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17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21篇
  29篇
综合类   21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71.
岩土二元介质坡地非饱和渗流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岩土特性对坡地降水转化及再分布的影响,利用自行设计的大型渗透仪,对扰动组合岩土体天然降雨条件下的非饱和渗流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进行岩土非饱和渗流计算时,岩体层应依据双重介质模型,并充分考虑岩块与裂隙填充物的不同,按照两者的体积含水率和体积大小分别计算其水分含量并求和得到岩体层的水分含量;下部相对弱透水层与相对高含水层的存在是壤中流发生的主要条件,在岩土水分含量较高的情况下,当降雨入渗到土壤与岩石交界面后,沿岩土界面产生侧向优先流,该优先流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交互作用引起水分在岩体裂隙中快速入渗;裂隙岩体的风化程度对非饱和渗流具有重要影响,在强风化的裂隙岩体中,水分不仅在裂隙网络中运动,同时由于岩块的风化分异,岩块的表层也参与了部分水分运动。  相似文献   
72.
为开发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气候资源、营建高效生物群落,本文通过对大量野外定点小气候试验观测资料的分析,提示了该类型区小气候要素梯度分布规律,确定了低山丘陵区代表地形不同坡位的气候植被类型,进而分析了低山丘陵区人工植被建设的小气候适宜度。  相似文献   
73.
对河北丰宁小坝子地区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与土壤环境性质进行了研究,选取15个指标,分别代表植被群落、地形因子和土壤性质。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选取的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典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沙漠化地区在植被恢复初期的植物多样性较低,土壤环境因子与物种多样性存在相关性,植被、地形和土壤因子相互影响:植被特征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反过来地形和土壤性质影响植被的分布和数量以及群落的结构。多元统计结果显示,地形、土壤养分与水分表现出较大的因子贡献率。不同因子指标集团的典范相关分析表明,坡位影响植被盖度,物种丰富度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4.
为阐明河北38°N生态样带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2011年9—10月,根据河北38°N带低山丘陵地区、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选取代表性样点,分层(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和60~100 cm)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河北38°N生态样带,低山丘陵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9.03 kg?m?2、4.26 kg?m?2和3.51 kg?m?2。低山丘陵地区与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差异的部分原因是低山丘陵区灌丛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明显提升了该地区的土壤有机碳水平。另外,低山丘陵地区林地和农田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也高于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林地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低山丘陵地区、山前平原地区和滨海低平原地区分别为19.45 g?kg?1、7.89 g?kg?1和7.55 g?kg?1,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在3个地区分别为7.70 g?kg?1、7.09 g?kg?1和6.00 g?kg?1。在整个生态样带上,土壤有机碳含量基本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不断减少,但各个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的程度不同。低山丘陵地区0~40 cm土层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幅最大,其次为山前平原地区,滨海低平原地区变幅最小。低山丘陵地区灌丛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为林地,农田最小;山前平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农田略大于林地;滨海低平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林地最大,其次是荒地,农田最小。鉴于上述情况,从固碳和经济的双重角度考虑,提出以下建议:低山丘陵区大力发展林业产品和旅游业;山前平原区集中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滨海地平原区加大土壤盐渍化改良,推广棉花种植。  相似文献   
75.
太行山小流域雨水集流与节水灌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H型量水堰和雨量计观测太行山小流域径流量、降雨量及可利用雨水资源结果表明,在太行山区实施小流域雨水集流投资少,可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为山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太行山区雨水资源分配主要集中于5-10月份,200年日降雨量>20mm的总降雨量达399mm,在研究的小流域年内可集流水量24.9万m^3,加之小流域与下游高差达30-100m,为发展自压微灌提供了有利条件,鉴于山区水资源缺乏,应因地制宜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如微灌、地膜穴灌、灌关键水、有限灌溉以及节水地面自流灌溉技术,并分析了在太行山区发展节水灌溉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6.
裂隙岩体渗流补给特性及边坡稳定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土二元结构体”边坡失稳现象由于其物质组成、形成年代、地质结构等方面的特点,与其他岩土边坡失稳有不同的表现.为探讨降雨诱发“岩土二元结构体”边坡失稳的机理及保证边坡稳定的对策,采用自记雨量计、时域反射仪(TDR)、翻斗式自记流量测定仪对“岩土二元结构”小流域的降雨特性、坡地岩土水分的动态变化以及裂隙岩体渗流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降雨特性、坡地岩土前期水分含量以及坡地的地质结构特性是影响降雨入渗补给渗流及降雨诱发边坡失稳的重要因素;在强降雨条件下,距坡地表层50cm深度的土壤层与岩体层结合部位存在暂时饱和区,该饱和区通过对滑动面的浸泡软化,可以促使滑坡体的滑动;降雨入渗补给裂隙岩体渗流在坡面尺度上存在“优先流”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太行山区坡面尺度介质的非均匀性与空间变异性所造成的,同时,暂时饱和区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有利于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形成,但也为诱发边坡失稳提供了条件;可以通过渗流集蓄技术降低暂时饱和区内的水分含量及裂隙网络中的侧向水压力,从而保证边坡的稳定.   相似文献   
77.
2002年6月28日~30日兵团在农八师召开了兵团农业田管科学新技术应用现场会。与会代表分别观摩了农八师148团等7个团场的集约化高产奶牛、细毛羊胚胎移植养殖基地,高产青饲玉米现场,棉花高密度、膜下软管灌及滴灌专用肥精细管理现场,棉花机械揭膜、人工揭膜示范现场,优质苜蓿及机械收割、打捆现场等十几种新技术。兵团的农机化新技术很值得地方系统学习、推广。1棉花膜下自压软管微灌节水技术棉花膜下自压软管微节水技术是利用灌溉渠道与大田水位差和地面灌自然坡降实施自流灌溉的一种形式。其管网系统由干、支、毛三级管…  相似文献   
78.
蒸发是陆面过程中联系能量和水分循环的重要过程。蒸发模拟估算在流域水资源研究和农业生产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概述了互补相关(CRAE)模型的结构及其应用与发展。CRAE模型在实际应用中避开了复杂的土壤-植被系统,只输入常规的气象资料,即气温、日照、湿度,就可以估算陆面蒸发。CRAE模拟的流域年蒸发量误差在1%~10%具有较好的拟合性。因此,CRAE模型在流域蒸发估算、水文资源分析、农业生产中有较强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79.
杨帆  张万军 《华北农学报》2007,22(B08):167-171
通过大型非称重式蒸渗仪方法和小型称重式蒸渗仪法,对太行山典型草地黄背草群落蒸散进行研究,结果得出大型非称重式蒸渗仪法整个生长季黄背草总蒸散量为730.4 mm。小型蒸渗仪法整个生长季总蒸散量为753.6mm。由相关分析得出蒸散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相关,建立关系式为ET=31.672LAI-47.424,R=0.616。通过两种方法进行比较,调整叶面积指数后,测定黄背草的两种方法呈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R=0.854,回归方程为ETm=0.803ETl+10.916,R=0.854。  相似文献   
80.
苹掌舟蛾成虫种群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黑光灯监测了苹掌舟蛾成虫种群动态变化,并对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苹掌舟蛾是喜高温的物种,出现温度区间为16.9℃-31.9℃。在苹掌舟蛾种群数量季节波动中,累计降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相关系数为r=0.80。因此在苹掌舟蛾的防治中应重点参考每年7月中旬的降雨量,如果7月中旬降雨比较集中,其种群数量可能大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