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8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3篇
  17篇
综合类   79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手扶拖拉机专用深松机果园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了手扶拖拉机配套的专用深松机,并在苹果园进行了田间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深松作业降低了苹果园土壤容积密度,改善土壤孔隙状况,土壤贮水库容增加,深松两年后果园土壤0~1 m土层内贮水量较耕翻处理高24.8 mm.深松第3年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分别较翻耕及旋耕高0.70 g/kg、0.18 mg/kg及0.43 g/kg、0.16 mg/kg.手扶拖拉机专用深松机作为、一种果园土壤耕作机械在渭北地区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2.
覆膜时期和方式对黄土高原春玉米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高原中南部水资源匮乏和降雨时空错位限制了该区春玉米产量潜力的提升,通过分析不同的覆膜时期和覆膜方式对休闲期土壤蓄水、保墒和春玉米生育期耗水特性、产量的影响,旨在提出适宜于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春玉米高效用水的栽培模式。以‘先玉335'作为供试品种,采用覆膜时期和覆膜方式的双因素设计,随机区组排列,通过设置平地无覆盖(CK)、秋季全膜双垄沟覆盖(AFF)、播前全膜双垄沟覆盖(SFF)、秋季半膜平铺覆盖(ASF)、播前半膜平铺覆盖(SSF)5种处理的对比研究,分析不同覆膜时期和覆膜方式相结合下春玉米耗水规律,以及互作模式下耗水特性与产量之间的关系。AFF和SFF集雨、蓄水、保水能力显著高于半膜平铺和平地无覆盖,整个生育期内耗水强度和玉米生长吻合。秋季全膜双垄沟覆盖(AFF)休闲期土壤贮水消耗量较露地减少53.82%,较秋季半膜平铺减少33.89%,最大程度保证春玉米苗期土壤含水量,为出苗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提高出苗率,为后期生长奠定基础。秋季全膜双垄沟覆盖虽然生育期耗水量相比其他处理增加,但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生产效率。2016年玉米收获季,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模式0~200cm各土层水分含量较低,但是,经过下一个休闲期处理,土壤含水量从总量上得到完全恢复,2017年播前,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模式0~200cm大多数土层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平地处理。秋季全膜双垄沟覆盖(AFF)产量相比CK、SSF、ASF、SFF分别增产81.88%、34.01%、42.55%、20.60%,达到显著差异。在黄土高原中南部推广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模式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生产效率,同时可以实现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在灌溉区沟垄集雨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水热特征的影响设置田间试验。试验设置沟垄集雨种植(R)和传统平作(F)2种种植方式,每种种植方式下设置0 m3/hm~2(N)、400m3/hm~2(L)、1 200m3/hm~2(M)和2 000m3/hm~2(H)4种灌水量。结果表明:同一灌溉量下沟垄集雨种植0~10cm土层的土壤温度在小麦生长前期较平作高,同时沟垄集雨种植模式0~100cm土层的平均含水量在拔节期、开花期较平作种植高,其具有较好的蓄水保墒作用。各处理的总耗水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表现为RHFHRMFMRLFLRNFN。沟垄集雨种植能促进小麦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在小麦全生育季不灌溉、灌溉量为400、1 200和2 000m~3/hm~2的情况下,沟垄集雨种植处理产量分别较平作相同灌溉量处理高41.52%、70.00%、27.54%和14.35%。同时在8个处理中RM、RL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因此,通过发挥沟垄集雨种植蓄水保墒以及改善水分分配的作用能够在灌溉农区小麦生产上达到节水增产增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不同施氮水平下旱作玉米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水热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不同施氮量对旱作玉米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设置0(CK)、80、160、240、320kg·hm-25个氮肥水平,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呼吸速率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玉米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呈单峰变化曲线,于播种后52d左右达到最大值,成熟收获时降至最低;土壤呼吸总量(Sr)与施氮量(n)满足关系式Sr=1204.09(/1+e-1.69-0.02n)。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是影响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因素,5cm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呼吸速率随土壤温度升高呈指数增加,土壤温度可以解释旱作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变化的62.31%~78.66%;土壤水分和温度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土壤呼吸,两者可以解释旱作玉米田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的79.63%~85.87%。  相似文献   
15.
设施农业与中国高效农业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资源数量减少、资源利用率低下、农业环境恶化、农民收入下降等问题,认为设施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高产高效的重要途径。设施农业在我国迅速兴起及其所展示出的巨大成效,证实设施农业必将成为人多地少的我国农业高效发展的重要选择,也可望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中国黄土台塬地区地膜覆盖春玉米生产中速效肥单一施用及生长后期追肥难的问题,探讨尿素与缓释肥配施条件下春玉米水分利用率、土壤硝铵态氮含量、生长量及产量的变化,旨在为黄土台塬地区地膜覆盖春玉米高产平衡施肥体系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撑。2015年在长武试验站以半膜覆盖春玉米为研究对象,在施氮量(225 kg/hm纯氮)的相同条件下,设置6个处理:不施氮(N0)、100%尿素(U)、100%缓释肥(C)、50%尿素+50%缓释肥(U5C5)、30%尿素+70%缓释肥(U3C7)、70%尿素+30%缓释肥(U7C3)处理,其中不施肥(N0)处理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尿素与缓释肥不同比例配施可有效改善春玉米农艺性状,其中U3C7处理的株高、茎粗及叶绿素SPAD值均达到最大值;同时U3C7处理产量达到最大值,分别较U5C5、U7C3和U处理增产5.6%、7.3%、9.9%。尿素与缓释肥配比为3∶7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较N0和U处理提高40.9%、11.8%。尿素与缓释肥配施能有效提高土壤硝铵态氮含量, 开花期U3C7处理在0~10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最高,到成熟期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最高,说明在同一施氮水平下氮素配施,可有效解决地膜覆盖春玉米单一施用速效肥而造成后期氮肥供应不足的问题。综上,尿素与缓释肥按3∶7配施可作为黄土台塬地区地膜覆盖春玉米的高效施肥模式,能有效改善土壤水分及养分,促进春玉米生长,获得较高的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北方旱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水分因素是北方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提出了提高北方旱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途径,即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结构调整、培肥地力、径流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地面覆盖技术应用等.  相似文献   
18.
以传统耕作为对照(CK)、设置深松还田(DS)、免耕还田(NS)和翻耕还田(MS)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夏玉米苗期土壤水热及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DS、NS和MS三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能不同程度的抑制土壤蒸发和增加耕层土壤含水量,而以NS处理效果最好,较CK依次减少和增加50.00%和11.48%(P<0.05)。520 cm土层地温大小顺序为MS>CK>DS>NS。与CK相比,DS处理显著地增加了(P<0.05)玉米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并且显著地提高了产量33.30%(P<0.05)。  相似文献   
19.
北方灌区节水农业发展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是中国的用水大户,主要消耗于灌溉,约占总用水量的90%。发展灌区节水农业是缓解农业用水紧张状况的必由之路。以山东省为例,通过对水资源短缺状况及灌溉和灌溉水利用现状的分析,指出中国北方灌区节水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北方灌区节水农业研究的重点领域:注重农艺节水技术研究;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节水型种植结构研究;设施条件下的节水理论与技术研究;非充分灌溉制度地研究确立;开展生物节水技术地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李成砚  廖允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345-8347
对杨凌示范区人口结构、素质状况,环境状况、污染源、污染治理状况,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依据层次性、完备性、可行性和动态性原则,初选了47个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指标体系精简为17个,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从指标体系中提炼出2个主因子,对2008~2010年杨凌示范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纵向分析比较,得出了杨凌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能力逐年提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