22天后接种的只有38%的防效。先接种后施乙烯利无效。在乙烯利施药带上、下各30厘米范围以内的树皮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病力。  相似文献   
40.
两种鸢尾属花卉幼苗对镉胁迫的生理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采用液体培养方法,就重金属镉(Cd)对鸢尾属两个耐性不同的花卉植物马蔺(Iris lacteava.r chinensis)和鸢尾(I.tectorum)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溶液中添加Cd后植物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值下降,丙二醛(MDA)、脯氨酸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10 mg/L低浓度Cd对耐性种马蔺叶绿素、MDA含量无显著影响;120 mg/L高浓度Cd显著降低两种鸢尾属花卉叶片叶绿素含量,引起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和游离脯氨酸的大量累积,同时马蔺抗氧化物酶SOD、POD的活性显著提高,其活性分别是对照的4.01倍和1.8倍,而鸢尾两种酶活性相对低,分别为对照的2.14倍和1.22倍,反映马蔺Cd耐受能力优于鸢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